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晚潮|寫生西湖名人之蘇東坡:坎坷人生卻活出詩與遠方

2024-07-09文化

潮新聞客戶端 葳蕤陳風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是蘇軾的曠然與境界;「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是蘇軾的豪邁與釋然;「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這是蘇軾的樂觀與性情;「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是蘇軾的奇思與逸趣……

蘇軾一生官宦沈浮,大半個中國都留下他的足跡,期間的經歷和種種遭遇,為他的創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與靈感。因此,他的詩與詞,常常蘊含對於生活的熱愛,對於困境的應對,對於人性的感悟,這些特質使得他的人格及其作品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和獨特的治愈力,給人們帶來心靈的慰藉和快樂。

一個氣溫37°C的午後,我來到位於蘇堤南端的「杭州蘇東坡紀念館」,令我欣喜的是絡繹不絕的參觀人群中,多是學生和年輕人。世代的人們沒有忘記這位千古老人,是因為他的蓋世才華,他為一方百姓謀利造福的拳拳之心,他那種具有情感、品格和道德追求的家國情懷。

西湖十景之首——蘇堤。2024年7月拍攝。

導引牌。2024年7月拍攝。

紀念館正門。2024年7月拍攝。

(一)

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與父蘇洵、弟蘇轍並稱「三蘇」。

三蘇圖。2024年7月拍攝。

蘇軾字畫。2024年7月拍攝。

蘇軾字畫。2024年7月拍攝。

蘇軾字畫。2024年7月拍攝。

蘇軾簡要生平中英文介紹。2024年7月拍攝。

蘇堤南端蘇軾像。2024年7月拍攝。

沙孟海題蘇堤。2024年7月拍攝。

嘉祐二年(1057),20歲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趕考,他洋洋灑灑地寫了一篇名為【刑賞忠厚之至論】,運氣不錯,遇上了主考官歐陽修。身為古文運動的領導者、北宋一代文壇盟主的老歐,素有識人之明,提攜後輩之量。此次蘇軾被欽點其為會試第二名,遂成一段佳話。

嘉祐六年(1061),參加制科考試,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宋神宗時,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出任兵部尚書、禮部尚書等職,外放治理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隨著新黨執政,又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赦北還,病逝於常州。到了南宋,被宋高宗趙構追贈太師之位,此後又被宋孝宗趙昚追謚「文忠」。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文著述宏富,縱橫恣肆,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善書法,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合稱「宋四家」;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寒食帖】【瀟湘竹石圖】【枯木怪石圖】等。

蘇軾生活圈。2024年7月拍攝。

說到【寒食帖】,這是除了在詩詞上的成就以外,蘇軾人生的又一高峰。作品是在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裏所作的兩首五言詩。原文是這樣寫的: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闇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雲裏。空庖煮寒菜,破竈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裏。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這幅率性而為的傳世傑作,其真跡現珍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院。該書法作品,是在蘇軾孤獨惆悵的特定心境下所發出的人生之嘆,人生之問。當情緒傳達給了書法作品,作品就有了境界表現。作者透過豐富的線條變化和墨色濃淡,表現出:筆勢上跌宕起伏,長短收放有度;筆畫上粗獷細膩,疏密和諧有致;章法布局上,彰顯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審美追求。整幅作品展現出個性情感和紮實的書法功底,充滿動感和生命力,成為詩書雙美之經典。

蘇軾寒食帖。

蘇軾寒食帖。2024年7月拍攝。

【寒食帖】它不僅僅是一幅行草書作,更是一首詩,一幅畫,一段時光的凝固。大概正是這些個因素,被排在了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文稿】之後天下第三的行書書法。

(二)

西湖有幸遇東坡。杭州的人們喜歡稱蘇軾為「老市長」,這是一種世代的情感傳承與延續。他兩次到杭州擔任地方官,先後共五年。這五年間,他修井疏河浚湖築堤,巨椽揮灑題點湖山,留下眾多文化史跡,造福杭城父老百姓 。

蘇堤看西湖。2024年7月拍攝。

蘇堤看雷峰塔。2024年7月拍攝。

蘇堤看西湖。2024年7月拍攝。

蘇堤看杭州城一角。2024年7月拍攝。

「居杭積五歲,自意本杭人。故山歸無家,欲蔔西湖鄰。」他把杭州當成第二故鄉,始終魂牽夢縈,認定自己前世就是西湖邊的出家人。偉大的詩人治理了西湖,美麗的西湖也成為了詩人的心靈歸宿。這五年,是「老市長」坎坷一生中,為數不多卻極為暢懷與舒心的五年。

據紀念館詳盡的圖文資料介紹,蘇軾在給朝廷上呈的一份【杭州乞度牒開西湖狀】,懇求朝廷賜給杭州一百道度牒來開浚西湖時說到:「杭州而無西湖,如人去其眉目,豈復為人乎?」足見在老市長心中,西湖對於杭州之重要性。

蘇軾上呈朝廷【杭州乞度牒開西湖狀】。2024年7月拍攝。

欽定四庫全書記載【杭州乞度牒開西湖狀】。2024年7月拍攝。

他創造性地利用疏浚的淤泥堆築長堤,開創西湖人工治理與景觀營造完美結合的先河,最終形成西湖「兩堤三島」的初始景觀格局。它不僅解決了西湖的南北交通,也確立了湖面東西向的黃金比例,構成恰好的山水視域。這種以疏浚淤泥堆築堤島,以堤島分割水面的景觀營建手法,成為西湖世界文化遺產最為突出的核心價值。

而且,蘇軾疏浚西湖,直接促成「蘇堤春曉」「三潭印月」兩大景點的形成。在疏浚過程中,他想著將挖出的淤泥葑草堆於湖上,築成長堤後,又造六座橋,方便湖上船只來往,堤上遍植木芙蓉、桃樹和柳樹,每到春天花紅柳綠,後人名之為「蘇公堤」。為防止西湖再度淤塞,蘇軾又於湖面最深處設定三塔,規定在三塔之內,不得侵占種植菱藕。後演變為南宋「西湖十景」中最為著名的「三潭印月」。明代起又逐漸形成了水上園林小瀛洲島及其南側湖面上的三塔景觀,留存至今。

他親自參與西湖景區的不少景觀建設,類別涉及堤、島、橋、亭、閣、碑等,為西湖留下豐厚的景觀遺存。不僅如此,他還整治城中運河,構想錢江水利。

魅力蘇堤。2024年7月拍攝。

蘇堤休閑。2024年7月拍攝。

和諧共生的蘇堤。2024年7月拍攝。

蘇堤跨虹橋。2024年7月拍攝。

西湖曲院風荷。2024年7月拍攝。

西湖曲院風荷。2024年7月拍攝。

西湖曲院風荷。2024年7月拍攝。

蘇軾第一次來杭期間,體察民情,了解百姓為開運河所苦。城中河道由於潮水倒灌,泥沙淤積,旱不能行船,澇則泛濫,多則五年少則三年必須重挖一次。待第二次來杭時,他下決心解決這一問題。元祐四年(1089)十月,發動廂軍開浚鹽橋(今中河)、茆(茅)山(今不存)兩河,至次年四月完工。元祐五年(1090)五月初五日,他上【申三省起請開湖六條狀】,闡明西湖、錢塘江與城中運河三者之間的關系,提出了城中運河淤塞的解決辦法。

在杭州期間,他領略了錢塘江潮的壯觀,也從民生的視角出發,看到了整治錢塘江水災的重要性。為此,提出了一個綜合治理的戰略性構想,規劃從錢塘江上遊富陽一帶的石門塢,開鑿一條向東的運河。可惜這一計劃未及實作,即被奉召赴京。元祐六年(1091)三月,起身離杭時還心系著這件事,特地上了一道【乞相度開石門河狀】,可謂殫精極慮,鞠躬盡瘁。

2024年7月拍攝。

2024年7月拍攝。

2024年7月拍攝。

2024年7月拍攝。

2024年7月拍攝。

2024年7月拍攝。

2024年7月拍攝。

(三)

杭州人民喜愛的「老市長」一生經歷坎坷,令他九死一生的「烏台詩案」便是他人生遭受巨大打擊的轉折點。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蘇軾42歲,調任湖州知州。上任後,他給皇上呈了一封【湖州謝表】,本是例行公事,但筆端夾帶些許個人色彩,諸如「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等這些話,被新黨抓了辮子,一時間,朝廷倒蘇之聲驟然而起。上任才三個月,蘇軾就被禦史台的吏卒解往京師受審,牽連者達數十人。這就是「烏台詩案」,蘇軾坐牢103天,期間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太祖趙匡胤早年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才躲過一劫。

出獄後,蘇軾被降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市)團練副使,職位低微,也無實事可做,情緒低落,心灰意冷。於是,無所事事的他,便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賞景遊覽,期間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寄托他謫居時的所思所慮。空閑之余還與家人們一起墾荒城東的一塊坡地,以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名號,就是在那時給起的。

北宋時期,朝廷的政治鬥爭十分激烈。蘇軾因與新黨(支持王安石變法的一派)的政治立場不符,被視為舊黨(反對王安石變法的一派)的成員。當時,宋哲宗親政,改變了高太後保守型的執政方針,元祐黨人一律被革職,起用章悖為相,繼續實行新政。而蘇軾作為元祐黨人的重要成員,自然成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蘇軾的才華和直言不諱的性格,讓他成為了政敵的攻擊目標。他的詩文作品中常常蘊含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對舊政的懷念,引起新黨的反感與恐懼,故一再貶謫。

2024年7月拍攝。

2024年7月拍攝。

2024年7月拍攝。

2024年7月拍攝。

紹聖四年(1097),年已62歲的蘇軾,被一葉孤舟送到了僥邊荒涼的海南島儋州。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

此時的蘇軾把儋州當成了自己的又一故鄉,「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以苦為樂,沒有被惡劣的天氣和生存環境所打敗,在這裏辦學堂,介學風。不久,海南瓊山出生的姜唐佐,成為了海南歷史上第一個舉人,以致許多人不遠千裏,追至儋州,從蘇軾學。這裏的人們一直把蘇軾看作是儋州文化的拓荒者、播種人,懷有深深的眷念與崇敬。儋州流傳下來的東坡村、東坡井、東坡田、東坡路、東坡橋、東坡帽等等,都是人們緬懷之情的佐證。

東坡提梁壺。2024年7月拍攝。

紀念館周圍的東坡燒餅。2024年7月拍攝。

(四)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不相識,塵滿面,鬢如霜……」 這首流傳千古的絕世悼詞【江城子】是蘇軾在王弗去世10年後,夢見亡妻寫下的,11年相伴而行的愛,是那般深沈,那般的感人肺腑。

王弗去世三年後,堂妹王閏之成了蘇軾的第二任妻子。她雖然沒有堂姐那樣的才情,但一樣溫柔賢淑,隱忍堅貞,是一位典型的賢妻良母。她為蘇軾生下了蘇迨和蘇過,視堂姐所生長子蘇邁如己出。可惜,46歲的她在陪伴了蘇軾25年後,撒手人寰。待蘇軾去世,其弟蘇轍將王閏之與兄長合葬在了一起。

宋代進士費袞撰寫的【梁溪漫誌】記載:蘇東坡一日退朝,吃完了飯,捫腹徐行,隨口問一眾侍兒:「你們說我這肚子裏裝的都是什麽呢?」有人說是文章,也有人說是見識,蘇東坡皆不滿意。等他的眼光落在朝雲身上,這個可愛的小女子,張口就說:「學士一肚皮不合時宜。」

「知我者,朝雲也。」讓大學士如此中意的朝雲是誰?朝雲姓王,字子霞(1062年-1096年),吳郡錢塘(今杭州市余杭區)人,家境清寒,打小進入西湖歌舞班成為一名歌女,且天生麗質,能歌善舞。

王朝雲影視形象(王曉晨飾)。

王朝雲影視形象(王曉晨飾)。

北宋熙寧六年(1073),一日,身為杭州通判的蘇軾,與幾位友人同遊西湖,宴飲時招來朝雲所在的歌舞班助興。悠揚的絲竹聲中,舞女們長袖徐舒,輕盈曼妙,舞在中央的朝雲猶以其清麗的容顏和嫻熟的舞姿,引起在場人的註目。舞罷,姑娘們入座侍酒,朝雲恰巧坐在蘇軾旁邊。這時的她已換了一身裝束,清麗淡雅,仿佛一襲空谷幽蘭清香,沁入蘇軾因世事變幻而冷漠失落的心。如此,真是「谷深不見蘭生處,追逐微風偶得之」,天賜驚喜啊……

恰在此時,原本波光瀲灩的西湖,卻風雲突起,山水蒙霧,正與這面前的妙齡佳人,相映成趣。這突至的景象使蘇軾驟降靈感,詩興大發,於是,即興揮毫,寫下了傳頌千古的【飲湖上初晴後雨】: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朝雲仰慕蘇軾的才華與為人,12歲時,樂意被蘇軾收為侍女,18歲那年正式納為愛妾。熙寧七年(1074)九月,蘇軾離杭,從此,一路風塵,也一路風波,朝雲緊緊相隨,無怨無悔。而此時的他們,生活已十分清苦。

王朝雲影視形象(王曉晨飾)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蘇軾由黃州改遷汝州。途中發生了一大不幸事,他與朝雲只有一歲半的幼子蘇遁因病夭折,夫婦倆痛心疾首。蘇軾於悲痛中上書神宗皇帝,請求由汝州改去常州,得到神宗同意。在途經陽羨(現江蘇宜興,宋時為常州所轄)時寫下「楚頌帖」,此時的蘇軾已心生歸隱之意。

宋哲宗元佑九年(1094),已經五十七歲的蘇軾再次被貶到惠州,此時陪伴他左右的惟有朝雲。宋哲宗紹聖三年(1096),朝雲因水土不服,感染疾病,卒於惠州,時年34歲。蘇軾為此生最懂他的紅顏知己深情寫下:「不合時宜,惟有朝雲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

(五)

我離開紀念館,準備沿蘇堤往北走,想去看看康乾爺孫盛贊蘇軾的禦碑亭。此時艷陽西斜,但參觀的人們依然絡繹不絕。

禦碑亭在六橋之一的壓堤橋西側,禦碑正面是康熙三十八年(1699)皇帝欽點禦題的四字景目:「蘇堤春曉」;背面是乾隆十六年(1751)三月初一,皇帝南巡到杭州時,親臨蘇堤題寫「通守錢塘記大蘇,取之無盡適逢吾,長堤萬古傳名姓,肯讓夷光擅此湖」的詩文。

康熙禦題「蘇堤春曉」。2024年7月拍攝

乾隆禦題詩文。2024年7月拍攝

「夷光」指西施。西施本名施夷光,越國句無人(今諸暨市城南苧蘿村)。苧蘿村分東西,施夷光居西村,所以稱西施。乾隆皇帝既點出了蘇軾的功績,又與「欲把西湖比西子」呼應。

夕陽西下的西湖。2024年7月拍攝。

夕陽西下的西湖。2024年7月拍攝。

夕陽西下時的西湖一景。2024年7月拍攝。

此刻,西下的夕陽已落到了群山的那一邊,天色漸晚,我意念中突地閃現出一句:老市長,您值得萬世敬仰!

(圖片除署日期外來自網絡)

2024年7月7日

草於西溪雲心閣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