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唐詩【登金陵鳳凰台】鑒賞,李白在詩中用了何種表現手法

2024-04-12文化
【登金陵鳳凰台】唐代:李白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鳳凰台畔,曾經有鳳凰輕盈的翩翩起舞,如今鳳已遠翔,只留空台寂靜無聲,唯江水默默東流。這十四字之中,巧妙地融入了三個「鳳」字,音節流轉間,猶如天籟之音,明快而悠揚。鳳凰台,矗立在南京鳳凰山之巔,傳說南朝劉宋元嘉年間,有鳳凰在此山翩翩起舞,於是築此台,故得名。鳳凰,自古便是吉祥的象征,它的光臨,曾昭示著王朝的興盛與繁榮。然而歲月流轉,如今只剩下空寂的台榭與江水長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歷史的煙雲,早已將吳宮的繁華掩蓋,東晉的風流人物,也化作了古墓中的一抔黃土。六朝的金陵,曾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人口超過百萬,秦淮河橫貫其中,兩岸匯聚著經濟的繁榮、文化的璀璨與市民的歡聲笑語。然而,六朝的繁華,如同鳳凰台一般,在歷史的長河中消逝,只留下一地的碎片與塵埃。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詩人從歷史的沈思中抽身,將目光投向了眼前的山河。那三峰並立,仿佛插入雲天,若隱若現,如同仙境一般;秦淮河一分為二,白鷺洲橫臥其中,形成了獨特的景觀。這兩句詩,氣象萬千,境界宏大,為後文的「不見長安」作了鋪墊。「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這兩句詩,寓意深遠。長安,是朝廷的所在,是帝王的象征。詩人借此暗示皇帝被奸邪所包圍,自己報國無門,內心的沈痛可想而知。「不見長安」,既是對詩題「登」字的回應,也是詩人觸景生情的真實寫照。


相傳,李白曾欲與崔顥的【黃鶴樓】一較高下,於是創作了這首【登金陵鳳凰台】。兩首詩在格律氣勢上難分伯仲,各有千秋。李白的這首詩,不僅抒發了對歷史的感慨,更表達了自己獨特的感受和思考。他將歷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自己的情感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深邃而廣闊的藝術畫卷。李白,這位天才詩人,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將登臨吊古的主題發揮到了極致。他的詩歌,語言流暢自然,不事雕琢,卻能在平淡中見奇崛,於清新中顯豪放。他的【登金陵鳳凰台】,不僅是一首優秀的登臨懷古詩,更是他詩歌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李白此詩的藝術特點,又在於對時空觀念的完美表達。他強調的自然永恒不朽,一方面宣傳他的以自然為中心的「物我為一」的世界觀,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揭露歷史上的統治神話。他認為即或是極為強有力的統治者,如秦始皇,雖能「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然而他終歸也要「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在李白看來,宇宙萬物之中,能夠獲得永恒存在的只有自然。一切的繁華與驕奢淫逸都會煙消雲散;如果說它們還存在,似乎也只是作為自然的反襯而存在的。另外,李白在表現自然力量的雄大與變化的時空觀時,則選取了最為典型的事物,即「三山半落」之混茫與「二水中分」之遼闊,從而構造出闊大的境界,並且把歷史的變遷,即時間的改變與地點的依舊,即空間的不改整體地表現出來,啟發人們作更深的思考。這種巧妙的藝術處理,使得整首詩不僅具有歷史的厚重感,還蘊含著深邃的哲學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