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端午文化,各取所需的節俗盛宴

2024-06-11文化

端午文化,各取所需的節俗盛宴

汪鶴年

與其他節令相比,端午的節俗要算是最復雜的一種。這或許與其源流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它大致上沿著三個方向展開:

辟邪祈福,是它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因自古它便有「惡月」這一不好的名聲,因而於此日祈禳祛災,成為最盛行的一種風俗。

僅從【廣群芳譜】所引三種分別出自隋代、宋代和明代的前人著作中提到的端午風習,即可見一斑——

隋代【玉燭寶典】:「洛陽人家端午造術羹、艾酒,以花絲作樓閣插鬢,贈遺辟瘟扇。」

贈遺辟瘟扇

清汪灝等【廣群芳譜】引宋人的【歲時雜記】:「端午刻菖艾為小人子或葫蘆形,帶之辟邪。」

清汪灝等【廣群芳譜】引明人【吳中歲時記】:「端午簪艾葉、榴花以辟邪。」

北朝時,民間還盛行過貼五時圖,進五時花,戴長命縷、宛轉繩等以辟邪祟的習俗。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就有記載說:「[北朝婦人]五月進五時圖、五時花,施帳之上。是日又進長命縷、宛轉繩,皆結為人像帶之。」長命縷和宛轉繩,都是用絲縷結成人形。五時圖則是繪有蛇、蟾蜍、蠍子、蜥蜴等毒蟲的圖畫。

由於種種辟邪之風的盛行,一些辟邪物品成為節日市場上的俏銷商品。陳元靚【歲時廣記】引北宋呂原明【歲時雜記】所載即是當日風情的一種真實反映:「端五,都人畫天師像以賣。又合泥做張天師,以艾為頭,以蒜為拳,置於門戶之上。」

都人畫天師像以賣

元人熊夢祥【析津誌】所記北京風俗中即提到:「市中賣艾虎、泥大師、彩線符袋牌等,大概江南略同。」

驅避毒蟲、祛疫防病也是端午節俗的一個重要內容。

古人認為,在端午當日食用某些食品甚至具有某種獨特的醫療效用。陳元靚【歲時廣記】引北宋呂原明【歲時雜記】便開列了這樣一種「藥方」:「自寒食時,曬棗糕及藏稀餳,至端五日食之,雲治口瘡。並以稀餳食粽子。」

采藥制藥也成為人們端午時重要的內容之一。如端午取蟾酥之俗,就是古代最為流行的節令習俗。明人【帝京景物略】就對此俗有過較詳的記載:「太醫院官,旗物鼓吹,赴南海子,捉蝦蟆,取蟾酥也。其法:針棗葉,刺蟾之眉間,漿射葉上,以蔽人目,不令傷也。」

喝雄黃酒,甚至以其塗抹小兒額頭或灑於門窗墻壁,也成為人們驅避毒蟲的妙方。清袁景瀾【吳郡歲華紀麗】就提到吳中的這種端午風俗:「今吳俗,午日多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以飲,謂之雄黃酒。又以余酒染小兒額、胸、手足心,雲無蛇虺之患。復灑余瀝於門窗墻壁間,以祛辟毒蟲。」

喝雄黃酒

趁節日之機用各種娛樂方式犒勞自己,更成為人們聰明的選擇。

明代的北京人,就喜在端午日作踏青之遊。明沈榜【宛署雜記】就記述了時人的此種風尚:「端午日,士人相約攜酒果遊賞天壇松林、高梁橋柳林、德勝門內水關、安定門外滿井,名踏青。婦女如之,比之南京雨花台更盛。」

射柳這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也被人們從清明節移植過來,成為京師甚至邊地的端午習俗之一。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端陽「條:「京師及邊鎮最重午節。至今各邊,是日俱射柳較勝。士卒命中者,將帥次第賞賚。」

射柳

龍舟競渡之戲,更成為端午節俗的當家主角。在特殊情況下,為彌補河湖水淺無法進行龍舟賽的不足,一種做成龍形、行於陸地的旱地龍燈也頻繁地見於各地的端午之慶。

康熙【雲夢縣誌】在描述湖北雲夢一帶的端午節慶風俗時,這種旱地龍舟,就成為龍舟競渡的補充形式:「五月五日賽龍舟。因邑河水淺,作旱龍,縛竹為之,剪五色綾緞為鱗甲,設層樓飛閣於其脊,綴以翡翠文錦,中塑忠臣屈原、孝女曹娥(俗稱娥為遊江女娘)及瘟司水神像,蟒袍錦帶,珠冠劍佩;旁列水手十余,妝束整麗。擇日出行,金鼓簫板,旗幟濟濟,導龍出遊,曰迎船。……自前月廿外至此日,無日不然。次日用牲牢、酒醴、角黍、時果祭之,極其敬畏;又以茶米楮幣實倉中,若餞贐然;仍如前儀導送水涯,合炬焚之,曰送船。」

龍舟競渡

在廣東番禺,人們甚至在端午節期間,制作鳳船以奉祀天後,遍遊各鄉。檀萃【楚庭稗珠錄】卷二【粵囊上】「鳳船」條:「龍船以吊大夫,鳳船以奉天後,皆於午日為盛會。庚午之夏,番禺石橋村人醵萬金,制鳳船長十丈,闊丈三,首尾高舉,兩舷垂翼為舒斂。背負殿宇,以奉天後,遊各水鄉。」

總之,端午節俗似乎成為一個民俗文化的百寶囊,只要你需要,想要掏出什麽,就能掏出什麽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