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理響中國|社科青年開講啦」怎麽理解文化主體性?

2024-09-18文化
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 雷博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鮮明提出了「文化主體性」的重大論斷,那有了文化主體性呢,也就有了文化意義上堅強的自我,有了擔負新的文化使命的堅定與自覺。依靠文化主體性,我們中國人就可以意氣風發,獨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以更加深刻的信心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大家好,我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雷博。

我們今天為什麽這麽重視文化主體性呢?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經歷過一個與自身文化傳統對抗甚至撕裂的痛苦過程,那在反思、重構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產生了迷惘與失落。近年來呢,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整個社會關於中華文化主體性的意識也明顯增強,「國潮」「國風」興起,中華傳統文化元素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我們能夠感受到,似乎有一條精神紐帶和脈絡,從遠古一直貫通到今天,通向我們每一個人內心世界的深處。那這種讓我們感動、振奮、自豪的力量,究竟是什麽呢?

我認為,這條精神脈絡的內核,也是我們中國文化主體性的關鍵要素,是一組最簡單但也最深刻的「問題」。

什麽是「人」?怎麽樣能夠成為一個活潑的、飽滿的,愛人同時又自愛的人?

孔子告訴我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倫理道德的一個最起碼的基點,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自己安身立命,也要和他人共同進步,這樣仁愛、勇氣、智慧這些美德才能生長起來。孟子告訴我們,人活著不僅僅是追求吃飽穿暖,心中還應該有一個「良知」的火苗。老子告訴我們,生命的維度很豐富也很深刻,我們不僅「活著」,還可以去探索什麽是「道」,而對於「道」的理解呢,反過來又可以指導我們更好地「活著」。莊子告訴我們,人生在世有很多「不得已」,但也正是在這樣的「不得已」當中,我們向往一種宏大開闊的生命境界,所謂「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誰說「人間世」不能有「逍遙遊」?

個體生命這麽短暫,與無垠的時間空間相比,卑微渺小的自我,有意義嗎?

這可以說是一個終極問題,如果不能正確對待它,就很容易陷入迷茫與虛無。那世界各大文明呢,基本都需要訴諸宗教信仰來作為精神支撐。但是我們中國先賢們給出了另一種思考方式。我們追求的不是永恒,而是生命的深度與質素,是真實可觸達的美好生活。

但是「美好」並不簡單等同於榮華富貴。孔子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北宋哲學家張載提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請註意,這四句話不是講給皇帝、宰相這些位高權重的人,而是說給我們每一個普通人的。就是在我們看似平凡的生活工作當中,蘊藏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價值;我們認識的每一個漢字,背誦的每一首唐詩宋詞,都是在「為往聖繼絕學」;我們關懷社會、國家、世界,我們思考人類未來的命運,並願意為之付出長期持續的探索,這也就是在「為萬世開太平」。

如何讓這樣一種樸素的「愛」延伸到全社會,變成一種普遍的理念、道德與政治文化呢?

孟子認為,我們每一個人心裏那個悲憫惻隱的情感就是內核,有「不忍之心」,然後才能有「不忍之政」。可是只有善良的動機是不夠的,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社會與國家治理體系。

中國歷史上的政治家、改革家們,在這方面進行了很多重要的嘗試探索。這可以說是中華文明五千年來,在泥濘中不斷蹣跚求索的目標。很難很難,因為這個崇高的理想,對立面是人性當中的自私與貪婪,是人與人之間、族群與族群之間彼此的隔閡、猜忌,是人類社會中長期形成的慣性積習。所以每一次社會變革,都是一場深刻的鬥爭,其間交織著血與火,浸染著汗與淚。

因此,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的一百多年的偉大奮鬥,既是強國復興的歷史行程,同時也是推動傳統向現代文明轉型的艱辛探索,是對我們前面提到的三個問題一次系統性回應。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同時,鞏固文化主體性,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而不是消滅古老文明的現代化;是從中華大地長出來的現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國家的現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結果,不是文明斷裂的產物。」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全人類共同的挑戰與困境,我們中華文明如何能夠以一種古典而又全新的姿態氣魄,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我們每一個人,又如何能夠在這樣的時代洪流中,讓自己成為一個「大寫的人」?可以說,這樣的問題意識,以及圍繞著這些問題所進行的以千年為單位的持續探索,是我們中華文明萬古長青的根本,是我們今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與文化自信的心靈基石,也是我們文化主體性建構的精神內核。

策劃:袁華傑 許明

統籌:何迪雅 王村村

制片人:陳宣宇

本期嘉賓:雷博

執行策劃:常暢 何澍之馮秋穎

專案執行:宗悅 曾煜婷

導演:陳宣宇

執行導演:周海偉 宗悅

拍攝:孫超魏建立

燈光:劉佃水 賈紅亮

後期:申棟 張萌

包裝:張萌 劉佃水 賈紅亮

字幕:申棟宗悅

編校:陳靜 禹瑞麗 孫龍 蘇威豪 曾煜婷

稽核:劉星 劉巖

指導單位:

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

主辦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國社會科學院團委

支持單位:

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

中國歷史研究院歷史文化傳播中心

特別鳴謝: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

中國考古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