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李叔同:有生之年應多學一點東西

2024-02-28文化

談及弘一法師,很多人都熟悉他在有關佛法的一些經典語錄。這本書【弘一大師自述】則更多側重的是他的整個人生歷程中的記敘。

我們從別人口中常聽到的佛學大師弘一法師,與弘一法師口中自述的李叔同,這裏的差別,在這本書中可見一斑。這本書從五部份來講敘:華枝,春滿天心,月圓,附錄。華枝講敘他的身世,出家前的經歷,以及出家的過程;春滿講敘的是他在西畫、國畫、書法和篆刻方面的見解;天心講敘他的一些詩集和日記;月圓更多講敘他出家後對自身改變的督促;最後附錄有他的遺囑和一些詩詞歌詞和年譜。

什麽人要讀一讀弘一法師呢?讀完這本自述後,我認為,所有人都可以讀。不單單是有了一定閱歷的人,也不單單是正在經歷生活的挫折的人,就連學生,也能從弘一法師的點點滴滴中獲取向上的力量。

在【藝海暢遊的樂趣】裏,他說「我認為一個人在他的有生之年應多學一點東西,不見得樣樣精通,能做到博學多聞就很好了,也不枉屈自己這一生一世。」用我們的世俗之語來講就是「技多不壓身」,而「技多不壓身」講出來更多的是人們在生存裏的掙紮,而弘一法師把這種「掙紮」更多看到的是「樂趣」,這就是境界吧!

這段樂趣帶給他的影響是什麽呢?他講到「那段時間是我在藝術領域裏馳騁最瀟灑自如的日子也是我一生中最忙碌、最充實的日子。」

反觀我們當下,為什麽我們會變得很無趣,為什麽我們很多人覺得很「emo」,大抵就是我們沒有精神的寄托吧,而這種寄托最初的發源地,就是我們兒時的興趣和愛好。

就像他說的「如果說人類的情欲(我理解為情感的寄托)就像一座煤礦,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方式,將自己的欲望轉變為巨大的能量。而這種轉變會因人而異,有大有小,有快有慢,有早有遲。」所以,一切,都還來得及。

因為我母親信佛,所以,我對弘一法師關於佛法的講述更感興趣。看完後,我有種深深地遺憾。佛說,人生是苦,人世常樂。對於這句話的解讀,就連很多佛法高深的人都有誤解,更何況是初學者呢?

人生是苦,並不是說人生是苦的,而是說,一切都是無常的,都會變化。在這種變化之中,人生有苦。譬如身體,健康不會永久,人總會慢慢衰老病死;譬如金錢,一直有錢也並非不可能,但也並非是常事,金錢也在不斷盈虧。這就是變化之中總有不好之處,只是人生必須知道的「苦」。這種苦,很客觀。

很多佛法之人,講述這句話說,人生來就是吃苦的,這是一種多麽消極的態度啊。也正是這種誤解,讓多少人誤入歧途了呢?所以,我很遺憾。我識字,卻沒有幫媽媽好好去解讀,以至於她輕信了別人。

在這本書裏,弘一法師講到他對繪畫和書法的體悟時,能看到他的博學多才;在講到他的遺囑時,能看到他的淡然自若;講到他的詩歌創作時,更是能看到他的心誌情趣——這本書裏,他不是大師,他是一個活生生跟我們一樣有些愛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