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飛龍在天:端午節與天象的神秘聯系

2024-06-11文化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葉,懸菖蒲。粽子香,香囊鼓。龍舟下水擂戰鼓……」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說文解字】中說:「端,物初生之題也」,「端」意味著初始。按照幹支歷,根據十二地支的順序推算,第五個月就是「午月」,「端午」的名字由此而來。而午日又被稱為「陽辰」,所以端午節也被稱為「端陽」。

我們都知道,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草等習俗。但我們也不難發現,各種宣傳和美化活動中都會有龍的元素,那麽,端午節為什麽會和龍有關呢?

端午節真的是因為屈原才出現的嗎?

近代出土文物的考古研究表明,在新石器時代,長江中下遊廣大地區有一群崇拜龍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他們生活在水鄉,有斷發文身的習俗,自認為是龍神的子民。傳說百越族以龍神為尊,將龍神視為部族的守護神,龍神的形象作為部族的圖騰,成為百越族人的信仰和文化符號。

端午節最初起源於百越族對自然天象的崇拜。午月午日,蒼龍七宿飛升於正南中央,處於全年中最「中正」的位置。在【易經·乾卦】的第五爻中,將其稱為「飛龍在天」,既「得中」又「得正」,意味著事物處於鼎盛時期,是大吉大利的天象。

每逢仲夏端午,百越族人都會舉行盛大的祭龍儀式,祭祀龍神,祈求福祥,驅除邪祟,避免災禍。族人們會在身上描繪龍形紋飾,以文身表明他們是「龍子」的身份。他們還會將食物投入水中,供龍神享用。儀式中最盛大熱鬧的環節,就是乘坐刻畫成龍形的舟,伴隨著鼓聲進行競渡,以此祈求龍神的祝福,保佑部族的安寧。

清·佚名 龍舟競技圖軸

在悠悠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端午節逐漸成為了中華民族共同的節日。百越族的諸多祭拜習俗也得以流傳,成為後世端午節習俗的雛形,涵蓋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飲食風俗等多個方面。不變的是,龍文化始終貫穿於端午節的傳承歷史之中,正如近代著名愛國學者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所述:「端午節本是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而賽龍舟便是祭儀中半宗教、半娛樂性的節目。至於將粽子投入水中,本意是供蛟龍享用……總之,端午是龍的節日。」

端午節與「龍」相關的衍生習俗

除了常見的吃粽子、劃龍舟等,端午節還有一些與之相關的衍生習俗。據【風俗通】和【荊楚歲時記】記載,五月初五,古代有以彩絲系臂的習俗,被稱為「長命縷」。古人相信,這樣可以祈福避災,帶走煩惱憂愁。這也是百越人「以像龍子」文身習俗的遺跡。現代人在端午節系五彩繩、佩戴龍形玉佩、制作小龍掛件等民間風俗,同樣也是將龍崇拜融入生活的體現。

「孩童不曉龍舟雨,笑指仙庭倒浴盆。」在中國華南地區,端午前後存在一種大範圍的降雨現象,因此民間稱之為龍舟水、端陽水、發龍水、龍降雨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雨與龍緊密相連。正因蒼龍七宿的執行位置與降雨相互對應,人們認為龍掌管著降雨。這種降雨是吉祥之水,滋潤著莊稼的生長,龍不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象征著風調雨順的大吉之兆。

浸龍舟水,乃是華南地區盛行的傳統節日習俗。人們深信「龍舟水」乃「大吉水」,具有辟邪之效,傳說在這一日戲水浴水,能夠洗去晦氣、迎來吉祥,小孩「洗龍舟水」則可避免生痱子、生瘡。傳統的「洗龍舟水」主要有兩種方式,其一為「打午時水」(井水)在家中沖洗,其二是在河道、水塘中自然洗濯,而後也逐漸演變為在山水樂園和漂流景區「洗龍舟水」。

龍的傳人,濃的傳承

作為極具中國特色的傳統節日之一,2006 年 5 月,端午節會同 70 項民俗一並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 年 9 月,端午節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首個躋身「世界級非遺」的傳統節日。身為龍的傳人,對龍文化和端午的傳承將是永恒的主題,傳統文化與歷史的底蘊在悠悠時光長河中閃耀熠熠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