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文學經典【春秋】: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

2024-06-25文化

此文共有3100字,謹慎閱讀

為什麽要用春秋這個詞呢?

這是因為在中國古代的時候尤其是在周朝的時候,春和秋是朝聘的兩個重要的時節。

一般來說在春朝秋聘,秋天的時候中央和諸侯,天子和諸侯之間的這個禮尚往來呢,基本上安排的春天和秋天進行,所以說作為這個國家這個記錄,那麽記春和記秋的這個事情,比較多。

我們現在看春秋這本書記的時候它是按照這樣的一個時段記的年時、月、日,年,就是哪一年,然後下來就是春夏秋冬這樣去記。再下來是月,所以這是它的一個紀年的方法,如果如果這樣看來,我們看整個一部春秋時,仔細看裏邊的詞最多的可能就是春和秋。

所以我們因此把這個叫做春秋。

當時,有很多的國家都有自己的史書。

墨子說:

吾見百家春秋。

吾見百國春秋就是他見過很多國家的史書。

這就說明在中國古代的時候,有一個典型的這個史的這個傳統。那麽既然說到史的這個傳統的時候,我們就要談一談史。

春秋是史書在中國文化中史官所承擔的使命,史官在此實際上是附在王的周圍,他承擔了兩個使命,這個使命是什麽呢?

司馬遷曾經寫過: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大意就是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 可以給人類帶來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智慧。

這個話是司馬遷寫的,但是並不是司馬遷一個人想到了這句話。因為呢,我們現在看漢朝的其他的人也談過類似的話。

比如說有一個人叫史官荀 悅他說通古今之禮,達於變化之術。

通於古今之理,達於變化之數,也就是說關於史官的使命,在漢代的時候已經形成了一個共識。

史官的作用

一方面呢,要通天人 , 通天人就是人類社會的發展與自然規律的發展,他們之間的這個關系是什麽樣的對人類的這樣的人文和社會的影響的變化,所以這個我們說叫通天人。

老子也是出自於史官,就是我們所說的收藏史官。用我們現在話來講呢,它叫國家圖書館。

而老子的智慧也是來自於史官的智慧,對待興衰,成敗,禍夫有他自己的一個判斷。跟周易裏邊所講的吉兇禍福合起來都是來對人事的走向,對社會的走向,包括自己發展的走向,做出一個判斷。

所以這些都是不同的判斷方法,只不過有的放在周易裏邊,那麽有的放在老子道德經裏邊,包括有的可能就放在其他的這個史書裏邊去討論這些問題。

因此這些東西統一就構成了中國早期的這個史學體系。

那天人呢?這是史官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份,這裏邊還有蔔官,就是占蔔的這個官員,也屬於史官的一個組成系統,那麽它也是我們類似於我們大家看到的甲骨蔔詞裏邊的這個,問這天有雨無雨,蔔吉還是蔔兇,有收獲還是無收獲,這個也算是早期史官一個組成系統。

史官的第二個使命就是通古今 ,就是我們所說的這個史學的含義,就是古代的這個君臣指示這樣的治國經驗,他需要慢慢的給它梳理出來,梳理出來以後呢,就是秉筆直書,拿起筆不加隱諱地徑直寫出,多用於形容書寫史實不隱晦。

正因為史官他有通天人的職責,他就是要忠實的記錄天和記錄人之間的變化,所以史官的責任在中國古代的時候被賦予了非常崇高的地位,那就是說代替天地立言的這種使命就是史官。

那麽那麽史書呢,這裏邊有一些做好事的,做做正事的,有道之君就得到保養,那且他自然就能夠成就一番事業,荒唐的,我們所說的無恥的,甚至這個昏昏庸的,最後就得到歷史的評判。

既然春秋,是一個各國都有的一本史書,而且呢,在各個國家呢,都是用來記載本國歷史的。那現在我們流傳下來的這本書呢?是魯國的春秋。

【春秋】只是魯國史官的舊文,孔子不曾摻進手去。

那時候孔子還沒有出世,這個時候魯國就已經有了春秋。那由此我們就知道,孔子跟春秋的關系。

實際上是孔子後來有可能編定了春秋,或者說修訂了春秋,按照孔子的說法是數而不作,這些春秋都是存在的,那麽孔子呢,對他進行了修訂整理,尤其是用它來交際的弟子,所以這個春秋,就成為了一個本子流傳下來,就是我們後世所謂的春秋,孔子可能沒有整理的,或者說在孔子沒有見到的,或者說是在孔子之時已經失傳的。

春秋該怎麽讀

「三傳」是指【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春秋】經文言簡義深,若無註釋,則難以理解。自漢至今,學者僅僅憑借「三傳」研讀【春秋】。

春秋三傳的這個差異,其實這個差異我們要是用心去讀的話呀,我們就能讀出來,但是我們現在很少人耐下心來把這三段全部讀了,尤其是三本書比較著讀。

我們有時候也很難就靜下心來去讀書,用個幾年功夫,用五年十年功夫把三段給啃下來,這很難,但是我們要了解一下他的一些基本的特點。

春秋這本書它是光讀經,我們是沒有耐心去讀進去的。我們需要註釋,所以說我們一般讀的話,都是從左傳入門去讀,就是左傳,左傳入門去讀的時候,我們現在的左傳,它前面的就是附上一句話,後邊呢開始來敘這個事情是經,有的時候在註釋的時候,經和傳是分開的,它會標較經,然後下面寫傳,有的直接就合在一起了。

所以我們還是從這個史學的角度來講,或者從文學研究的角度來講,還是要先去從左傳入手去讀,左傳的這個這個註本讀起來不太累,容易理解。

從文學的角度來入手,如果我們去研究思想史和經學史的角度來講的話,恐怕就要對待這個公羊和榖梁 進行討論,因為公羊和榖梁 基本上蘊含了大量的漢代的這樣的一些文獻和漢代的這樣一些思想的特征。

我們讀春秋的時候,三個角度,一個就是史事,就是歷史的這個事件的這個角度,第二個,就是我們所說的筆方,就是屹立這個角度,第三個就是經義。

讀春秋的意義

學史可以明智。

春秋200多年的一個恢弘的歷史行程,整個這個歷史行程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變革,就說舊的很多的這個層家族都在這個過程中消失了,新的階層新的講出現,所以呢,有很多可以讓我們繼續深思的問題。

明辨是非,分別善惡,提倡德義,從成敗裏見教訓。

春秋時候在齊國姜姓,到戰國時期變成了田姓,漫長的200多年的過程中,一個家族保證長盛不衰,因為我們知道除了一些歷史的機遇外,稍微有點不順,這個家族就覆滅了,但是這樣一個家族為什麽200多年能夠保存這樣一種生命力,這個是很值得我們去研究的。

而且我們知道這個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晉文公在外面流亡了19年。24年才回到晉國,28年就建成霸主勛業,那麽短短的幾年時間為什麽就能成就霸業,固然在晉文公之前,有他的祖父晉武公,有晉獻公不斷的吞並小國,打下基業,但是同時這個晉文公作為一個執政者和決策者,他有很多的值得我們這個學習取法的地方,就是他采取哪樣更合理的政策,包括這個如何的去這個施政對待這個卿大夫這樣一個這個階層。

對待民眾這個階層,他肯定有很多科學,那麽這些地方都是值得我們繼續去深思和學習的,也就是說孔子為什麽能夠出現,跟到春秋後期那一批賢士大夫的這個湧現是有關系的,也就是說一個偉人的出現,他是一定有一個群體的襯托力方面。

魯迅說:

沒有天才之前,我們可以先做土壤。

同樣的孔子這樣一個人出現他之前,他一定有土壤,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可以繼續去深思和思考的地方。

春秋包括三傳中表列表露這種強烈的道德倫理觀念,是值得我們學習註意的,我們知道春秋是亂世。

那麽孔子透過這個春秋,他對當時的事情都有一種價值判斷,所謂叫做懲惡而勸善,哪些是做的對的要褒揚,做的不對的要譴責。那麽這些對我們今天是非常有啟發的,我們知道這個社會要合理的運作,那麽這個三觀是非常重要的,三觀就是一種價值觀。

所以孔子為什麽偉大,就是他為士這個階層提供的一種價值觀念,這些地方是值得我們繼續深入和思考的。

春秋三傳他以不同的方式去闡發了春秋的意義,左傳透過歷史,歷史敘事,公羊透過闡發這微言大義,義字褒貶的, 這些不同的解釋方式都蘊藏著先哲的思想智慧,我們透過不斷的與先哲的對話,實際上就是汲取先哲的一種智慧思想的方式,所以這就是經典為什麽擁有永恒的魅力。

閱讀經典,就是不斷的向先哲學習,去汲取智慧的一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