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中國三大石經:熹平、正始和開成

2024-06-28文化

三大石經指的是東漢的「熹平石經」、曹魏的「正始石經」和唐朝的「開成石經」。

「熹平石經」是中國刻於石碑上的最早的官定儒家經本。為了統一規範經文混亂的局面,東漢靈帝熹平四年(西元 175 年),蔡邕等人奏請正定六經文字,得到靈帝特許。於是,參校諸體文字的經書,由蔡邕等書石,鐫刻四十六塊石碑,立於洛陽太學門外,供學子校對經文、規範文字。它的經文是用當時的流行書體隸書體寫成的,是中國古代規模宏大的一次儒家經籍校勘和刻石工程,在去偽存真、為讀書人提供經典範本和開創後世經典上石方面開創了先河。

熹平石經原刻約有二十萬零九百一十一字。但歷經戰亂等破壞,現存熹平石經殘石的字數已大為減少。自宋代以來時有殘石出土,後又陸續在河南洛陽、陜西西安等地發現一些零碎殘石,至民國時期在太學舊址時有殘石出土,達數百余塊之多,據統計共8275字。新中國成立後又發掘和收集了600余字,總計共有8800多字。這些殘石分別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河南博物院、洛陽石刻藝術館、西安碑林博物館等地,還有的已流散到國外。

「正始石經」又稱三體石經、魏石經,刻於公元三國魏齊王曹芳正始二年(西元241年),原立於魏都洛陽南郊太學講堂西側。因碑文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漢隸三種字型寫刻,故而得名「三體石經」。它是繼東漢熹平石經後建立的第二部石經,刻有【尚書】【春秋】和部份【左傳】,共約二十八碑。原碑字數不明,現殘存2500余字,主要出土地點在洛陽和西安等地。部份重要殘碑現存於河南圖書館、中國國家博物館、河南洛陽博物館等地。三體石經因用戰國古文、小篆和漢隸三種字型刻寫,使其在中國書法史和漢字的演進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開成石經」始刻於唐文宗大和七年十二月(834年),開成二年(837年)完成,依次計有【周易】【尚書】【詩經】等12種儒家經書,另有【五經文字】【九經字樣】附於【春秋左傳】之末,共刻114塊碑石,共刻經文650,252字,正文字型為唐楷。開成石經是中國古代保存最早、最完好的儒家刻經,現存於西安碑林博物館,是該館的鎮館之寶。

總之,三大石經是中國古代文化和學術的重要遺產,它們不僅在經學、文字學、版本學等領域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見證,對於了解和研究中國古代思想、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