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十八學士圖(一)

2024-01-11文化

秦府十八學士是唐初李世民秦王府文學館十八位學士的統稱。分別是王府屬杜如晦、記室房玄齡、虞世南、文學褚亮、姚思廉、主簿李玄道、參軍蔡允恭、薛元敬、顏相時、咨議典簽蘇勖、天策府從事中郎於誌寧、軍咨祭酒蘇世長、記室薛收、倉曹李守素、國子助教陸德明、孔穎達、信都蓋文達、宋州總管府戶曹許敬宗十八人。

十八學士圖 絹本設色 45cm×182cm台北故宮藏,此卷前隔水有董大嘴鑒語,定其為劉松年摹周文矩十八學士圖。周文矩十八學士圖不知所狀,不知其一老董何據,畫無款識、題跋佐證,不知其二老董何依。蓋依據其鑒啥啥不是的大嘴。

此卷筆法有古意,但不及南宋早中時候,畫中用線鐵線細謹,穿插巧思合理,人物生動,動作自然,設色純熟勻致。畫中各段以屋中樹木均勻分開,說巧也不巧,說奇怪也不奇怪。屋中陳設精美華麗書香四溢,畫中人物、器具陳設及畫中重屏上畫,習氣深重套路稔然。此卷成畫在南宋末至元間。筆法、筆性、套路皆非劉松年,即便是母本,更不到五代。

「十八學士」原是一群博覽古今、明達政事、善於文辭的文人。甚在立唐之前,其中的一部份人就已經譽傾一時名重四方了。秦府文學館並非單純文化學術機構,而是一個帶有強烈政治色彩、發揮重要政治鬥爭作用的文人集團。「他們的活動成為太子諸王的政治工具」,以文化學術活為掩飾,實以政治目的為主,是李世民政治軍事鬥爭的「智庫」和私人班底。

第一段:四人,居中年長者為蔡允恭,邊上坐在角藤制方墩上為許敬宗、左側樹下於誌寧、蘇世長交頭接耳聊得不亦樂乎。

蔡允恭,美姿容,有風采,善綴文。西梁左民尚書蔡大業之子,未及仕,後梁為隋所滅,與虞世南相友善,邀為隋煬帝從官。仕隋,歷起居舍人。隋煬帝屬詞賦,多令諷誦之。隋煬帝曾派他去教宮人,他恥為之,數稱疾不入內,乃遭疏遠。煬帝死後,相繼被宇文化及、竇建德延攬。入唐,以虞世南薦引為秦王天策府參軍、文學館學士,著有【後梁春秋】。

許敬宗,隋朝禮部侍郎許善心之子。隋大業年間中秀才,後擔任書佐。其父許善心被殺之後投奔瓦崗軍,被李密任命為記室。李密兵敗之後投奔唐朝,李世民問其才學召為秦府學士。深有才學,起草文告一會而就,辭意暢達文采斐然。然此子人品較差,為人狡詐,長於為自己狡辯。人見人厭,朝堂之上皆以避瘟神般躲避,此畫中蘇世長和於誌寧在樹下聊天,根本不搭理他,蔡允恭也坐得遠遠。甚至在李公麟本的十八學士圖中就沒有畫他,只有十七個人。

左於誌寧,右蘇世長。於誌寧本姓萬忸於氏,出身關隴貴族,曾祖與父先後在北周與隋居顯位。在李唐王朝歷高祖、太宗、高宗三朝,位居宰相。

蘇世長,北周到唐朝時期大臣,北周宕州刺史蘇振之子。早年聰穎,十一歲時便上疏北周武帝,得以召見,襲封建威侯。隋時,授長安令,遷都水少監。唐朝開國後,歷任陜州長史、行台左仆射、天策府軍諮祭酒。機辯博學,敢於直言進諫,勸說唐高祖李淵以隋為鑒懲其奢淫厲行節儉。貞觀初年,奉命出使突厥,出任泗巴二州刺史,赴任途中,乘舟落水而亡。

客觀上在促進唐初文化學術繁榮的同時,秦府學士廣泛參與政事,甚至參預機要,直接的功用如如在房玄齡、杜如晦等人的參與之下謀劃了玄武門之變,幫李世民奪權,李即為後他們參與文治,輔佐太子。範仲淹【奏上時務書】亦雲:「唐興之時,特開館殿,以待賢俊,得學士十八人,聲滿天下,此文皇帝養將相之才,以論道經邦而成大化也。」十八學士於貞觀之治有不可忽視的貢獻。

第二組有褚亮、姚思廉、蓋文達、李守素四人,褚亮與童子一道正為點茶之事。

褚亮自幼聰敏好學,善屬文。博覽無所不至,經目必記於心。十八歲時拜訪當時名流徐陵,與陵商榷文章,陵深異之。陳後主聞而召見,當堂命其賦詩,褚亮興致勃發高聲吟詠旁若無人,江總及諸辭人在坐,莫不推善。陳亡,入隋為東宮學士。

李守素,出身趙郡李氏東祖房。精通氏族譜牒之學,「自晉宋已降,四海士流及諸勛貴華戎閥閱,莫不詳究」,人稱「肉譜」。嘗與虞世南共談人物,一開始談論江左、山東士族時,虞世南世南尚能應對,談到北地時,虞世南就只能幹笑著聽,虞嘆曰:肉譜牛逼。

姚思廉,他自幼習史,後曾任隋朝代王楊侑侍讀。唐李淵稱帝後,為李世民秦王府文學館學士。自玄武門之變,進任太子洗馬。

蓋文達,博涉群書,尤明【春秋三傳】。高祖武德中,授國子助教。太宗貞觀初,召為文學館直學士,歷任諫議大夫、崇賢館學士。與族弟蓋文懿皆名儒,人稱「二蓋」。

褚亮手持茶筅攪拌大茶琬。一仆從正以熱水註入,是點茶最後沖開茶末的程式。

唐人點茶的器具,炭火上的湯壺,下方童子磨茶。

濫觴所出,後來武後朝的「北門學士」多參預機密,議論政事、玄宗朝集賢院的「開元十八學士」可以說皆是效仿秦府文學館而開,秦府文學館開啟了學士議政的先河。

第三組有房玄齡、李玄道、陸德明、孔穎達、蘇勖、五人。右上一仆從正從書櫃中翻書,左下一老奴捧書而至,此段中諸人可能正在討論天文地理文史典籍。

台北另有一明人繪單軸【五學士圖】,直接搬摹此段,圖中人都是原樣,畫功綿弱,比例輕微失準。比起原作,就是感覺少了點什麽,魂魄散去,面相呆滯,雙目無神,相較下雲壤立現。

明人本局部,童仆的頭比房玄齡的頭還大

房玄齡:你真讓我頭大!

臉盤寬厚、深色肅穆,氣度不凡,此正是宰相房玄齡,似是剛剛到來,正脫下外套。房玄齡十八歲時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房玄齡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後,為李世民出謀劃策,典管書記,是李世民得力的謀士之一。因房玄齡善謀,而杜如晦處事果斷,因此人稱「房謀杜斷」。【新唐書】本傳對房的評價是「玄齡當國,夙夜勤強,任公竭節,不欲一物失所。無媢忌,聞人善,若己有之。明達吏治,而緣飾以文雅,議法處令,務為寬平。不以己長望人,取人不求備,雖卑賤皆得盡所能。或以事被讓,必稽顙請罪,畏惕,視若無所容」。

明人本局部

這個毫無拘束旁若無事的人,一童子正給他檢查鼻孔。不避初到的房玄齡,可能是房玄齡從舅李玄道。李玄道祖孫三代都在隋朝為官,貞觀十四年年老致仕,加銀青光祿大夫。

居中為陸德明,神態拘謹,面色蒼老,背部微駝,是個大儒。陸德明善談玄論,代表作【周易註】【周易兼義】【易釋文】。

右邊孔穎達手持書卷十分專註地看,孔穎達是孔子三十一世孫,八歲從師大儒劉焯,日誦千言,入隋與國子監秘書舌戰群儒一舉奪魁,而尚為年青,遭年長宿儒嫉恨而欲暗中刺害,幸禮部尚書楊玄感藏其於府中而幸免。

背對著的是蘇瑁,隋朝宰相蘇威之孫,以精研地理著稱,代表作品【括地誌】史記甚少。

明人本局部

明人本局部

觀中國古代功臣畫像,大多數朝代以馳騁沙場建立功業的武將為主,如東漢雲台二十八將、南宋中興四將、清代紫光閣功臣像,幾乎全為武將。相比於武臣,文人獲得功臣畫像的機會要少得多。

第四組有杜如晦、虞世南、薛收、薛元敬、顏相時五人。五人正談書賞畫,展卷弄管。

案前杜如晦以扇柄指書,侃侃而談。杜如晦為李世民帳下重要參謀,李世民征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杜如晦為其籌謀劃策,運籌帷幄,深為時人所敬服。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積怨頗深,杜如晦與房玄齡一起為李世民出謀劃策,參與策劃玄武門事變,事成之後二人功居首位。李世民承帝位後,杜如晦與房玄齡為左右宰相,為唐選拔人才,制定法度等。貞觀四年,杜如晦病逝,李世民為此廢朝三天,追封為司空,蔡國公,謚「成公」,被李世民列入淩煙閣。

虞世南正沈於思考,執筆托腮,虞世南生性沈靜,執著好學,沈迷讀書甚至十多天不洗不漱。歷仕陳、隋二代。李世民滅竇建德後,引虞世南為秦王府參軍、記室參軍、弘文館學士,與房玄齡等共掌文翰。貞觀年間,歷任著作郎、秘書少監、秘書監等職。他雖容貌怯懦、弱不勝衣,但性情剛烈,直言敢諫,深得李世民敬重,時稱「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五絕。亦是唐時書家,虞世南書法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大家。

右方薛收與薛元敬叔侄二人展畫細品神情專註,薛收生父薛道衡,隋朝內史侍郎。薛收自幼過繼給本家薛孺。薛孺工文史,生性正直,仕於隋,為官清廉。薛收從小受家庭的熏陶和教育,孝於父母,刻苦治學,十二歲已能文,王無功稱薛收賦「韻趣高奇,詞義晦遠。嵯峨蕭瑟,真不可言」。後薛道衡因奏對不稱旨,被隋煬帝賜死,天下稱冤。薛收發誓不仕於隋。晉陽起兵後,為房玄齡所薦,授秦王府主簿、金部郎中。

薛元敬,薛收的侄子。少以文學與薛收及薛收的族兄薛德音齊名,世稱「河東三鳳」,歷仕天策府參軍兼直記室、文學館學士。李世民為皇太子時之太子舍人,專掌文翰,號為稱職。

最下洗手人為顏相時,顏氏一門多人才,自南北朝到盛唐二紀出顏之推、顏師古、顏真卿等家,可謂書香世家。其兄顏師古為李淵近臣。歷任諫議大夫,官至禮部侍郎。

李世民登基前就曾敕令閻立本為十八學士繪像,褚亮作贊。當時天下士夫以入選為無上榮光,名之曰「登瀛洲」,故而十八學士圖又名【登瀛洲圖】。李登基後又繪制「淩煙閣二十四功臣」像,這兩次功臣繪像活動不僅是唐初政治上的大事,時人矚目,影響深重。不久的武則天時,張易之、昌宗嘗命畫工圖寫武三思及納言李嶠、鳳閣侍郎蘇味道、夏官侍郎李迥秀、麟台少監王紹宗等十八形象,號為【高士圖】。玄宗亦命畫工畫【開元十八學士圖】,並親自撰寫贊文。推及後世,「十八學士」、「登瀛洲」、「淩煙閣」已然成為歷朝繪畫和各種文學體裁反復吟詠的經典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