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玉出昆侖 赫赫齊家——【武威海藏齊家文化遺址發掘報告】讀後

2024-01-05文化


齊家文化是夏時期分布在中國甘肅、青海和寧夏南部的一支考古學文化,齊家文化的發現與中國考古學的誕生基本同時。在過去的一個世紀,甘、青、寧等地調查和發掘的齊家文化典型遺址數量頗多,學界關於齊家文化的各類研究汗牛充棟,但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客觀情況是,迄今出版的齊家文化大部頭發掘報告屈指可數,很多堆積厚、遺存豐富的齊家文化重要遺址多是以簡報甚至簡訊的形式刊布資訊,這嚴重制約了學術界對齊家文化進行全面、系統和深層次的研究。做為一支「國際化」色彩濃厚的史前文化,齊家文化本身具有非常復雜的內涵,而完整資料公布的滯後性,導致一些基礎研究和關鍵問題難以徹底解決,因此,當前齊家文化實則還處在一種「朦朧」狀態。2023年12月,由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編、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武威海藏齊家文化遺址發掘報告】(後文簡稱【武威海藏】)正式與讀者見面,這無疑是一件「大喜事」。

編著: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12月

海藏遺址位於甘肅河西走廊東部的武威市涼州區金羊鎮,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就發現過齊家文化的典型遺物。2018-2019年,考古工作者對該遺址進行正式發掘。從內容上看,【武威海藏】由兩大部份構成。

第一部份,遵循當前中國考古學界編寫考古發掘報告的普遍理念,客觀、完整的公布了海藏遺址發掘的11個探方、12座墓葬和13個灰坑。報告編寫者用「文字+線圖+照片」的三維視角將涉及的地層、遺跡和典型遺物皆給予完整呈現。發掘報告後附的十五張附表更是對出土遺存的二次梳理和統計。

第二部份,以出土材料為基礎,就海藏遺址的文化特征、手工業研究(包括陶器、骨器、石器和玉石璧的制作)、生業與環境、東西方文化交流等四個大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報告後附的十個附錄(涉及碳十四測年、玉石器材質檢測分析、玉石璧制作工藝分析、人骨鑒定、植物遺存鑒定、骨骼同位素分析、動物遺存鑒定、銅器成分檢測、地層地球化學元素分析)即是對上述四方面問題的細化研究、量化回答和科學闡釋。

不難發現,【武威海藏】既是一本首次全面披露考古資料的「發掘報告」,也是一本首次就這批材料進行系統討論的「研究報告」。其實,從遺跡數量來看,不論是在整個齊家文化分布區還是僅在河西地區,海藏遺址並不是一處「重量級」的遺址,但由於出土遺存的特殊性和刊布材料的完整性,使其無可替代,一些重要的學術問題有望向前推進或徹底解決。在此,筆者簡略談談以下六個方面的感性認識。

第一,河西地區齊家文化的分布格局基本明晰。李水城先生曾註意到,齊家文化在河西地區雖已西進至黑河流域,但永昌以西發現的齊家文化陶片數量不多,且不見單純的齊家文化遺址。武威皇娘娘台、張掖西城驛、民樂五壩、酒泉西河灘和敦煌旱峽是河西地區經過科學發掘且遺存主體涵蓋了齊家文化的重要遺址,相關出土材料表明:在河西走廊,位置越靠東,齊家文化的風格越「濃」,與同時期其它考古學文化共存的情況越簡單;位置越靠西,齊家文化的風格越「淡」,與同時期其它考古學文化共存的情況越復雜。無疑,海藏遺址將齊家文化在河西地區的這種分布特征展現的更加清晰和立體。

第二,河西地區齊家文化的內涵標桿逐步確立。海藏遺址發掘和公布材料之前,最能代表河西地區齊家文化面貌的遺址非武威皇娘娘台莫屬。皇娘娘台遺址先後歷經四次發掘,發掘總面積1310平米,但由於時代局限,該遺址公布的材料有限,關鍵單位的準確層位資訊和典型遺跡的具體器物組合多難以確認。海藏遺址發掘總面積和遺跡數量雖不及皇娘娘台,但發掘報告對這些材料進行了全方位的刊布和立體化的展示,所有資訊均一覽無余。海藏和皇娘娘台遺址相距約2公裏,發現的齊家文化遺存相似但不相同,二者既互為參照,又互為補充,前者資料的系統刊布,定有助於學界對後者產生更加深入的認識,兩處遺址「聯手」,河西地區齊家文化的標桿可基本確立。

第三,河西地區齊家文化的「用玉制度」正式確定。近年來,齊家文化玉器的研究逐步成為新的學術熱點,但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正式發掘出土的材料較少、不成規模,征集或傳世的玉器數量頗多、真假難辨。有學者認為,齊家文化雖使用玉器,但既不規範,也不系統,談不上所謂的「用玉制度」。不可否認,從整體而言,相較紅山、淩家灘和良渚等玉器發達的史前文化,齊家文化的玉器確屬零散發現,但河西東部卻有其特殊性,因為以海藏和皇娘娘台這兩處遺址為代表,出土的玉石器數量多、集中程度高,單個墓葬中隨葬的玉石璧少則數件,最多可達八十多件。難能可貴的是,玉料、玉器半成品、玉器完整器、制玉工具等都能在海藏遺址見到,而且數量頗豐,正因如此,發掘者認為海藏遺址很可能是一處玉器作坊。更引人關註的是,作為隨葬品,玉琮多見於齊家文化分布區的偏東地帶,偏西地區基本不見,但是在海藏遺址居然發現一件琮玉芯,這給讀者帶來諸多遐想空間。總而言之,海藏遺址玉石器的重大發現和考古工作者圍繞史前玉器在河西地區已開展的大量田野實踐,為學界準確理解齊家文化的玉礦選擇、玉器制作、玉器使用和玉器流通(貿易)等諸多重要問題提供了關鍵材料。現可明確,在夏時期甘青地區的社會復混成行程中,齊家文化用玉制度發揮的重要性不可小覷,同時也期待海藏遺址能夠助力學界逐步揭開西北地區早期文明的神秘面紗。

第四,河西地區齊家文化的生業模式愈顯獨特。齊家文化的生業模式問題,是迄今依然困擾學界的一個大課題,學者們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各不相同。有人認為,隨著環境的變化,齊家文化不適宜原有的農業生產,逐步走向了畜牧業和采集經濟。也有人認為,齊家文化自始至終都是以農業生產為主。這些分歧可能與不同區域、不同時段的齊家先民應對氣候變遷的不同舉措有關。海藏遺址在河西地區顯然具有代表性,從發掘報告提供的植物分析、動物分析、同位素分析等多個角度看,實在難以定論齊家文化時期的海藏先民究竟是以哪一種經濟模式或生業方式為主,農業和畜牧業都特征顯著,這種「兼業」型的生業模式再一次提醒研究者,對於分布在農牧交錯帶或者「邊地半月形文化傳播帶」的齊家文化生業模式的討論,「非此即彼」的結論很有可能並不適用,雖然同屬齊家文化,但每個區域、不同時段、每處遺址可能都有不一樣的情況。

第五,夏時期河西諸文化的分布態勢已經明確。現有的材料表明,夏時期的河西走廊既不「單純」,也不「太平」,因為恰好在這一時期,多個生活居址和墓地都能見到兩支或多支考古學文化典型器物在同一遺跡單位共存的現象,齊家文化與馬廠文化、齊家文化與西城驛文化、齊家文化與四壩文化,但不管是作為「主角」還是「配角」,齊家文化從不缺席。這一復雜現象為我們重構和解讀夏時期河西走廊的文化態勢提供了一個特殊而又真實的歷史大背景。

第六,齊家文化的「國際範」越發凸顯。海藏遺址的發掘為齊家文化增添了新的內涵,這些考古材料無不彰顯齊家文化的確是一支融合東西方文化元素的考古學文化。當前,不少學者都稱齊家文化為東西文化的「傳播者」,但「傳播者」這一標簽不僅不能完整體現齊家文化的「國際性」,還會降低齊家文化的「國際範」,因為以制玉、冶金、部份特殊陶器和部份典型動植物遺存為代表的考古材料已非常明確的顯示,在夏時期的東西文化交流行程中,齊家文化既是多項「高科技」的創造者,也是東西文化(文明)的傳播者,更是區位優勢明顯的文化(文明)「中轉站」。

當然,不管是材料刊布還是學術研究,【武威海藏】並非完美無缺,如石質工具線圖平面的細節繪制,還有提升的空間;對部份出土彩陶的文化性質判定,似乎還有商榷的余地。但讓人難以想象的是,從2018年海藏遺址的發掘到2023年約120萬字的【武威海藏】考古報告正式出版,總共僅用了5年時間!其實,這只是近十年甘肅省考古研究所加緊整理新舊材料、加快出版考古報告的一個真實縮影。近年來,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資料整理團隊每年都能完成多本大部頭的考古發掘報告,已成為西北地區乃至全國的「現象級」存在。位於張掖的黑水國基地正是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資料整理和報告編寫的「重鎮」之一,筆者曾於今年8月份專程探訪,兩層高的基地孤傲的矗立於黑水國遺址保護區內,土黃色的主色調,遠遠望去顯得寧靜而又悲壯,多批珍貴的文物都集中展呈在現代化的基地庫房內,武威海藏發掘的材料就位列其中。資料整理和報告編寫團隊以九零後和零零後為主力,團隊成員專業素養極高、學術思想活躍、工作效率驚人,且熱情好客、酒量奇高,讓人嘆服!我們相信,【武威海藏】的出版定會翻開齊家文化研究的新篇章。向可愛、可敬的一線考古工作者致敬!

作者:任瑞波

作者單位:吉林大學考古學院

編輯 | 張小築 實習編輯 | 張涵清

復審 | 馮朝暉

本號刊載的作品(含標題及編輯所加的版式設計、文字圖形等),未經中國文物報社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改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權轉載的請註明來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