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明始於炎帝、黃帝建立的部落聯盟,然,商湯伐夏在文明史上留下了疤痕,而這道疤痕的背後隱藏著我們民族融合和漢字起源的秘密。
一.華夏民族融合行程
中國地區大約從一萬年前領先全球進入新石器時代,大約從八千年前進入伏羲時代,開啟了以原始生產力發展和物質文明交流為載體的持續三千多年的史前文化融合準備期,大約五千年前以部落聯盟的形式開啟了民族融合的行程。
仰韶文化掀起史前影響範圍最廣的一波彩陶藝術浪潮,紅山文化、淩家灘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共同推動了史前第一波玉文化高峰。萌芽於大汶口文化,初步形成於龍山文化的禮制,從制度和器物層面初現雛形,並且良渚文化作為玉文化的集大成者,以玉器為載體形成一套完整的禮玉系統。
都分別從生產力和制度框架層面推進了民族融合,也使之進入到「克難攻堅」——從物質文明統一到精神文明統一——的關鍵階段。 商族的闖入疑似打斷了華夏文明的行程,但,實則順水推舟助推了華夏民族融合。
中華民族融合行程
商族何許人也? 據考古學比對,二裏崗遺址出土的早期商朝日用陶器遺存,與前一時期的下七垣文化高度相似①,同時帶有二裏頭文化的影響。下七垣文化主要分布於河北邯鄲的漳河流域一帶。下七垣文化中的城址與二裏頭夏都遺址有明顯的 「君臣「之別。
夏商之際,華夏一族以生產力領先獲得領導權和以禮制建立社會秩序的模式不可為繼。歷史發展到了需要透過激化矛盾來解決矛盾的時刻。矛盾的核心是原始宗教信仰。
原始宗教在缺乏認知和保障的時代,是遠古先民們頭等重要的大事。雖然,當時祭祀活動在各部落、諸侯國、王國都非常盛行,絕大多數的史前遺址中都包含有專門的祭祀區域。但,不同氏族之間的信仰是不一樣的。
1. 圖騰
夏朝二裏頭文化信奉龍,不僅出土了多件帶有龍形紋樣的陶器和綠松石器(一半以上),還有一件以2000余片綠松石片粘嵌而成的龍形器,以及少數魚、龜、蛙等水生動物和羊首、豬首、鳥首、高羽冠、獸面紋飾。
二裏頭遺址出土龍形紋
二裏頭遺址出土魚形紋
商朝信奉玄鳥,以鳥、虎、太陽、獸面像構建了神靈體系。二裏崗出土器物紋飾以饕餮紋為主,不僅在青銅器上,而且這一時期生產的瓶、碗、豆、壺、罐等陶器的口部、肩部、腹部上也經常出現饕餮紋。商朝大量采用饕餮紋不單是一種藝術傳統,更是傳承了一種神話信仰。
2. 禮器
二裏頭文化的禮器系統由玉器、銅器和白陶構成,玉禮器以 象征軍權 的兵器類為主,包括多孔刀、牙璋、玉戈、玉鏃、綠松石銅牌飾等。二裏崗文化的禮器系統由玉器和青銅器構成,玉禮器以玉琮、玉璧、玉璜、玉琥等 祭祀類 工具為主,人形、動物形小件玉飾較多,巫玉色彩濃厚。
3. 儀式
夏朝的祭拜物件以祖先為主,龍是祖先的化身;商朝的祭拜物件以神靈為主,包括天地、祖先和以動物為原型構思的神靈。祭祀儀式中,夏朝重算卦、觀天象,商朝燒蔔骨、判吉兇。
4. 來源
商族何許人也? 一直四處遷徙的民族,只有考古學追蹤到的下七垣文化的三百年定居,具備很強的適應、學習和整合能力。商湯伐夏,聯合了嶽石文化區的東夷人,與夏家店下層文化區有密切聯系,吸收了紅山文化、龍山文化的巫術和信仰。
二裏頭文化同時期(商前)的考古學文化分布
考古學發現,新石器時代晚期,在北至紅山、南至石家河、東及龍山、良渚、淩家灘等文化區域,巫覡色彩十分濃厚②。遺址中大型的宗教禮制性建築「壇、廟、冢」、玉器墓、祭壇、隨葬玉器(巫玉)的甕棺葬都顯現出鮮明的巫覡崇拜現象。事神玉器:壁、琮、璜、環等均大量出現,也有作為巫覡形象的玉人、奇異特征的鷹、雁、蟬、蠶等動物形象玉雕。
夏朝的信仰來源可以從禮玉系統追蹤。夏朝以前,海岱-山東龍山文化、晉南-陶寺文化、陜北-石峁文化、甘青-齊家文化、江漢-後石家河文化等為代表的用玉、制玉中心發現起來,推動了新石器時代玉文化發展的第二次高峰。這些玉文化中心獨立發展又相互影響,並且傳承了第一次高峰的玉文化傳統。但是這些玉文化中心並沒有完全趨同,而是基於信仰的差異表現出禮玉系統的差異。
史前兩次玉文化高峰各中心及相互影響關系
簡單直接地說,龍山、陶寺、齊家、後石家河遺址中都出土了大量祭祀用的壁、琮、璜、環等巫玉,以及富於象征意義、神秘氣息濃厚的玉鳥等。石峁古城遺址出土的玉禮器,有玉璋、玉圭、玉斧、玉鉞、玉戈、玉刀、玉牙璧等,與二裏頭文化一樣以象征軍權的兵器類玉禮器為主。石峁玉器大量出土的多孔玉刀、玉牙璋,也是二裏頭的特色器物;石峁的綠松石龍形器、綠松石銅牌飾、獸面,與二裏頭文化高度相似。石峁出土的片狀器玉刀、玉鏟、玉鉞,從色澤、質料、形制、工藝各方面都與二裏頭文化出土的玉禮器區別不大。
特別值得關註的細節,石峁古城遺址出土了幾件由良渚文化玉琮改制成的玉器,這更能證明玉琮不符合石峁人的信仰體系。二裏頭目前只出土1件破損嚴重的玉琮。此外,石峁和二裏頭出土的玉鷹形笄、玉虎頭,來自石家河文化。石峁用良渚玉琮改制玉器另一個原因——玉石資源貧乏,石峁是幾個玉文化中心唯一附近沒有玉礦的。夏朝定居洛陽,除了占據文化競爭要地外,更是為了河南的玉石資源、陸運昆侖山玉礦的便利,以及南方區域的銅礦資源等。
石峁人用良渚人玉琮改制的玉器
石峁人擁有的石家河人制玉虎頭
華夏族與巫覡派信仰的差異,簡單地說,雖然都有迷信的色彩,但前者更理智,崇尚忠誠、孝道,而後者更魔幻、神秘、超自然。體現在政權統治思維上,前者主張建立秩序來維護政權,後者借助神秘力量控制民眾信仰,以神權維護政權。 【禮記·表記】:「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
二.文字演進普及行程
研究漢字起源,為什麽要先弄清楚原始宗教?因為,直至西周,中國社會普遍還沒有認識到用文字進行傳承傳播的價值,早期文字主要套用於原始宗教的占蔔活動中。也就是說,巫覡派考古學文化區域用於占蔔的刻畫符號才是甲骨文的主體來源。根據目前的考古學發現,出土的骨刻文主要集中在淮河流域。
基於目前的考古發現總結文字套用行程
梳理目前的考古學實證:1)從大地灣、半坡到夏都遺址,華夏族一脈僅出土不足100個刻畫符號,推測用於記事或有祭祀意義;2)而在賈湖、雙墩、龍山等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骨刻文,已經具備文字雛形;3)商朝早期使用的是相對成熟的骨刻文,到商朝晚期才演進成更為成熟的甲骨文;4)至西周,都沒有出土官方文書,沒有民間文化傳承、文化傳播的考古實證;5)春秋戰國時期,制度因素與書寫工具才推動文字普及。
漢字起源於巫覡派,並不是一件掉面子的事情,因為這符合文字產生的客觀自然規律。遠古時期實際上會產生兩套語言系統,一套是從生產勞動中產生用於日常交流的口語,文化傳承也主要靠口口相傳——這是事人語言;另一套則是由自然崇拜、圖騰、原始宗教中產生出來,用於與天地、神靈溝通的文字元號——這是事神語言。古埃及、古印度的古文字都遵循這樣的起源規律,但是他們沒有等到文字普及的那一天。
另外,有報道在二裏頭夏都宮城外墻邊發現了帶有骨刻文的蔔骨,推測是夏朝文字,但從夏商一貫的風格出發,這更可能是被詛咒的跡象。
參考資料:
① 【從夏、夷、商三族關系看夏文化】,魏繼印,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第3期
② 【試論商代巫玉的源流】,張聞捷,北京大學考古研究學院,南方文物 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