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融邑說龍(一)欣逢龍年來說「龍」

2024-03-26文化

(一)

龍,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文明的精神圖騰和文化符號。

中國人被稱為「龍的傳人」,源於黃帝時代的傳說。中國龍的形象,實際上是一種「動物綜合體」,一種虛擬的動物,它由駱駝頭、麒麟角、兔子眼、蜥蜴腿、老鷹爪、牛耳、魚鱗、鱷嘴、蛇身組成的。誰也沒有見過真龍,但都相信龍能行、能飛、能遊、能布雲降雨,是祥瑞之物。

中華民族選擇以「龍」作為圖騰的原因,需要回溯到遠古時期。那時人類在自然界中非常弱小,經常被虎、豹、螄、蛇、野牛、巨蜥等兇猛動物侵害,於是就把這些動物作為本氏族「圖騰」,進行崇拜。後來,生活在黃河、長江流域眾多族群不斷融合,特別是黃炎二帝戰勝蚩尤統一中原後,把原來各氏族信仰不同的圖騰,兼取柔合最具特征的部位,拼合成了「龍」的標誌圖案,最終形成了「龍」的形象,作為華夏民族統一的精神圖騰,炎黃子孫也因此成為「龍的傳人」。

(二)

古人描畫的「龍」的形象,也在不斷變化。

現在我們能看到的最早「龍」的形象,可能是在內蒙古赤峰發現的公元前五六千年前紅山文化的玉龍。這塊玉龍呈勾曲形,口閉吻長,鼻端前突,形體酷似甲骨文「龍」字,考古界譽之「中華第一龍」。

而在河南三門峽市澠池縣的仰韶文化遺址,反映的是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出土的墓葬中,有用蚌殼排列成龍形動物,其形象與今天我們看到的影像已然相近。

(三)

古人很早就描述龍,甲骨文中就有「龍」字。

【周易】的爻辭中多次提到「龍」,如「潛龍勿用」「亢龍有悔」「見龍在田,利見大人」「飛龍在天,利見大人」等,雖為祭祀神靈的聖歌,祈願福壽綿長,也有對「龍」(君子)有德有仁的期待。同樣,【周易】中有「見群龍無首,吉」一句,原意是「群龍無首」卻有條不紊,昂揚奮發,積極進取,堪稱一派吉祥。

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把「龍」字析為:「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登天潛淵,上天入地,是對龍的生動描繪,也是對龍的精神膜拜。

(四)

正因龍可行雲布雨,被視為神物,「龍」一直深受中國人的崇拜和喜愛。於是,各地就有許多龍王廟,有許多傳說有龍出沒的「龍潭」,龍的形象也成為歷代畫家繪畫的物件。

在許多畫龍名家中,南宋陳容最為著名,被稱為「畫龍第一人」,成為後人畫龍的典範。陳容,字公儲,號所翁,福建長樂人,南宋端平二年(1235)進士。他創造了水墨畫龍法,所繪之龍多隱於雲海之中,靈動妙似,若隱若現,後人稱其畫龍「雲蒸雨飛,天垂海立,騰驤天矯,幽悟潛見」。又稱其「雖在墻壁素絹之上,如見能飛躍,蓋得龍之真也」。他的【墨龍圖】【五龍圖】等畫龍作品,現散見於國內外各大博物館,極其珍貴。

(五)

中華民族以龍為圖騰,故以全國各地以「龍」為名的地方眾多,福清亦然。除了上述因祭祀禱雨的各個大小「龍潭」外,其中最著名可莫如「龍江」和「龍山」。

龍江在邑治南門外,上接清源之水,下泄於海壇海峽。明清以前,龍江僅指龍首橋以下的江段。清乾隆版【福清縣誌】之「地輿誌」有載,「在方民裏,去縣東二十裏。舊名螺紋江,後改今名。上接龍首河源,下通東南渤澥,有橋橫跨其上」。自龍首橋至入海口一段,長約10余千米,因其江流曲折縈回,初名「螺紋江」。又江段九曲回腸,猶如龍盤,後改為「龍江」。龍江現在是福清境內最長溪流,被稱為福清「母親河」。

在福清境內,有兩處「龍山」。一在縣治之東,與鷲峰、玉融山、鳳凰山共同構成福清縣治「枕鷲峰而案玉融,左龍右鳳」之勢。另一在海口,又名麟山、瑞峰。

此外,福清名「龍」的還有「龍田」「龍澤」「龍溪」「龍門」「龍塘」「五龍」等多處。至於路橋、社區,寺觀、廟堂,冠以「龍」名的更是不可勝計。龍,就這樣牢牢地鑲嵌在福清這方福地上。

龍年已至,蛟龍飛舞,象征著炎黃子孫騰飛躍進,用奮鬥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