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封面評論|書店「拆封樣書」太少被吐槽,極致控本或會加劇行業收縮

2024-06-05文化

蔣璟璟

近日,某網紅書店樣書陳展率低遭讀者吐槽,據不完全統計,店內一書架上的作品僅少部份能翻看。書店是否應該提供樣書讓讀者翻閱?對此,有網友認為,「只看封面怎麽判斷這本書要不要買?」 也有網友表示,很多實體書店打卡內容遠大於看書買書的內容,「都是網紅店」。然而,有書店工作人員表示,「拆封後可能會影響銷售,有時不會特意提供樣書,但平裝書都可聯系店員拆開翻閱。」(揚子晚報)

書店樣書保持多少「拆封率」合適?這著實是個兩難的問題。拆封樣書太少,誠如一些顧客所吐槽的,「實體書店就變成了有書做裝飾品的咖啡店」。而若是大氣地允許「隨意拆閱」,那麽幾乎就成了網上圖書的展陳空間,如此為他人做嫁衣,書店自然是心不甘情不願。從大趨勢看,近年來書店行業盡管有探底回升態勢,但從整體上並未脫困。在此大背景下,必然是極致地控制成本,拆封展陳供試讀的圖書越來越少,也就很好理解了。

毋庸諱言的是,當下很多人逛書店,都屬於是「蹭讀樣書」,然後去「線上下單」。畢竟,線上圖書較之書店售書,有著明顯的價格優勢。書店由於房租、人力、裝修等各項成本折算,導致「圖書」的實際售價居高不下,這幾乎是行業宿命。盡管一些書店走出了網紅化造勢、售賣周邊增利的玩法,可是這一重資產、重行銷的商業模式,終究並不適合絕大多數書店,特別是那些不具備規模效應的獨立書店、人文書店,更是如此——有鑒於此,如何提高圖書這一單品的利潤,仍是其關註的重點。

減少「拆封樣書」,其實可以看作是書店控本的一大策略。很多中小書店,本身的話語權有限,並不能夠到出版社那爭取到足夠多的「贈書」「樣書」。既然每拆封一本新書,就意味著產生耗損,那麽對它們而言,自然是能不拆就不拆、能少拆就少拆了。在商言商,書店和顧客的關系,也是商家和消費者的關系,動輒以「讀書人的情懷」之類的道德框架來理解這段關系,實在大可不必。

有人把書店當成了拍照打卡之地,有人把書店當成了「免費蹭讀」之所,而在一些書店透過減少拆封樣書來控制成本之後,又有很多人吐槽其「生意人的斤斤計較」讓書店變了味。始終不在一個頻道上對話,始終沒有形成關於書店在當下是什麽的角色共識,那麽各說各話的爭吵,也便沒有了絲毫意義。

編輯 : 謝靈捷 審校:楊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