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清明節的來源、習俗與禁忌,來看看你知道多少?

2024-03-30文化

一年一清明,一歲一追思。在清明時節,頓悟閣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清明小知識,主要有清明節的起源、演變、習俗及禁忌。一起來看看,你知道多少!

一.清明節的起源及演變

清明既是一個節氣,又是一個傳統節日,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漢魏以前,清明只是一個農事節令, 春分後的一個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春秋戰國時, 明衍化為一個祭祀節日,來源於寒食節,用來紀念春秋戰國忠臣介子推的節日。

相傳,春秋時期的忠臣孝子介子推,割下自己的大腿上的一塊肉,為流亡的晉文公重耳充饑。後來晉文公為國君後,介子推不願為官,攜老母深居於綿山山裏。

晉文公為了逼介子推露面,聽信小人讒言放火焚山,介子推和母親抱著一株大樹,寧願燒死也不出山。

裝殮時,從樹洞裏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晉文公為紀念介子推,下令將放火燒山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每逢寒食節禁止生火,表達追懷之意。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把綿山改成介山,山上建立祠堂祭奠介子推。

並曉諭天下, 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令百姓家家門掛柳枝,掃墓栽柳。

自那後,寒食節,人們會前往祖先墳墓燒香祭拜。

到三國時,魏武帝曹操下令取消寒食節。

三國歸晉後, 因春秋時晉國與晉朝之「晉」同音,出於對晉地懷念,禁火寒食之俗又恢復, 逐漸又成為全國性的漢民族節日

另外,清明節還融合了上巳節的習俗。 上巳節是農歷三月初三,據傳是為祭祀始祖黃帝的誕辰日。古人在上巳節舉行祓禊、祭祀、踏青、曲水流觴等民俗活動。

至唐朝, 清明節融匯了清明、寒食、上巳三節習俗內涵,並 將清明節掃墓被正式編入禮典,成為了官方規定的節日,並一直沿襲至今。

宋元時,清明節取代寒食節,上巳節逐漸淡化,清明節形成了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的傳統節日。

明清時期,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親人的習俗更為盛行。

▼民國時期, 將清明節定為國定假日,也稱民族掃墓節, 除了原有的掃墓、踏青等習俗 植樹也被確定為常規習俗。

二.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還有許多傳統習俗和活動一直流傳至今,如插柳、踏青郊遊、吃青團(艾粑粑)、植樹、放風箏等。

清明節受漢族文化的影響,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三.清明節的禁忌

1.病人、老人、小孩、孕婦不要陪同去掃墓。這幾類人身體是比較虛弱的,墓地陰氣重,容易受到陰氣的侵蝕。

2.掃墓祭祀時間「趕早不趕晚」,祭祀要在上午進行,通常下午不掃墓祭祀。如果路途遙遠,最好要在下午三點前完成掃墓拜祭。

3.掃墓祭祀,穿衣素雅。清明節是一個「緬懷先人」的節日,不要穿艷麗衣服。

4.清明節不搬家,不買鞋,因為鞋與「邪」同音,你懂的。

5.清明節掃墓回來,一定要清掃你的鞋子,同時將鞋子的鞋尖朝裏,同時勿忘將身上穿的衣服洗幹凈晾曬為宜。

——寫在最後——

放眼古今,盡管清明的含義不斷變化和豐富,但清明作為一種文化符號,早已根植進了中國人的內心。

從古至今,每到清明前後,人們會不遠千萬裏,紛紛回到祖籍,尋根祭祖,掃墓祭祀,焚香燒紙,追思祖先,表達緬懷,這是對生命、人、家庭的珍重,不僅血脈相傳,還精神相承。

這就是清明,一個農歷的節氣,一種情感的寄托,一份文化的傳承。一炷香,一叩首,中華文化最純粹的內核就這樣得到了堅守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