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秦淮風月憶繁華:曹雪芹記憶中的秦淮河

2024-09-26文化

【紅樓三城】,作者: 陳正榮,南京大學出版社 2024年7月。

秦淮河上有太多的故事。

這條流淌了兩千多年的南京母親河,早就成了南京的代名詞。

歷史上有太多的文學家走近它,謳歌它,李白、杜甫、杜牧、蘇軾、王安石、高啟、吳敬梓、袁枚……實在太多,舉不勝舉。

曹雪芹在南京生活了十三四年,他居住的江寧織造署離秦淮河並不遠,毫無疑問他是喝著秦淮河水長大的。他在【紅樓夢】中寫到了秦淮河嗎?答案是肯定的。他寫了秦淮河的桃葉渡,提到鳳凰台,還寫了秦淮河畔很多名人,如王謝家族、張僧繇、顧愷之、壽昌公主等等。

傳說,曹雪芹晚年還曾到秦淮河畔尋夢,遇見落難的女子,仗義救助,二人一同北上,喜結連理。還有傳說,曹雪芹在秦淮河畔遇見了曹家過去的丫鬟。

圖片出自【孫溫繪全本紅樓夢】。

「秦淮舊夢人猶在」「秦淮風月憶繁華」,曹雪芹的好朋友敦敏在寫給曹雪芹的詩中一再提到秦淮。

敦敏、敦誠兄弟倆都是曹雪芹晚年的至交。二人都是清宗室子弟,官場都不得意。曹雪芹在晚年經常與敦敏、敦誠聚在一起,談詩論文,兄弟倆都受過良好的教育,每人都有詩集傳世。在敦敏寫給曹雪芹的詩中,有一首詩題目很長——【芹圃曹君(原註)霑別來已一載余矣。偶過明君(原註)琳養石軒,隔院聞高談聲,疑是曹君,急就相訪,驚喜意外。因呼酒話舊事,感成長句】,詩是這樣寫的:

可知野鶴在雞群,隔院驚呼意倍殷。

雅識我慚褚太傅,高談君是孟參軍。

秦淮舊夢人猶在,燕市悲歌酒易醺。

忽漫相逢頻把袂,年來聚散感浮雲。

我們從詩的題目知道,敦敏與曹雪芹已經有一年沒有見了,一天,作者偶然路過朋友明琳的養石軒,隔著圍墻聽到裏面有人在高談闊論,當時就懷疑是曹雪芹,走進一看,果然是,於是便坐下來,把酒言歡,好不暢快。全詩比較通俗,用了兩個典故,褚太傅、孟參軍都是晉人,褚太傅善於識人,而孟參軍善於言談。「秦淮舊夢人猶在,燕市悲歌酒易醺」,秦淮依舊夢依舊,往日的那些人雖然已經老了,但還健在,嘆如今只能悲歌一曲,以酒澆愁。有研究者認為,居住地相距不遠,曹雪芹與敦敏怎麽一年不見?那這一年他去了哪裏?於是,有人推測,曹雪芹到了南方尋夢,他在秦淮河畔還見到了過去的熟人,所以,敦敏才說「秦淮舊夢人猶在」。

敦敏的另一首【贈芹圃】詩這樣寫道:「燕市哭歌悲遇合,秦淮風月憶繁華。」將「秦淮」與「燕市」並稱,其實是過去與現在的對比。敦敏一定知道,曹家在秦淮河畔的歷史是多麽輝煌,而現在只能靠回憶來重溫往日歲月。

「秦淮風月憶繁華」,如何理解「秦淮風月」?風月,一般指風景。比如李白有詩:「會稽風月好,卻繞剡溪回。雲山海上出,人物鏡中來。」秦淮風月,泛指秦淮風光。曹雪芹祖父曹寅在一首【浣溪沙】中寫道:「秦淮風月悵夤緣。」夤緣,是連綿不絕之意。意思是說,秦淮河畔的風光讓自己惆悵不已。清代詩人吳灝【秦淮憶舊】雲:「秦淮風月夢曾遊,今日來遊已盡秋。孤柳瘦條輕拂水,石頭城老水悠悠。」 詩中的「秦淮風月」也是指秦淮風光。「秦淮風月憶繁華」,按照字面的理解,就是秦淮風景依舊,而昔日的繁華景象已經不在,回憶過去歲月,令人惆悵不已。

秦淮河,顧名思義,它與秦代有關,相傳是秦始皇所開。早在六朝時,秦淮河畔就是南京的商業中心。顯赫一時的王謝家族就居住在秦淮河南岸。李白有詩:「至今秦淮間,禮樂秀群英。」杜牧有詩:「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到了明代,秦淮河進入極盛期。作為鄉試場所的江南貢院就在秦淮河北岸,夫子廟東邊。三年一次的秋闈,江南各地的考生雲集秦淮河畔。而在秦淮河畔興起了另一種文化——青樓文化,這裏成了那些失意文人的心靈避難所。孔尚任詩雲:「梨花似雪柳如煙,春在秦淮兩岸邊。一帶妝樓臨水蓋,家家分影照嬋娟。」

那麽,曹雪芹時代的秦淮河是什麽樣子,他同時代的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有一段關於秦淮河的描寫,可以對著看。吳敬梓在第二十四回寫道:

這南京乃是太祖皇帝建都的所在,裏城門十三,外城門十八,穿城四十裏,沿城一轉足有一百二十多裏。城裏幾十條大街,幾百條小巷,都是人煙湊集,金粉樓台。城裏一道河,東水關到西水關,足有十裏,便是秦淮河。水滿的時候,畫船簫鼓,晝夜不絕。城裏城外,琳宮梵宇,碧瓦朱甍,在六朝時,是四百八十寺;到如今,何止四千八百寺!大街小巷,合共起來,大小酒樓有六七百座,茶社有一千余處。不論你走到一個僻巷裏面,總有一個地方懸著燈籠賣茶,插著時鮮花朵,烹著上好的雨水。茶社裏坐滿了吃茶的人。到晚來,兩邊酒樓上明角燈,每條街上足有數千盞,照耀如同白日,走路人並不帶燈籠。那秦淮到了有月色的時候,越是夜色已深,更有那細吹細唱的船來,淒清委婉,動人心魄。兩邊河房裏住家的女郎,穿了輕紗衣服,頭上簪了茉莉花,一齊卷起湘簾,憑欄靜聽。

曹雪芹比吳敬梓小十三四歲,屬於同一時代人。他們所看到的秦淮河景象,應該是差不多的。敦敏所說的「秦淮風月」,一方面指秦淮河畔的繁華景象,另一方面則是曹家往昔繁華歲月的泛指。

曹家與「秦淮風月」有著不解之緣。他的曾祖父、祖父、父親三代任江寧織造五十八年,曹家在秦淮河畔生活了六十多年。康熙六巡江南,他祖父曹寅接駕四次。康熙第三次南巡時,在江寧織造署為曹寅的母親孫氏題寫「萱瑞堂」,並稱她為「吾家老人」。康熙在位時,對曹家竭力呵護、照顧。曹寅任江寧織造,還兼任兩淮巡鹽禦史,負責刊刻【全唐詩】。江南很多文士都喜歡與他交往。曹家在南京的六十多年裏,享有很高的地位。曹家的財力,也是可觀的。曹家除了江寧織造署內的住處,還有十三處房屋,總共八百多間。可以想象曹家的家人、幕僚、傭人之多。到了曹被抄家時,曹家老老小小還有一百多人。

曹雪芹在秦淮河畔的江寧織造署度過了童年與少年時代,江寧織造署內的西園,有一塊不小的水面,直通青溪,而青溪與秦淮河是相通的。從他家乘船,就可以到達十裏秦淮。曹雪芹對秦淮河一定留有深刻的印象。

雍正五年(1727年),曹家被抄,十三四歲的曹雪芹被迫與家人一齊北遷,回到北京。據說後來也有短暫的復蘇,但到了晚年,過著「繩床瓦竈」「舉家食粥」的生活也是事實。幸運的是,曹雪芹結識了敦敏、敦誠、張宜泉等幾位好友,他們經常在一起聚會、喝酒、聊天。某一年,曹雪芹還回到了江南。回到京城後,老朋友相會,詩酒相會、酒酣耳熱之時,曹雪芹繪聲繪色地向老朋友講述重回江南的見聞,回憶曹家昔日的繁華時光,敦敏、敦誠、張宜泉靜靜地聽著,不時發出感嘆。敦敏有感而發,寫下了「秦淮風月憶繁華」的詩句。

鬥轉星移,歲月如流。今天的秦淮河水依然在流淌,秦淮河畔依然繁華。十裏秦淮是外地遊客來南京必遊的景點。烏衣巷、桃葉渡、文德橋、李香君故居、瞻園、夫子廟……走在這些有故事的地方,想想前朝往事,會有時光的穿越感。走進秦淮人家或晚晴樓,品嘗夫子廟小吃,可以領略一下舌尖上的江南味道。如果有時間,畫舫是一定要坐的,槳聲燈影,杜牧感受過,曹雪芹感受過,朱自清感受過,秦淮依舊,岸上的人一代代走過,只有秦淮月還是一如既往的朦朧。

曾經的「秦淮風月」,對於曹雪芹來說是痛徹心扉的夢幻。他將這些夢幻形諸筆端,凝聚成了一部偉大的經典作品——【紅樓夢】。

圖片出自【孫溫繪全本紅樓夢】。

到了秦淮河,桃葉渡是一定要看看的。

曹雪芹借薛寶琴之口寫了十首懷古詩,南京就占了兩首,一首是詠鐘山,一首是【桃葉渡懷古】:

衰草閑花映淺池,桃枝桃葉總分離。

六朝梁棟多如許,小照空懸壁上題。

按照詩的字面意思理解:秦淮河畔的花草已經在秋風中衰落,桃樹上的桃葉已經隨著秋風悄然飄去,只有桃枝兀自在秋風中孤立,顯得十分蕭瑟。六朝的那些傑出人物也如秋葉般飄走,王獻之當年在壁上題寫的字畫仍然依稀可見,時光是多麽無情啊!

今天的桃葉渡仍在,就在夫子廟風光帶上,很容易找到。到了建康路,過淮清橋,就可以看到路南的一個牌坊,這裏就是桃葉渡。如果乘船夜遊秦淮,往東水關方向,經過桃葉渡,導遊會向遊客講述王獻之與桃葉的愛情故事。

春天的午後,我走進了桃葉渡。這裏現在是一個小型公園,南京著名書法家言恭達題寫的「古桃葉渡」碑立於門前,門口一副對聯比較醒目:「賞桃葉歌烹六朝氣韻,聽團扇曲啜千古風流。」進了公園,一座石牌坊格外引人註目。石牌坊是20世紀80年代建的,牌坊兩邊柱子上的對聯「楫搖秦代水,枝帶晉時風」,取自清代南京才女紀映淮的一首詩。牌坊的另一面對聯為:「細柳夾岸生,桃花渡口紅。」桃葉渡牌坊下,桃花正開。站在桃葉渡口,可見淮清橋、桃葉橋,遊船來往不息。

圖片出自【孫溫繪全本紅樓夢】。

桃葉渡是有故事的。

六朝時,東晉兩大家族王家與謝家就住在秦淮河南岸的烏衣巷。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自幼聰明好學,以行書和草書聞名,父子合稱「二王」。

王獻之的妻子,是他的表姐郗道茂。兩人青梅竹馬,感情甚篤。可是王獻之被東晉簡文帝的女兒新安公主看中。在一個士族社會裏,對很多人來說,能攀上做駙馬本是件巴不得的好事。可是王獻之不願意放棄自己的妻子,便采取了自殘的方式來拒絕。在那樣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裏,與皇帝作對是沒有好下場的,他最終還是屈服了,娶了新安公主,而他的發妻不得不在孤苦伶仃中老去。做了駙馬,似乎也沒有帶給他多少快樂。一天,他在渡口遇到了桃葉。桃葉是秦淮河畔的一位歌姬,還有一個妹妹,叫桃根。桃葉很漂亮,還會寫詩。王獻之娶了桃葉為妾,把自己全部的愛給了桃葉。

桃葉的家也許就在秦淮河的北面,王獻之經常到秦淮河的這個渡口迎接愛妾。六朝時的秦淮河比現在要寬得多,風高浪急,王獻之作歌安慰桃葉:「桃葉復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

王獻之與桃葉的故事,在六朝時期就已經流傳開去。人們幹脆將渡口命名為桃葉渡。六朝時期的【古今樂錄】就收錄了王獻之的【桃葉歌】。【隋書·五行誌】記載:「陳時江南盛歌王獻之【桃葉】詩。」那時的人們為什麽喜歡傳唱【桃葉歌】?【古今樂錄】中說:「【桃葉歌】者,晉王子敬所作也。桃葉,子敬妾名,緣於篤愛,所以歌之。」子敬,是王獻之的字。因為愛情,所以歌之。

一位是風流才子,一位是秦淮美人。一個是王公貴族,一個是卑微歌女。兩個人相戀了,相守相知。是真愛,就會跨越世俗的鴻溝,變得純粹。才子佳人的故事,正符合了人們的心理期待,也為後世的文人們做了一個很好的垂範。桃葉渡就這麽一代代積澱下來,成了一個桃花燦爛的審美意象。所以,吳敬梓說,「人間重美人,古渡存桃葉」。後來,秦淮河畔演繹了太多才子佳人的故事,大體上是王獻之與桃葉愛情範式的重復,比如明末清初「秦淮八艷」的故事都是才子佳人故事。從這個意義上看,桃葉渡的愛情故事是濫觴。

桃葉渡在後來的歲月裏一直享有盛名。明清時的「金陵四十八景」中有它,歷代南京地方誌都會寫它。從東晉以來的一千七百多年歷史中,有無數詩人來到這裏流連、吟詠,留下很多詩歌。【桃葉歌】還流傳到了日本。

曹雪芹借薛寶琴之口,寫的桃葉渡懷古詩,用意又在哪裏?

【紅樓夢】中寫道:「眾人聞得寶琴將素習所經過各省內的古跡為題,作了十首懷古絕句,內隱十物,皆說這自然新巧。」那麽,桃葉渡的詩究竟隱含著什麽事物呢?惹得後人各種猜測。有的認為是桃符,周春【閱紅樓夢隨筆】認為是團扇,蔡義江認為是寫探春的。周汝昌在【紅樓奪目紅】中認為,暗寓雪芹本人重到金陵時,曾與一位過去熟悉的人相遇,後來又被迫分離,他只能時時懷念,繪像供之。

我以為,如果僅僅猜測一個物品的謎底,那沒有什麽意義。那不是曹雪芹的風格。脂硯齋曾說曹雪芹:「作者之筆,狡猾之甚。」曹雪芹在小說中往往虛晃一槍,另有所指。比如小說中的人物名字,就不是隨便起的。他自己說過,假作真時真亦假。他為什麽偏偏選中桃葉渡來作為懷古的題材?其實,是包含著深意的。這首詩一開始就描繪出了秋天的衰敗景色,在清澈見底的池塘裏映著枯萎敗落的花草,給全詩罩上一層慘淡的氣氛。第二句寫秋色淒迷之中,桃葉從樹上一片片飄落,表面是寫王獻之和桃葉的別離,其實是表達一種無奈。「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人生在世,分離總是永久的主題。寶玉與黛玉的分離,探春的分離,晴雯的被趕走,秦可卿的死亡,等等,都是切合「桃枝桃葉總分離」的意思。詩的後兩句,是寫物在人空的孤寂景象。這首詩中所表達的空寂情緒,與整個【紅樓夢】的情緒是一致的。這或許是曹雪芹的真正用意。至於謎底,那並不重要。他不會僅僅為了一把團扇或者桃符,或者其他無關緊要的物品,去寫桃葉渡。

圖片出自【孫溫繪全本紅樓夢】。

到了秦淮河,自然就會想起「秦淮八艷」。

我過去在讀【紅樓夢】時,情不自禁由「金陵十二釵」聯想起「秦淮八艷」,前者是大家閨秀,而後者是青樓女子,怎麽會產生這樣的聯想呢?

「秦淮八艷」是指明末清初活躍在秦淮河畔的八位妓女:顧橫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門、馬湘蘭、柳如是、陳圓圓。這些女子不僅個個花容月貌,而且都有才氣,琴棋書畫,樣樣都能,更難能可貴的是在時代大裂變中表現出非同尋常的氣節。李香君是她們的代表。今天的夫子廟文德橋旁還有李香君故居在。

【紅樓夢】中的「金陵十二釵」指林黛玉、薛寶釵、賈元春、賈探春、史湘雲、妙玉、賈迎春、賈惜春、王熙鳳、賈巧姐、李紈、秦可卿。她們各具其美,富有個性、才氣。

兩者之間具有共同性:美麗,聰慧,有個性,有才氣,都是古代女子中的佼佼者。有學者認為,曹雪芹的「金陵十二釵」命名,就是源出於「金陵青樓十二釵」之說。在明末清初,還沒有「秦淮八艷」之說,但有「十二釵」之說。明代馮夢龍【情史·情癡類】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嘉靖間,海宇清謐,金陵最稱富饒,而平康亦極盛。諸姬著名者,前則劉、董、羅、葛、段、趙;後則何、蔣、王、楊、馬、褚,青樓所稱十二釵也。

馮夢龍所說的「金陵青樓十二釵」,是由當時文人評品出的金陵青樓十二名妓,前六位為劉、董、羅、葛、段、趙,後六位為何、蔣、王、楊、馬、褚。馮夢龍只列出了姓,沒有寫出具體名字。到了清代,秦淮河還有「秦淮四美」之說。余懷在【板橋雜記】中就曾記錄秦淮河畔青樓女子選美的經過。

釵,古代漢族婦女的一種首飾,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而成,形狀為兩條金屬絲絞成一股,在裝飾物的結尾處一般有流蘇吊墜來襯托。釵有金釵、寶釵、玉釵之分。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就有「頭上金釵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的詩句。白居易【酬思黯戲贈】詩雲:「鐘乳三千兩,金釵十二行。」可見,用金釵比喻女子,由來已久。

曹雪芹也許受到「青樓十二釵」的啟發,「念及當日所有女子」,擇出主要的十二位女子,用「金陵十二釵」作了概括。「金陵十二釵」還一度成了小說的總名稱。

圖片出自【孫溫繪全本紅樓夢】。

在南京,還有一個曹雪芹秦淮河畔喜結良緣的傳說。

某年冬天,曹雪芹到了南京,他正準備在秦淮河畔的長樂古渡乘船,隱約聽見一個女子在哭泣,官府的人正要把她帶走,她怎麽也不願意走。曹雪芹上去一打聽,原來這女子父親身患重病,借了人家十兩銀子,債主逼她為娼,她不願意,債主就告到了官府。官府的人要拿她去坐牢。為了十兩銀子,逼人為娼,這也太欺負人了。富有同情心的曹雪芹當場拿出了十兩銀子,從官府的人手中救下了這女子。女子連忙叩頭感謝。曹雪芹問女子的姓名,女子說,我叫杜芷芳,不知道如何報答大人的恩。曹雪芹說,不要報答。後來,曹雪芹又在秦淮河畔見到了這女子。兩人都覺得有緣分,後來,杜芷芳嫁給了曹雪芹,曹雪芹稱她為芳卿。

這個傳說來自【南京民間故事】,傳說的講述者是葛芝華,記錄者是王永泉。王永泉是南京一位寫歷史題材的作家,後來他根據這個傳說創作了長篇小說【曹雪芹南下】。

雖然是傳說,但說明南京人沒有忘記這位偉大的文學家。我認為,曹雪芹後來一定會故地重遊的,至於在秦淮河畔遇到什麽人,他又去了哪些地方,這就很難說了。我倒寧願相信這個傳說是真的,那樣的話,我們可以說,秦淮河不僅僅哺育了曹雪芹,同時也給他的人生帶來了第二個「春天」。

作者/陳正榮

摘編/李永博

導語校對/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