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老話:「端午3不做,不富也安康」,3不做是指啥?傳統習俗莫忘

2024-06-11文化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龍舟節,其起源悠久,蘊含深厚的文化意涵,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慶祝,至今已有超過兩千年的歷史。此節日的誕生,既有紀念忠誠愛國詩人屈原之說,亦有祛病防疫、祈福安康的傳統習俗,體現了中華民族對忠誠、愛國精神的頌揚以及對自然與生命的敬畏。

端午節最廣為人知的起源故事,當屬紀念戰國時期 楚國大夫屈原 屈原 ,一位才華橫溢的愛國詩人, 因遭讒言被貶,眼見國家衰敗,無力回天,遂抱石投汨羅江以身殉國 。百姓聞訊,悲痛不已,紛紛劃船江上,投食入水,以防魚蝦侵擾屈原遺體,這一行為演化為後來的賽龍舟與包粽子習俗。 唐代文秀 有詩雲: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此詩深刻表達了後人對屈原高尚情操的緬懷與不平之鳴。

除卻紀念屈原,端午節還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古人認為五月為 「惡月」 ,五日為 「惡日」 此日陰陽相爭,邪氣盛行 。因此, 家家戶戶掛艾草、菖蒲於門楣,飲雄黃酒,佩戴香囊,保佑家人平安 。宋代詞人 歐陽修 【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 中寫道: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 描繪了端午時節人們沐浴更衣、共飲菖蒲酒,以清潔身心、祈求健康的風俗場景,展現了節日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願望。

端午節 最具特色的活動非賽龍舟莫屬。 龍舟競渡 不僅是一項體育競技,更是團隊協作、勇往直前精神的體現。鼓聲震天,槳影翻飛,龍舟如箭般破浪前行,象征著人們對生活充滿激情、對困難無畏挑戰的態度。明代 邊貢 【午日觀競渡】 詩雲 :「共駭群龍水上遊,不知原是木蘭舟。雲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 詩中生動再現了龍舟競渡的壯觀景象,以及民眾對於這項傳統活動的熱愛與參與熱情。

一、 忌說「端午快樂」 端午 之際,不同於春節的普天同慶,此日更傾向於祈福避禍。古人認為農歷五月為 「惡月」 ,五日為 「兇日」 ,因而端午並非純粹的歡慶之時。正如明代 劉伯溫【端午即事】 詩雲: 「屈子沈江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詩句中透露出對屈原悲劇命運的哀嘆,也暗示了端午不僅僅是慶祝,更是對忠誠與犧牲的深沈紀念。因此, 「端午安康」 代替 「端午快樂」 ,不僅是一種語言習慣的轉變,更深層地體現了人們對歷史的尊重、對健康的祈願,以及對心靈安寧的追求。

二、 忌下河遊泳 端午時節 ,民間傳說中有 「水怪 」出沒,加之古時衛生條件有限,河流中易滋生疾病,故而有不下河遊泳的習俗。宋代 蘇軾 在其 【浣溪沙·端午】 中寫道: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這裏雖未直接提及禁泳,但描述了 端午佩戴五彩絲線、艾草小符 等習俗,反映了古人對身體健康的關註和對邪氣的防範。不下河遊泳,實則是對生命安全的保護,寓意著在這一天裏,遠離危險,確保家人安康。

三、 忌舉辦喜慶活動 。端午節的 忌諱喜慶 ,源自古代對這一天的特殊認知。 【荊楚歲時記】 記載: 「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浴蘭 意味著凈化身心,而非慶祝 。唐詩中 王維 【奉和聖制重陽節宰臣及群官上壽應制】 雖非直接寫端午,但其中 「嘉會難再遇,三載為千秋」 表達了對特定時刻莊嚴性的重視,間接反映了古人對節日性質的區分, 認為有些日子更適合靜心養性、祈福避禍,而非大肆慶祝 。端午不辦喜慶,是對傳統智慧的遵循,旨在維護家庭與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裏,讓我們攜手同行,於古韻今風間尋覓智慧之光。取傳統文化之精華,去其糟粕,讓千年積澱在新時代綻放異彩,傳承不息。在此, 月下詞 誠邀諸君,共赴文化之旅,探幽攬勝。望君常顧,於此間,我們一起,聆聽歷史的低吟,續寫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