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妙香大理:點蒼山中和寺

2024-01-20文化

中和寺,坐落於大理古城西面中和峰半腰的松樹中,因得名於中和峰,其源遠流長,承載了唐南詔國時期至今的悠久歷史。這座古老的道教寺廟,如同蒼山十九峰的中心,傲然屹立,見證了時光的變遷,宛如歷史的一本厚重的經書。

寺廟初建於唐南詔國時期,可追溯至公元738年至902年。在明代嘉靖年間,中和寺曾經歷過一次重建,煥發出新的面貌。然而,清代的鹹豐年間,戰亂的陰雲再次籠罩在這片土地上,中和寺再次被摧毀。經過滄桑歲月的洗禮,僅存的淩霄寶殿和聚仙樓見證了歷史的曲折,成為中和寺的珍貴遺跡。

寺內的建築群主要包括淩霄寶殿和聚仙樓。淩霄寶殿,又稱玉皇閣,是一座五開間歇山頂式建築,坐西朝東。殿內供奉玉皇大帝,兩側則肅立觀音菩薩。這座寶殿在清代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經過重修,延續了中和寺的宗教傳統,成為信徒們祈願、禮佛的場所。

與淩霄寶殿相鄰的是聚仙樓,又稱跡翠樓。這是一座四面出檐的二層樓,為寺廟增添了一份古樸而雅致的氛圍。聚仙樓在寺內的地位愈發顯赫,成為信仰者們聚集思考、共同祈福的場所。

寺門前的石龕中,供奉著笑口常開的契此和尚,即布袋和尚。他以大肚子的形象成為人們心目中的羅漢,傳說自稱為彌勒佛顯化。在背部墻壁上,嵌著清代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九月九日雲南提督偏圖【禦筆欽題中和山匾題記】的碑刻,詳細敘述了康熙皇帝親自題賜中和山「滇雲拱極」的歷史經過。這使得中和寺不僅僅是一座宗教寺廟,更是歷史的見證者,承載了皇帝的賜封和時代的銘印。

然而,中和寺的歷史並非一帆風順。在清光緒丙午年(公元1906年),周霞為寺廟題寫了「山海大觀」的匾額,為寺廟增光添彩。而在民國8年(公元1919年),雲南狀元袁嘉谷和文人李根源分別在寺後石照壁上鐫刻「中和偉育」和「磅礴排界」的石刻大字,再次為中和寺的繁榮添磚加瓦。這些匾額和石刻字,如同歷史的鏡子,映照著中和寺曲折而豐富的命運。

中和寺的特色不僅在於其豐富的歷史,更在於奇特的自然景觀。寺廟南面的山澗中,有兩塊巨大的巖石,形如石門,被形象地稱之為「雙石門」。兩塊巖石相對峙,溪水從中流出,仿佛是自然賦予的一處神秘仙境,給人以靈動而寧靜的感覺。

寺後的「石上流泉」更是中和寺的獨特之處。相傳,山坡上曾有一股奇特的山泉,清澈的泉水從一塊大石頭上流出,被稱之為「石上流泉」。這一景觀曾是中和寺的瑰寶,然而,遺憾的是,今天已無法目睹這一奇觀,只能在史書中留下記載。

中和寺不僅是幾種宗教融合的代表,更是一個登高覽勝的勝地。其地理位置使其成為俯瞰蒼洱風光的最佳角度。蒼山十九峰的中心山峰,東部正前方是中和鎮(大理古城)及洱海。站在中和寺,一覽水天一洱海、星羅棋布的民居村莊、井然有序的大理古城等蒼洱風光,美不勝收。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的重陽節,大理一帶的群眾紛紛相約到中和寺,參與中國傳統的「登高節(會)」,共同欣賞蒼洱秋色。

中和寺,如同一本古老而厚重的經典,承載著歷史的滄桑,傳承著宗教的信仰。在風雲變幻的歲月中,中和寺矗立於山巔,是一座不朽的精神家園,連線著古往今來的信仰與景觀,永遠閃耀著歷史與自然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