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小滿節氣的三候,小滿三候的涵義

2024-05-21文化

為使得季節更通俗和直觀,讓更多地人能夠把握季節和氣候的變化來,在上古時期人們就將一年四季的二十四個節氣分為72候,這樣每個節氣就有了「三候」,並根據黃河流域的地理、氣候、和自然界的一些物候現象,與每個節氣中的十五天分成三個時段相對應——候應。具體到每個節氣而言,節氣的前五天是初候,也叫一候,節氣的中間五天稱為二候,節氣的後五天稱為三候。實際上,72候也成為古代歷法的有效補充,更便於指導廣大農民的農事活動。

全年共七十二候

小滿節氣也有三候,即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麥秋至。【太平禦覽·卷二十一】:「小滿之日,苦菜秀,後五日靡草死,後五日小暑至。」意思就是說,小滿節氣後,苦菜已經枝葉繁茂;五日之後,喜陰的一些枝條細軟的草類在強烈的陽光下開始枯死;再過五日,即小滿的最後一個時段,暑天也到了,麥子開始成熟。小滿中的每一候應都體現了古老的文化智慧,影響著人們的農事活動,也啟迪著我們的日常生活。

麥子開始成熟

小滿三候的涵義:

小滿第一候,苦菜秀。「 苦菜」,是中國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味苦,卻能抵擋饑餓。「苦菜秀」意思是說,小滿節氣一開始的時間裏,地裏的苦菜生長茂盛,惹人喜歡,可以采來做個涼菜。實際上,人們之所以將「苦菜秀」作為小滿一候的候應,是因為在過去,苦菜是人們最熟悉,在夏初最為常見的植物。在古代,小滿時節正是所謂「青黃不接」的階段,去年冬天儲備的糧食已經吃完,當年夏收的糧食尚未成熟,多數百姓往往以野菜充饑,來維系生活,苦菜也是那時的人們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男女老幼對苦菜都特別的熟悉。

關鍵還是在於苦菜在小滿時節生長的最多,長勢最為繁茂,可供人們大量的采集。「苦菜秀」之中的「秀」是指苦菜生長的幾位繁茂壯實,如火如荼,所以小滿節氣正是人們到野外更容易采挖的季節。【爾雅】中說:「不榮而實,謂之秀,榮而不實,謂之英。」另一方面,苦菜之苦味,正是夏天之苦。【詩經】說:「采苦采苦,首陽之下。」苦為夏天真正的味道,也正是生命成長的味道。在人們生活中重要,人們知曉度又高,作為小滿物候的主體,以「苦菜秀」作為小滿節氣第一候的「候應」更為貼切。當人們看到田野到處都生長著「肥嫩」的苦菜,不用看「黃歷」就知已進入小滿初候。

第一候,苦菜秀。

小滿第二候,靡草死。 「靡草」,本義是指草木順風而倒。後來指有些枝條細軟的草木,到了夏季反而會枯死。按鮑景翔所說:靡草,葶藶之屬。【禮記】註曰:「草之枝葉而靡細者。」「凡物感陽而生者,則強而立;感陰而生者,則柔而靡。」謂之靡草。泛指那些初夏的四月就結了種子,好像它們畏懼夏天的陽氣,而到小滿時節便逐漸枯萎,腐爛倒地的草木。方氏曰:「凡物感陽而生者,則強而立;感陰而生者,則柔而靡。」謂之靡草,則至陰之所生也,故不勝至陽而死。

在萬物生長茂盛的孟夏之日,人們卻發現有些一反常態的靡草,已經成熟結籽,枯萎倒地。這一與氣候存在較大反差的物候現場,很容易引起人們的註意。以「靡草死」作為小滿節氣第二候的「候應」更具有顯著的提示作用。當人們在碧綠的田野時不時能看到枯萎的「靡草」時,便知時間已經到了小滿的「二候」之日。

第二候,靡草死。

小滿第三候,麥秋至。 我們從字面上看,「麥」與「秋」並不相關,小滿與「秋」也毫無相幹,又怎麽會出現「麥秋至」?其實,小滿第三候的候應原為「小暑至」,後來是【金史誌】將「小暑至」改為了「麥秋至」。【禮記·月令】記載:「麥秋至,在四月;小暑至,在五月。小滿為四月之中氣,故易之。秋者,百谷成熟之時,此於時雖夏,於麥則秋,故雲麥秋也」。這裏的「秋」與秋季並無關聯,具有成熟和收獲的意思。故而「麥秋至」是說,雖然時間還是夏季,但對麥子來說,卻到了成熟或收獲的「秋」,因此古人將初夏又引申為麥秋。時間進入小滿第三候,「麥秋至」向句諺語一樣,提醒人們麥子已經到了快要收獲的季節,要合理安排農事,對小麥加強田間管理,為麥田豐收奠定基礎。顯然,以「麥秋至」作為小滿第三候的候應,對百姓的農業生產具有較強的指導作用。

第三候,麥秋至。

元代詩人元淮的【小滿】寫到:「映水黃梅多半老,鄰家蠶熟麥秋天。」明代的何吾騶在【落第南還晚泊黃牛村】說:「新涼牛犢歸桑薄,小滿人家割麥田。」到了小滿節氣,這不僅是麥穗,麥田,麥收或麥秋,更是百姓一年來的希望。從氣候角度來看,在小滿節氣期間,從南到北各地都是漸次進入了夏季,南北溫差進一步縮小,降雨進一步增多。

新涼牛犢歸桑薄,小滿人家割麥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