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我們身邊的作家」第977期】故鄉的年(作者/郭惠麗)

2024-02-29文化

Home Furnishin

郭惠麗,筆名星空。潞城區微子鎮微子村人。熱愛文學、音樂。喜歡用文字寫意人生百味。作品散見於【潞水】、【潞城新聞】副刊以及「潞城凡人驛站」、「齊詩閣」、「中詩安徽報」等網絡平台。

故鄉的年

□ 郭惠麗

冬夜,我透過樓房的玻璃窗,俯視潞城邯長高速公路口璀璨的燈光,頓覺眼前一亮。不遠處北面309國道上的夜行車輛蜿蜒行駛,那上下晃動的旖旎燈光像極了故鄉過年山坡上的燈籠,我不由得想起了我和弟弟小時候過年挑著的紅燈籠,還有那難忘的九曲黃河燈。

我的故鄉是一個四面環山中央平川的小山村,位於潞城區微子鎮東北部,是我們鄉的鄉政府所在地(當時稱為「公社」)。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207國道穿村而過,交通便利,政通人和,是當時方圓十裏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975年邯長鐵路貫穿村西大寨鬧,漫流河火車站正式建成,自此我村開啟了鐵路交通歷史新紀元。加快了奔向小康生活的新步伐。每當春節來臨時,村裏便組織村民們狂歡慶祝:掛燈籠、鬧元宵,舞獅子、耍龍燈,全民扭秧歌,慶祝新春新民生!我記憶中故鄉的年是福瑞而隆重的。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從聽到第一聲爆竹聲響,故鄉的年便緩緩地拉開了序幕。

忙碌了一個臘月的父親和母親聽到新年的爆竹聲,伸了伸疲憊困乏的腰身,長舒了一口氣,臉上掛滿了欣慰幸福的微笑。看著鍋裏上下翻滾的餃子,聞著溢滿窯洞的羊肉餃子的香味。我咽了一下口水,手腳麻利地剝蒜搗蒜,然後倒上醋加點香油,再分舀在幾個小陶瓷碗裏。等餃子煮熟了準備出鍋時,弟弟會早早地等在竈台前面,大凡第一碗是拿個精致的小供碗先給老祖宗撈一碗,弟弟早早地端上供在了老祖宗牌位前面,父親這時候會神色肅穆地點燃蠟燭再點上香,然後招呼我和弟弟跪下叩拜,據說是明燈引路了,請過世的祖宗們來家過年。第二碗是給年邁的爺爺的,再下來是年幼的弟弟和我。我們此刻早已是饞蟲爬上了喉嚨眼,也來不及顧及燙不燙了,先吃一個再說吧!爹和娘這時也會先嘗嘗餃子的味道,再接著搟面皮,繼續包完剩余的餃子,最後再坐下來消停吃,邊拉家常邊品嘗餃子的美味 ,興許是品味辛苦勞作一年的勞動成果吧!而我和弟弟此時早已吃飽跑到了屋外,借著視窗射出的燈光撿拾瞎焾和未點燃的炮仗 。有時還會拿來手電筒仔細地撿,留著等到明天再和玩伴們饒有興致地燃放。每當放炮時膽小的小姑娘一般會拿兩手捂住耳朵,躲在遠處看。調皮搗蛋的男孩則會故意往人身邊扔。

等我和弟弟玩夠回到屋裏,這時候父母親早已吃完飯洗漱幹凈,父親會悠閑地點上一根香煙,坐在沙發上閉目養神。而母親則在頭上箍上一塊黃色方頭巾,擺放上早已備好的供品,等到零點一到,父親就會給家裏的每個神位點燈上香,邀請各路神仙來家過年,祈禱神仙們保佑來年風調雨順,全家安康!燒完香後,放一掛1000響的大號鞭炮,慶祝大年初一開門紅!

聽長輩們常說年三十要熬壽,誰熬的時間越長福壽也會越大越長,此時我早已是上下眼皮直打架,懇求母親說:「我可不可以偷偷先睡,實在熬不住了。」說著就拿臉盆舀上溫水胡亂洗漱了一下,然後迫不及待地爬上床,拽開被窩先睡了。

大年初一早上,被陣陣鞭炮聲吵鬧醒,我一骨碌翻身起來,母親早已把我和弟弟的新衣放在棉被上面,我和弟弟趕忙起床,趁母親做飯的工夫,早早地跑到對岸老奶家去拜年,其實是去掙那一毛錢壓歲錢,此時老奶早已打好綁腿穿上小鞋,梳好發髻,盤腿坐在土炕上,笑嘻嘻迎接孩子們的到來,我們聽著老奶的寒暄,吃著老奶分發的糖塊,揣著老奶發的壓歲錢心滿意足地離去。

早飯後,我們小孩子們會隨父親、叔叔們去給本家長輩們拜年磕頭,奶奶爺爺們都會笑臉相迎,拿出核桃、柿餅、柿皮、炒南瓜子招待我們,並會給十五歲以下的孩子每人發兩至三毛壓歲錢,一陣問候拉家常後,我們一行十幾人的隊伍告辭而回,回家準備中午的豬肉臊子割扯。

初二拜舅舅,初三拜丈人,初四拜姑姑,初五送五窮。到了初六,多數親戚也走得差不多了。村上以小隊為單位,就開始張羅鬧紅火搭燈盞的事情。記得我從十三歲開始就加入小隊的秧歌隊,正月在東北場排練,銅鑼會都是愛紅火的本隊群眾,吹嗩吶的叔叔老跑調,常逗得大夥哄堂大笑。記得有一年最威風了,本家堂姐和對岸的一位叔叔借來了學校的大軍鼓,堂姐個子高大,背著大軍鼓頗有氣勢地敲起了洋鼓:咚啦啦咚,咚啦啦咚……再配上小鼓、小擦的前呼後應,那個精彩勁就別提了!我們沿著村上轉了一圈,可真是出盡了風頭!感覺像春色滿園、暖陽拂面般的和煦溫暖……

那時候隊裏搭九曲黃河燈陣,家家戶戶要送燈,每年家裏有娶媳婦的、生孩子的要多送幾盞燈,預示著喜事連連、多子多福。姑姑、姑父很是心靈手巧,常常會給我和弟弟制做一盞貓籃燈啊、小宮燈,我和弟弟常會樂得屁顛屁顛的,那個開心勁就像中了大獎似的!母親和父親也早做好了六七盞小彩燈,一到了正月十三晚上,一家人早早吃罷晚飯收拾停當,就由父親拿一根長長的木棒挑上幾盞燈,母親抱上弟弟,領上我,弟弟這時挑著一個小巧玲瓏的貓籃燈,我則挑一盞紅燈籠,裏面透出蠟燭的微光,映紅了我們幼稚純真的臉龐,這大概是那個年代最浪漫最詩意的節日活動吧……

我們一路上坡,終於到達處於我家對面高地的東北場,向西望去,半山腰懸掛著透著燈光的一孔孔窯洞,猶如神話中的仙景,「接漢疑星落,倚樓似月懸。」我們竭力在眾多燈火中找尋著自己的家園:「找到了!找到了……」我們小孩子都樂得歡呼起來。父母親掛好燈,由隊長給女媧老奶奶神位上完香,再讓銅鑼會響樂引路,我們眾人一行熙熙攘攘而又排列有序地開始竄燈盞。九曲黃河燈陣,相傳是一種傳統的民間娛樂活動,燈陣呈迷宮形式,一般掛上365盞彩燈,代表一年365天:「日日有燈,福星高照!」據說竄燈盞時有個規矩,誰也不能走捷徑,否則就會迷路,找不到出口。這也寓意著漫漫人生路,人只有踏踏實實走好腳下的路,才能無病無災,來年順風順水……

「少年不解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我長大後也竄過許多地方的黃河燈陣,但最難忘的還是故鄉的黃河燈!最難忘的年莫過於故鄉的年!那是濃濃的鄉愁牽動的漫長思念,在歲月深處熠熠生輝、流連忘返……

嚶其鳴矣,求其友聲!朋友,我們準備好了,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