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龍是中國人的圖騰,權力的象征,為何在【西遊記】中如此卑微

2024-02-16文化

今年是龍年。中國人崇拜龍,又自稱是龍的傳人,因此在古代對於龍的信仰非常興盛。龍還是權力的象征,皇帝們競相宣稱自己是「真龍天子」。進入現代社會後,龍雖然已不一定象征著權力,但在人們心中,仍然有著吉祥、富貴等寓意。

然而,在明代中後期出現的小說【西遊記】中,龍的形象卻大體很卑微,變得懦弱、謹慎,誰也不敢惹,不敢得罪。這又到底是怎麽回事呢?

一、龍王的來歷

龍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其原型及來源都較為神秘。據考古發現,中國在上古時期就有關於龍的崇拜,是那時原始社會的圖騰。至唐宋時期,龍的形態基本定型:角似鹿、頭似駝、項似蛇、鱗似魚、爪似鷹……

不過,在古籍【廣雅】中記載,龍的始祖「應龍」背上長有雙翼。這形象不由讓人想到西方傳說中的龍。傳說龍善於變化,更重要的是會呼風喚雨。在農業社會,能呼風喚雨的力量會很受人們的尊崇和敬拜。

今人手繪的應龍

在中國文化體系裏,龍是皇權的象征,是神聖、祥瑞、富貴之兆。而「真龍天子」則稱為皇帝的特定指稱。

在佛教傳入中國後,龍的形象又發生了一些變化。佛教典籍中龍的形象主要是護法和司雲布雨,只是地位低微,僅被看做是畜生、坐騎而已。佛教中的龍與中國龍融合後,便出現了「龍王」的形象。

「龍王」逐漸帶有一些水神和仙吏的特性。唐宋以後,道教也接納了「龍王」這個神祇,而且還發展出「四海龍王」的觀念。例如在【太上洞淵神咒經】中就出現了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

今人繪制的四海龍王

無論在佛教還是道教中,龍王的地位都不甚高。而在具有佛、道背景下的【西遊記】故事中,龍王的地位自然也不會高。

二、【西遊記】中龍的形象

【西遊記】是中國著名的古典神魔小說。據統計,【西遊記】全書共100回,其中提到龍王的有30回,重點描述龍王的有17回之多。由此可以看出,龍王其實是【西遊記】中非常重要的角色。

但總體來說,【西遊記】中龍的形象與其他同時期文學作品相比,顯得更加卑微、懦弱和唯命是從。

例如,在【西遊記】第9回中,涇河龍王因與人賭勝,意氣用事,擅自修改少許布雨時間和數量,最後竟被送上了斷頭台。

(涇河龍王)

在鳳仙郡故事中,悟空為降雨救民,叫來龍王。沒想到龍王也無可奈何,對悟空說:「我雖能行雨,乃上天遣用之輩。上天不差,豈敢擅自來此行雨?」

又如在紅孩兒那一回中,悟空要借雨降妖。龍王卻很為難地說:「我雖司雨,不敢擅專,須得玉帝旨意,吩咐在那地方,要幾尺幾寸,甚麽時辰起住,還要三官舉筆,太乙移文,會令了雷公電母,風伯雲童……」

即便是剛出道的孫悟空,四海龍王也不敢惹。悟空拿了定海神針又要強索披掛,龍王們雖然先不願意,最後還是全數奉上。

(四海龍王商量披掛的事)

從以上這幾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在【西遊記】中,龍王地位卑下,性格懦弱,對於上級也只能唯命是從,權力幾乎小得可憐。與人們印象中龍王的威嚴、神通廣大似乎沾不上邊。

不過,在這部小說中,龍王還有為人誠懇、懂得感恩的正面形象。

在小說第14回,孫悟空因打死幾個強盜被師傅訓斥,一怒之下要返回花果山。在路過東海時去龍宮與敖廣小酌,順便將自己的事告訴了龍王。

然而東海龍王卻以張良為黃石公三進履的故事勸解悟空不可半途而廢。最後在老龍王誠懇、高明的勸說下,終於使悟空回心轉意,重新走上保護唐僧的西行之路。

(老龍王的勸解)

在【西遊記】中,還有一回專講唐僧的身世。唐僧的父親陳光蕊曾救過洪江龍王之命。當陳光蕊被水賊害死並拋屍江中,被洪江龍王認出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後,立即索救他性命,以報日前之恩。為以後唐僧一家的團圓做好了鋪墊。

三、明清其他小說中龍的形象

【西遊記】中也有一些惡龍的形象,其中最為典型的當屬小鼉龍。他不僅面貌猙獰,而且為搶地盤趕走河神,後耍詭計將唐僧捉去企圖吃掉。摩昂太子來要人,他又冷言嘲諷並與之大戰。

但在【西遊記】中,這類惡龍的形象其實很少。即便是小鼉龍,也是因為其父涇河龍王慘死後,寄人籬下生活,才會變得如此任性和叛逆。

而在明清時期的其他一些小說中,龍的形象則很不相同。他們或傲慢無理,或貪婪殘暴,或色厲內荏,比【西遊記】中龍的形象要強勢很多。

(小鼉龍 影視照)

如在【南遊記】中,龍王太子變成鯉魚在江面上戲水,不料被當地百姓誤抓後吃掉。老龍王一怒之下點起水族殺將過來,使得當地百姓慘遭塗炭。

而在【封神演義】中,東海龍王在兒子被哪咤打死後,糾集其他龍王氣勢洶洶地發兵陳塘關,威脅李靖夫婦要上報天庭,最後逼迫哪咤自殺。在這裏的東海龍王就是個欺軟怕硬的角色。

與上述幾部小說相比,【西遊記】中的龍確實顯得非常地「弱勢」,這又是為什麽呢?

四、【西遊記】中的龍為何如此卑微

【西遊記】中的龍王雖然有一些正面形象,如報恩、勸解、幫助悟空等,但是其地位的卑微、低下是很顯而易見的。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前文所述,中國古人是崇拜龍的,其地位至高無上。但是自佛教傳入中國後,龍的地位下降了不少。

(佛教中的龍)

雖然人們還是敬畏龍,把龍當做權力的象征。但在很多人心裏,龍已經是佛的護法、坐騎,再也不是至高無上的了。後來道教也吸納了龍的形象,可其地位卻依然低下。

而【西遊記】又吸收了不少佛教、道教的成分,因此龍在這部小說中的地位自然不會高。

另外,在明清時期,國家極為重視農業、河工和水運。限於當時的科技水平,那時人們認為對以龍王為代表的雨神、水神、河神的祭祀和崇拜是必須的行為。因此對於龍王的崇奉一時十分興盛。

這種社會現實反映在【西遊記】中,就是龍王地位雖然卑微,但卻在保障取經方面非常重要。據統計,在悟空借外援降服妖魔時,出場次數最多的是觀音,其次就是龍王。所以在【西遊記】中,龍王是很重要的角色。

然而,對於龍王的這種民間信仰其實是世俗化的,帶有很強的功利性和利己性。在風調雨順的時候,人們當然會頂禮膜拜,充滿感恩。但在洪災、旱災面前,人們往往又會痛罵龍王,指責其為何不體恤百姓。

(龍王廟)

這點與西方基督教世界信仰上帝的情形完全不同。

【西遊記】中龍王的形象受到文人創作的影響同樣也不可忽視。明清時代皇權的專制化達到頂點,大小官吏則完全淪為皇帝的工具,沒有權力只能聽從皇帝的調遣和旨意。

文人們在創作時,往往會將社會現實投射到小說中去。所以,【西遊記】中的龍王必須聽玉皇大帝的調遣,稍微有點差錯,就會招來殺身之禍。於是,【西遊記】中的龍王不僅地位低下,而且性格懦弱,處處小心。

文史君說

千百年來,中國人崇拜龍、敬畏龍。然而在【西遊記】中,龍王的形象卻一落千丈。他們地位卑微,性格懦弱。龍王這一角色卻並未讓讀者感到憎惡或者恐怖,反而似乎更加貼近人類,也更加有血有肉。不能不說,這是【西遊記】中極為成功的角色定位。

參考文獻:

葛星:【<西遊記>中「龍」形象的傳統文化審視】,【齊魯學刊】,2009年第5期。

霍國安:【<西遊記>中龍】,【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年第2期。

韓曉,魏明:【<西遊記>中龍王形象及其文化內涵】,【中國文學研究(輯刊)】,2009年第12期。

(作者:浩然文史·石頭)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尋,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台文史類優質作者。 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 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註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 haoranwen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