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首次系統呈現百年歷史 北京大學「大講堂之路」展覽開幕

2024-03-17文化

如果要選一處最能體現北大精神氣質的建築,百周年紀念講堂可能是不少北大師生共同的答案。經過兩年籌備,3月15日,對講堂發展歷史首次系統呈現的——「大講堂之路」展覽在百周年紀念講堂開幕。展覽以講堂建築變遷為主線,分四部份呈現了「講堂」兩字首次出現到為紀念北大百年校慶而建的百周年紀念講堂的歷史,力圖透過四百余件各類珍貴歷史照片及實物展示北大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生動圖景。

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講堂」這一名稱,自京師大學堂創立之初便已有之。1898年,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創立,標誌著中國近代國立高等教育的開端。首任管學大臣孫家鼐1896年給光緒皇帝的【官書局議覆開辦京師大學堂折】中提到「講堂齋舍必須爽塏宜人」。這是「講堂」二字首次出現。到了蔡元培擔任北大校長時期,他更開美育風氣之先,推動開設美學課程,設立藝術社團,積極踐行美育。

1952年,北大由沙灘紅樓遷入燕園。為解決師生就餐問題,在三角地附近修建了木結構的大飯廳。展覽現場還能看到當年大飯廳時代學生使用的白色搪瓷飯盆、泛黃的飯票和大飯廳入場券等,「我是1999年入校的,對大飯廳早已沒有概念,這些物品和校友們的回憶也帶我回到了那個時代。」北京大學會議中心百年紀念講堂管理部主任馬冬妮說。

雖變為飯廳,但北大的美育傳統仍在此傳承。不開餐的時候,大飯廳就成了舉辦各類講座和文化藝術活動的大禮堂。隨著舞會在校園中流行開來,白天的大飯廳到了周末的夜晚,成為學生們徜徉的舞池,「地上流著從洗碗池裏溢位的水。腳下時常有薯仔在捲動,那是從墻角裏頭,被音樂和舞步震動出來的。」1982屆北大校友張曼菱在【那時北大】中回憶道。

1983年,北京大學對大飯廳重建改造,安裝了固定座椅,並設定舞台,專門作為會堂使用,並定名「大講堂」。80年代,各種新思想和文化藝術形式湧入校園,詩歌、搖滾樂和電影是當時中國青年人了解世界與發現自己的視窗,新潮詩集、崔健專輯、風靡一時的電影海報......展覽中,北青報記者也看到了屬於那個時代的精神符號。

「這張照片裏的人是我」,指著一張北大電影放映隊員合影,鄶俊明告訴北青報記者。今年58歲的鄶俊明在1991年來到北大工作,當上了電影放映員。那時他每天早上去電影制片廠取影片,在學校放映後,晚上再去歸還。為了這次展覽,他也把自己珍藏多年的放映器材拿了出來,「那時候5塊錢2張票,遇到熱門的片子,學生們把講堂前的門都擠壞了。」

為紀念北京大學建校100周年,在各界支持下,1999年,重建的百周年紀念講堂正式落成,並於2000年5月執行。重建後的百周年紀念講堂踐行「服從學校大局、服務廣大師生」的根本宗旨,以弘揚高雅藝術、繁榮校園文化、服務素質教育為己任,每年自主策劃承接文藝演出、電影放映、展覽等活動數百場,與海內外知名演出團體、藝術家深化合作,積極推動美育資源與人才培養工作的整合。

馬冬妮告訴北青報記者,本次展覽是對講堂發展歷史首次系統而完整的呈現。展覽歷經兩年籌備,並面向全球校友展開征集,大飯廳時期的搪瓷飯碗、飯票等都是來自校友捐贈的珍貴實物。而「大講堂之路」幾個字則是由前不久逝世的哲學家、美學家、書法家楊辛先生所題寫,彌足珍貴。本次展覽開放時間為3月16日至4月20日,之後將作為常規陳設於講堂呈現。「今後我們也會在新生開學時組織各院系來觀展,希望透過展覽讓學生們更加了解北大的美育傳統。」馬冬妮說。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張月朦

攝影/北京青年報記者 李娜

編輯/葉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