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還得是中文!不懂中國轉譯的「信達雅」真的少了一種欣賞美的方式

2024-06-29文化

轉譯是語言和文化之間的橋梁,一個國家的轉譯風格往往反映出這個國家的文化心態 。近代中國在轉譯西方國家名稱時追求「信達雅」,這一轉譯傳統備受質疑,被認為反映出中國的文化自卑。「信達雅」的轉譯原則,它是否就是文化自卑的表現?

影片載入中...

「信達雅」的轉譯觀念產生於特定的歷史語境。19世紀末,中國受到西方入侵,陷入內憂外患。嚴復提出「信達雅」的轉譯原則,目的是讓中國人更好地了解西方,學習西方的先進思想和技術。 「信達雅」反映出當時中國面臨強敵的現實,希望透過轉譯使中國強大起來。

它更多是一種積極探索,而非被動的文化自卑,追求雅致的轉譯也不完全是對西方的盲目崇拜。「雅」體現的是中國自身文化傳統中對「文質彬彬」的追求。將外國地名譯為優美名稱,並非刻意渲染其優越性,而是希望運用中文獨特的語言韻律,讓讀者感到親切和美感。

英文直接拼音對中文讀者也不夠友好,適度的「雅化」可以看作是一種語言轉換中的有機適應。 語言和文化之間並無高低貴賤之分,將外國名稱轉譯得「雅致」,不等於預設其文化高人一等。

影片載入中...

相反,這可能恰恰反映出中國文人的文化自信,不會因為一個地名的轉譯方式而對自己文化產生卑屈情緒。即使把Washington直譯為「沃辛頓」,我們的文化自信也不會有任何動搖。轉譯始終是一門藝術,如何在「信」「達」和「雅」之間取得平衡,需要轉譯者細致的語言感覺。

並不存在某種機械的規定。我們不能簡單以「雅化」或「直譯」的結果來判斷轉譯的當否,而應該看其是否實作了有機的語言轉換和文化傳播。 回到轉譯地名的問題,小編以為我們既不必刻意「雅化」,也不必堅持拼音直譯。

重要的是用心感受兩種語言的韻律之美,做到既「信」又「達」,又不失「雅」的轉譯。 例如,「牛津」英文「Oxford」的音感,也給中文讀者一種優雅古老的印象。大可不必改稱「奧克斯福德」,以示文化自信。

相反,妥善處理中文音譯詞和英文原音的關系,才能讓轉譯成為語言和文化的橋梁。 「信達雅」的轉譯傳統並不簡單等同於文化自卑,而是一種積極的文化探索。 我們不應該受困於價值判斷,而要在繼承傳統與創新之間求得平衡。

轉譯需要專業的語言能力和跨文化的智慧。 只有兼具創造性與責任感,轉譯才能成為不同語言之間的橋梁和粘合劑,而不會是隔閡與傲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