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奇病,應該用奇穴

2024-03-29文化
中國著名金針大師王樂亭,自幼便在京東某農村跟隨私塾老師喬書閣攻讀四書五經。他的勤奮攻讀,深得喬師的喜愛。喬書閣的祖父曾是清代當地的典獄官,他得到了一位南方「犯人」的祖傳秘法,這秘法是用六寸銀針透刺雙側曲池至臂臑穴治療淋巴結核。盡管這個秘法在喬氏家族中傳承了三代,卻從未有人真正去實踐它。
喬書閣老師見王樂亭對醫學有著濃厚的興趣,便決定把這個秘法傳授給他。當時,喬氏家族在京的某個首飾樓工作的親友回鄉探親,他患有頸淋巴結核已經數年,多次治療卻未能痊愈。喬書閣老師聽聞此事後,便囑咐他立即返京打制一對六寸銀針,準備為王樂亭治療。
喬老師將祖傳的針灸秘法口授給王樂亭,讓他拿起六寸銀針為患者治病。幾次針灸後,患者的病情竟然奇跡般地好轉了。為了答謝喬氏師徒的恩情,患者將這對銀針贈予了他們。從此,王樂亭便踏上了「針灸行醫」的征途,手持這對六寸銀針,開始了他的醫學之旅。
在初學時,王樂亭興趣濃厚,對所有來診的患者都免費接待,義務治療。由於他的療效顯著,遠近數十裏的鄉親們,凡是患有「鼠瘡脖子」(即瘰癧)的患者都紛紛前來求治。在這個過程中,王老醫生也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為他的醫學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不久之後,王樂亭便踏上了前往北京的列車,懷揣著對未來的憧憬和期待,開始了他的京城謀生之旅。初到榮寶齋,他師從一位資深的匠人,刻苦鉆研,日夜不息。盡管身處繁忙的商鋪,他仍不忘初衷,堅持利用業余時間,手持六寸銀針,無償為病人解除病痛。他的治療範圍雖然有限,僅限於瘰癧,但他對每一位患者都傾註了滿腔熱情和關愛。
然而,王樂亭並未滿足於現狀。他深知,要想真正掌握針灸的精髓,僅憑六寸銀針是遠遠不夠的。於是,他毅然決定考入中國大學,深入學習醫學知識。在大學期間,他依然保持著對針灸的熱愛和執著,利用課余時間,不斷鉆研和實踐。
兩年的大學生活,讓王樂亭對醫學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然而,面對畢業後的就業困境,他陷入了沈思。最終,他選擇放棄大學學業,轉而投身於針灸事業。他拜針灸名師陳肅卿為師,開始了系統的針灸學習之旅。在陳肅卿的指導下,他的眼界大開,學識與技術日益精進。
陳肅卿作為祖傳針灸的第二代傳人,繼承了父親陳丹仙的高超技藝。陳丹仙被譽為「陳半仙」,他的針灸技藝在京城享有盛譽。傳到陳肅卿這一代,他更是將針灸與藥物相結合,技術更加全面。在陳肅卿的悉心教導下,王樂亭的針灸技術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1929年,王樂亭終於取得了針灸醫師執照,並獲得了獨立開業的特許證。他的主考官是當時著名的針灸醫師孫祥麟,對王樂亭的才華和潛力給予了高度評價。在王樂亭登門答謝時,孫祥麟向他展示了自己所用的金針,這讓王樂亭大開眼界。他曾在書中讀到過「以金造針更佳」的說法,但從未見過真正的金針。這次經歷對他啟發很大,也堅定了他繼續深入學習和研究針灸的決心。
在抗戰前的一個寧靜日子,王樂亭醫生回到了他的故鄉廊坊。那天,街坊楊大媽帶著她的兒子楊升富匆匆趕來。楊升富的病情已經困擾了他們三年,他雖然吃喝無礙,力氣也足,但總是顯得沈默寡言,容易煩躁、驚恐,對外人充滿懷疑。更奇特的是,他對車把式抽鞭子的聲音異常恐懼,一聽到就會縮排被窩。街頭小販的叫賣聲也會讓他紅眼,仿佛要與整個世界為敵。
就在前一天夜裏,楊升富的病情再次發作。當時,母子倆正在炕上揀豆,楊大媽可能無意中說了句他不愛聽的話,他立刻就病發了。他將豆子扔得滿地都是,匆忙下炕,還要找帽子戴上。然而,他錯把臉盆當作帽子,扣在頭上,水流了下來,淋濕了他全身,像只落湯雞。他驚恐萬分,全身僵硬地躺在地上,嘴裏大把大把地嚼著豆子,連泥帶豆一起吞下,看得人心驚膽戰。
楊大媽無助地拉著兒子,向王樂亭醫生求救:「您行行好吧!我們娘兒倆給先生叩頭了。」說著,她已經跪在了地上。王醫生見狀,從容不迫地將她扶起,詳細詢問了病人的年齡和病史。然後,他自言自語地說:「奇病應該用奇穴。」他讓病人坐好,迅速而準確地紮下了兩針,一針在兩上肢的「內關」穴,另一針在頭後部位的「啞門」穴。
「啞門穴」是禁穴,非醫術高超者不敢輕易嘗試。王醫生的醫術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他敢於挑戰這個禁穴。起針後,他對旁觀者說:「他這病,不用這個禁穴不能達到針到病除的效果。」大家雖然似懂非懂,但都連連點頭,表示敬佩和感激。
起針後,楊升富仿佛從陰曹地府中返回了陽世。他媽媽指著王醫生說:「這是你的大恩人王伯伯,給王伯伯磕頭。」楊升富剛要作揖,就被王醫生抱住了,他忙說:「用不著,用不著。」
經過王醫生的治療,楊升富的病情得到了徹底的緩解。第二天,王醫生又為他紮了一次針。從那以後,楊升富再也沒有犯過這種病,他成了一個健壯的莊稼漢子,能夠像鐵打的一樣勞作。王樂亭醫生的醫術不僅拯救了楊升富的生命,也贏得了鄉親們的尊敬和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