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原來錢鐘書和楊絳夫婦,才是斷舍離的個中「高手」啊!

2024-04-19文化

如果你經常上網,相信你一定刷到過與斷舍離、與極簡主義相關的影片。

斷舍離,越來越成為深受現代人追捧的,一種輕裝上陣的生活態度。

而著名作家錢鐘書和楊絳夫婦,其實應該算是「斷舍離」的「領航人」。這是怎麽一回事呢?且容我細細道來。

1.

楊絳與錢鐘書是在清華大學相識相愛的。

訂婚之後,兩人經歷了短暫的離別。錢鐘書去往上海光華大學任教,楊絳則考上了清華大學的研究生,需要到北京繼續完成學業。

那時候上海到北京沒有今天這麽方便,需要乘坐火車,晃悠個一天半左右的時間才能到達。

錢鐘書的父母不放心,便委托本家親戚錢穆先生與楊絳同行。

錢穆是著名的國學大師,是錢氏家族的精英人物之一。

一見到楊絳,錢穆就被楊絳的行李震驚了。

在他看來,一個人到千裏之外的地方讀書求學,勢必會把春夏秋冬的衣物、棉被,以及所有的生活必需品都帶上,尤其還是一個女孩子,要帶的東西就更多了。

可是楊絳呢,居然只帶了一包行李,好像她不是去北京讀書,而是去出差或遊玩,待幾天就會回家似的。

面對錢穆先生驚奇的目光,楊絳禮貌而不失尊重的笑了笑。

其實,離家出去求學,對她來說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她從十歲起就在學校住宿,有著很強的獨立生活能力。

出門在外需要帶什麽緊要東西,可以不帶什麽東西,她早已爛熟於心,不會為此事而煩惱糾結。

錢穆誇贊楊絳是一個很有決斷的人,一個人懂得精簡,人生才不會負重前行。用現在的話說,楊絳是斷舍離的高手。

2.

無獨有偶,楊絳的先生錢鐘書也深諳「斷舍離」之道。

作為著名作家和學者,錢鐘書幾乎沒有一天能離得了書,但他家的書籍的數量卻並不算多。

錢鐘書有這樣的讀書習慣,他讀書的同時喜歡做筆記,習慣於將書讀透、理解透。

而讀完一遍後他也不會將書束之高閣,而是會兩遍三遍地繼續讀,邊讀邊增補筆記。

等到徹底讀完時,這本書已經成為他精神世界的一部份。因此,書也就沒有留存在家裏的必要了,會送給朋友或學生作為禮物。

除了讀買來的書,錢鐘書也喜歡借書,他堅信「書非借不能讀也」,堅持將借來的書研究、挖掘到極致,讀完後及時歸還。

因此,錢鐘書雖然身為文化大家,家裏卻沒有多少藏書,只有一籮筐一籮筐的筆記,是他讀完書後的精華。

3.

從風華正茂到白發蒼蒼,錢鐘書與楊絳陪伴彼此度過了生命中最好的時光。

他們一起去英國留學,一起回到上海度過艱難的抗戰時光,一起迎接新中國的到來,一起經受過生活的磨難與波折。

無論經歷什麽樣的艱難險阻,他們始終站在彼此身旁,給對方以支持和鼓勵。

最難得的,是他們對物質生活沒有什麽欲望,更喜歡追逐精神世界的豐富。

因為生活簡單,物品稀少,他們可以把生活中最重要的東西單拎出來,活得重點突出,心無旁騖。

90歲後的楊絳,雖然先後失去了愛女和老伴兒,但她依舊活得熱氣騰騰。

她把錢鐘書與自己的全部稿酬版稅,包括之後的版稅全部捐贈給了清華大學,設立了「好讀書」獎勵基金,希望能夠幫助那些熱愛讀書但家境貧寒的學子順利完成學業。

她自己,則過著深居簡出的平靜生活,從未為物質生活是否匱乏而傷過腦筋。

2011年,楊絳過100歲生日時,親朋好友想為她好好慶祝,她卻說:「天太熱,大家在家替我吃一碗壽面,我就算是過了生日了。」

2016年5月,楊絳在睡夢中離開了人世,終年105歲。

楊絳能如此高壽,她的極簡生活方式和理念功不可沒。

想起密斯.凡德羅的一句經典名言:「少即是多。」

人生下半場,如果我們能放下對物質的狂熱追求,懂得「少則得,多則惑」的道理,我們將擁有對人生更明確的目標,更強的掌控感,以及更多的自由度。

你怎麽看?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