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說說借書的種種關系

2024-02-29文化

買書之後,自己看完了,沒必要看第二遍,就擺在書架上。有人來串門,看到那本書好,就提出借的要求,主人很慷慨,借給他之後,他就會帶回去閱讀。不過,借書並非如此簡單,有的存在經濟糾紛,有的存在情感糾紛,還有的竟然為一兩本書弄得左右為難,頗為尷尬。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候,人們大多到圖書館借書,到親戚朋友家裏借書。借書被看成是一種風雅的舉動,起碼說明借書人愛學習。而那些年月,書籍就是知識的載體,可以供人們閱讀,讓人們在閱讀中進步。尤其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時候,剛剛撥亂反正,人們如饑似渴地讀書,甚至要把能借到的圖書全都讀一遍。有人把報紙上的每個字都要看一遍,甚至連中縫的廣告都要看一遍,看完舍不得扔,收藏起來。到現在,早已經沒有這種風起了。

那個年代,沒有互聯網和手機,資訊不發達,人們主要的讀書手段就是借書,而不是自己買書。有條件的人可以買書看,沒條件的人只能借書看。一般來說,工薪階層會自己買書,有的還有自己的書房,不但看書,而且要舞文弄墨,到報刊上發表自己的文章。不但省城有大型圖書館,而且小縣城也有圖書館。人們到圖書館借書看,要排隊,不然就借不到。一時間,圖書館門庭若市,熙熙攘攘,好不熱鬧。而到了現在,圖書館只有婦女帶著孩子光顧,很多人都不去了,以為在網上看資訊就夠了,沒必要借書看。其實,人們還是淺薄了,誰也不可能整天在網上看電子書,因為看時間長了眼睛受不了。而紙質圖書就好多了,起碼比起電子螢幕要省眼,翻閱起來比較方便,沒電也能看,可以隨時做批註。尤其對於孩子來說,應該讓他們看紙質圖書,而不能看電子書,以免對視力產生壞的影響。

紙質書是一種消耗品,讀者看完之後,就以為掌握了書中的內容,拋諸腦後,不聞不問。而沒有看過這本書的人卻心向往之,要借來看看。畢竟,借書的人認為「書非借不能讀也。」倘若自己買書,市面上那麽多喜歡的書,哪裏能買得過來?況且,買了書之後,看過也就丟棄了,沒必要非得放在書架上展覽一番。於是,他們不買書,專註於借書。借書算是君子行為,要遵守君子協定。借親戚朋友的書不用交押金,也不用擔保什麽,借了之後,看完就還,不能超過約定期限。當然也有借書人故意超過還書期限,就看書的主人催不催了。有書的主人催借書人還書,就算是下了最後通牒。而借書人一定要還回去,不然就會弄得感情不和。當然,也有的借書人並不計較,借出去的書就沒打算要回來。畢竟,書出了手就不是自己的了,就好像作者寫了文章就不是自己的一樣,只屬於讀者。書籍也是如此,只屬於理解它的讀者,而不會屬於不讀的人。不管這本書是買來的還是借來的,只要能對一個人產生很大的影響,就算是物盡其用了。買書人知道這麽回事,購買的時候如饑似渴,讀完之後感慨萬千,可是放一段時間之後,居然記不起一點內容,而書籍已經被自己借出去了,想拿回來重溫一下,就得硬著頭皮給借書人要書了。就好像現在欠債的是爺爺,要賬的是孫子一樣。借書人借書的時候溫聲細語,好言說盡,一旦拿到書就變了臉色,自認為成了大爺。要是超過還書的約定期限,書的主人要書,借書人就會翻臉,奚落書的主人————就那麽一本破書還值得往回要?可是,他們借書的時候卻不是這麽說的。

有鑒於此,買書人會把自認為不太好的書放到書櫃上,把自認為好的書藏在大衣櫃裏,不讓外人看見。外人看到的只是書櫃中不怎麽好的圖書,即便借幾本,遺失了,或者不還了,買書人也不會有太多的怨言。畢竟,那些書不值錢,內容也不太好。要想借書,就要承擔借書的種種不良後果,不然就不要借,以免被人詬病。明代大學時宋濂小時候家裏貧窮,但嗜好讀書。他到藏書之家借書,「記日以還」。他讀書純粹是抄書,而不是簡單讀一遍。那時候「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抄完之後,趕忙跑著送回去,不敢超過借書期限。因為有這樣的好素質,很多有書的人都喜歡把書借給他。書籍本身就是促使人進步的東西,給借書人看看,倘若能促使他進步,書籍的主人就算是做了功德。即便不被借書人理解,也不會有什麽怨言。

借書人是求人借書,而不是用強權威逼。既然是借書,屬於風雅行為,就要做出風雅的舉動,遵守君子協定,而不能看到好書就要想辦法弄到手,不還回去。曾經的中國文學研究大家鄭振鐸先生經常借書不還,不知道是忘記還了,還是故意不還。很多他的朋友戲稱他為「風雅賊」。人們畢竟沒有過目不忘的本事,需要買書、借書來看。不過,對於借書的人來說,還是應該遵守君子協定。不然,看看那些圖書館的借書規定就知道怎麽回事了。要交押金,辦借書證,超過還書日期,就會多付出讀書費用。在圖書館裏免費看書也行,但不能帶走。看來,人性還是受到了約束,不然圖書館裏的書就都被借閱者「迷失」了,公共資源也就浪費了。

不管什麽時代,借書來讀都是好事,不過,借書人要遵守君子約定,不能太放肆,也不能把借來的書據為己有。勤借勤還,再借不難。可是,現在沒多少人讀書了,也就沒多少人買書和借書了,似乎是一種時代的悲哀,也是社會功利化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