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認知覺醒】:一個人有吃有喝有書讀有班上,為什麽還會厭惡自己

2024-10-11文化

Hello!我是沐楓

2024第30/100篇原創文章。全文1733字。

你是否曾深入思考過,為何有些人即便身處物質充裕、工作穩定的環境中,內心卻仍舊感到空虛、缺乏激情,甚至開始質疑自我價值?

爸媽總說,我們活在蜜罐裏,雖然不是天天大魚大肉,但起碼吃喝不愁,衣裳不缺。比起他們那時可幸福多了,應該整天開開心心的才對。

可我們呢,有時候就像個無頭蒼蠅似的,東撞西撞,不知道該往哪兒飛。心裏總覺得生活就像白開水,淡而無味,前途也是一片迷茫。

這種情況,就像是【認知覺醒】裏提到的,人的大腦雖然得到了基本的滿足,但缺少了更高層次的追求,也就是目標,導致內心空虛。

1、平淡生活下的認知困境

回望過去,我也曾陷入過一種難以言喻的困境。

我每天按部就班地生活,工作穩定,閑暇時還會翻閱幾本好書,看似一切井然有序,但他的內心卻像被一層霧籠罩,找不到生活的真正樂趣。

為此還制定了無數的計劃,從閱讀多少本書到完成多少工作任務,但總是感覺這些目標像空中樓閣,觸不可及,也無法帶來真正的滿足感。

就像【武林外傳】裏的李大嘴,雖然每天有吃有喝,在客棧裏當個廚子,但他卻始終覺得缺了點什麽,總想著出去闖蕩一番,尋找自己的價值。

後來我在【認知覺醒】中發現了問題的核心:目標的設定不應僅僅停留在表面,而應深入到我們的認知層面,使之成為驅動我們行動的內在動力。

書中提到的「成長型思維」和「舒適區邊緣理論」,讓我醍醐灌頂。

成長型思維讓我相信,透過持續的努力和學習,我們的能力可以得到提升。

這意味著,目標不應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應是基於自己當前能力,但又稍有挑戰的任務。

而舒適區邊緣理論則讓我知道,真正的成長發生在我們的能力邊界上。

這意味著,我應該勇於走出舒適區,但又不至於讓自己陷入過度的焦慮和壓力之中。

我現在就行動起來了。之前,我都是簡單設定一周讀完一本書就算了,全年讀52本書,現在我設定為每天學習一章節,並實踐書中所提到的知識。

有了這樣的改變之後我每天有需要完成的小目標,而且滿懷期待。

2、目標從模糊到清晰的轉變

在看了【認知覺醒】這本書後,我才意識到,原來制定那種模模糊糊的計劃,真的會讓自己動不起來。

人都是這樣的,一碰到不確定的事情就容易打退堂鼓。所以要想真的動起來,關鍵還是要把目標拆成一小塊一小塊的,具體到每一步做什麽。

就拿我自己來說,我以前也想過要寫作,但總是拖拖拉拉的。

後來我給自己定了規矩,每天就寫50字,寫一個段落,寫完後反思一下,看看寫得怎麽樣。

這樣一來,目標不高,我還每天都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行動,有時候完成個小目標,還會覺得挺有成就感的。

工作上也是,我得把每天的任務都列清楚,還得想想這些任務怎麽幫我實作長遠的目標。

這種感覺就像給自己打氣一樣,讓我更有動力繼續堅持下去。把目標細化讓我們的行動力爆棚!

3、持續反饋與調整

有了目標和細化的步驟還不夠,持續給自己反饋,還有根據反饋來調整計劃,這更重要。

在朝著目標前進的路上,我還會時不時停下來聽聽自己心裏怎麽想,再看看外界的反饋,這樣才能知道我做得對不對,要不要改改方向或者計劃。

這意思也就是說,我會經常回頭看看自己寫過的文章,想想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還得加油;

也會找我的一些社群網友聊聊(我加入了一個叫「成長島」的社群,真的是太好了,以後我會細講),聽聽他們的看法,很多時候他們都會給我帶來新啟發。

然後我就根據這些反饋,調整一下我的目標和計劃,讓它們更能打動我,讓我更有動力去執行。

這麽做的好處就是,我現在的目標和計劃能越來越貼近我心裏真正想要的東西,讓我覺得自己活得更有意義。

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我慢慢地發現新的愛好和興趣,生活變得更有趣了。

更重要的是,經常反思和調整,讓我對人生看得更深,不斷指引我找到那些真正能讓我熱血沸騰的目標和夢想。

總的來說,【認知覺醒】這本書讓我明白,追求目標不只是為了得到什麽成就或者東西,它更是關於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價值觀,還有找到生活的意義。

只有當我們知道自己心裏真正想要什麽,然後想辦法去實作它,才能在平凡的日子裏找到真正的快樂和滿足,活出自己的價值。

---END---

如果文章對你有啟發,希望你在右下角點亮 【贊+在看】, 給我一些鼓勵。

如果你也遇到成長的煩惱,歡迎關註我,讓我們一起抱團取暖,度過這個艱難的時期。

我每天都會更新,讓我陪你一起進步,一起追尋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