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西遊記】唐僧到底算不算是虔誠的佛教教徒期間有沒有被動搖過?

2024-09-28文化

唐僧是一個忠實的佛教徒,從小受的是佛教育,學的是佛理論, 西遊記第十一回說他:自幼為僧,一心不愛榮華,只喜修持寂滅。查得他根源又好, 德行又高。千經萬典,無所不通;佛號仙音,無般不會。

這至少可以說明唐僧的本職工作、業務能力都是不錯的。但世俗的經驗告訴我們: 千一行精一行(外在行為),幹一行厭一行(內在心理)。

任何一個人,從事任何一個行業,只要你熬的時間夠長,那麽,在外人看來,你就是這方面的專家!你就是這方面的內行!同時,也正因為你熬的時間長了,你的懷疑心、厭煩心就會越來越重。

唐僧做和尚的時間長了,稱他為聖僧的人自然會越來越多,可他究竟有沒有對自己的信仰懷疑過?動搖過?

在烏雞國的時候,一天晚上, 三藏道:「徒弟們走路辛苦,先去睡下,等我把這卷經來念一念。」 行者道:「師父差了,你自幼出家,做了和尚,小時的經文,那本不熟?..」三藏道:「我自出長安,朝朝跋涉,日日奔波,小時的經文恐怕生了。幸今夜得閑,等我溫習溫習。」

這也從側面說明唐僧的基本功不太紮實,自上路以來,修行其實很少 。談到修行,唐僧並沒有什麽修行,我們所能看到的, 他只是在要趕路,要取經,要成佛。

大家看西遊記,總是贊揚唐僧不畏艱險戰勝困難,這一點不假,尤其對他這個先天膽小,到最後還在驚呼「大王饒命」的人來說,更是難能可貴!然而, 殊不知這種抗爭精神,正是佛家所反對的!

佛家講放下,無執,無欲,無求,唐僧做到了嗎?若真的做到了,他就該靜心清修,而不該去取經!

第六十四回,拂雲叟與唐僧談禪機時,譏笑他:道也者,本安中國,反來求證西方。 忘本參禪,佞求佛果,空費了草鞋,不知尋個什麽?

唐僧沒有表示異議。他還是繼續朝著他的方向奔,並且,他最終成功了,他的精神也得到了世俗的認可贊同,因此,唐僧不畏艱險戰勝困難的這種精神是世俗的, 他的成功也是世俗的,如來封受給他的那個佛果位,僅僅只是一個職位,也是世俗的。並不是佛學意義上透過修行悟證成佛的。

如果說唐僧有什麽修行的話,在路上克服種種困難就是他的修行,這種世俗的修行其實和

我們大家一樣,朝著目標前進,克服其中的困難,這就是我們的修行

因此,看起來作者是在寫宗教裏的修行,其實寫的是世俗裏的修行,是看唐僧怎樣努力克服困難,獲得一個職位。

佛經上講佛界是平等的,可西遊記偏偏把佛界設計成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組織 。佛經上講修行不要執著,可西遊記偏偏把唐僧設計成一個堅定執著的取經人,佛經上講普度眾生,可西遊記偏偏說取經是給唐太宗解災的。 佛經上講明心見性自證成佛,可西遊記偏偏說唐僧見如來倒身下拜後,由如來封授職位而成佛

是作者不懂佛學嗎?不是,作者根本就不是在講宗教,講的是世俗,是社會,是組織。

唐僧一心要奔向這個組織,從上路起,到到達止,這才是他的修行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經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打擊, 他有沒有對自己產生懷疑?產生動搖?有沒有對他所向往的那個組織產生懷疑?產生動搖?答案是肯定的。這和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樣的。

第八十一回,唐僧病了,按說小病養幾日再走也無妨,可偏偏唐僧打退堂鼓了,他要寫一封信叫孫悟空送給唐太宗,他不去取經了! 他決定放棄,這是他在經歷了那麽多事後,產生懷疑動搖最大的一次,他也在不斷地反省總結啊,這樣走下去,究竟還有沒有意義?

從第九十一回起,離如來佛越來越近了,作者開頭第一句話寫道: 話表唐僧師徒四眾離了玉華城,一路平穩,誠所謂極樂之鄉。

「一路平穩,誠所謂極樂之鄉。」這句話放在第一句的位置上,就是「置頂」了, 吸引大家的眼球,都來看看極樂之鄉究竟是個什麽樣子的,從這個地方起到雷音寺,都是如來的範圍 。四眾遇到一個和尚,對唐僧作禮道:「老師何來?」唐僧道:「弟子中華唐朝來者。」那和尚倒身下拜,慌得唐僧攙起道:「院主何為行此大禮?」

那和尚合掌道:「我這裏向善的人,看經念佛,都指望修到你中華地托生。才見老師豐采衣冠,果然是前生修到的,方得此受用,故當下拜。」

唐僧笑道:「惶恐,惶恐!」

居住在極樂之鄉的善人,都指望修到中華地托生。搞笑不?!

元宵節,眾僧陪唐僧進城裏看燈。有三盞金燈,缸來大小,每缸有酥合香油五百斤。 三缸一千五百斤,共該銀將有五萬余兩,此間二百四十家香油大戶甚是吃累 。一過夜,佛爺現了身,油就沒了。

八戒在旁笑道:「想是佛爺連油都收去了。」眾僧道:「正是此說,滿城裏人家,自古及今,皆是這等傳說。但油幹了,人俱說是佛祖收了燈,自然五谷豐登;若有一年不幹,卻就年成荒旱,風雨不調。所以人家都要這供獻。」

收油!自古及今都是這樣收的,人們也都說是佛祖收了,佛祖既沒有澄清事實,也沒有懲罰他們,還讓他們在自己的地盤上繼續收!

孫悟空降服了三個犀牛精後,二百四十家香油大戶都來酬謝。 唐僧吩咐道:「悟空,瞞著那些大戶人家,天不明走罷。恐只管貪樂,誤了取經,惹佛祖見罪,又生災厄,深為不便 。」

「惹佛祖見罪,又生災厄。」唐僧算是徹底認清了如來,他一有災,就會很自然的聯想到:又是領導存心在鬼搞!

第九十五回是捉最後一個妖怪玉兔精。第九十八回至結尾,是講見真如成正果,夾在中間的第九十六、七回,講寇員外,沒有妖怪

作者為什麽要在見佛祖之前安排這樣一回沒有妖怪的故事?許多人反映這一回沒什麽意思,不好看。錯了,作者有意安排是有寓意的。

寇員外是個有錢的大善人,從四十歲開始齋僧,直到六十四歲。齋僧,就是管和尚白吃白喝,二十四年間,已齋過九千九百九十六員,加上唐僧四人,正好一萬名圓滿。

這個故事想說的是,你信佛齋僧,一圓滿,立遭殺身之禍!錢財被強盜洗劫一空。如果不是遇到孫悟空,那個大善人絕對活不過來!孫悟空是個惡言惡語逞強好勝的兇頑之徒,作者卻有意安排他在西遊記中救活了好幾個人 !

孫悟空當了十幾年的和尚,基本上沒說過什麽善話,沒積什麽口德,為什麽? 他根本就不信佛理論那一套!如來佛理論提倡行善,唐僧天天把善字掛在嘴上念,你猜孫悟空怎麽說的?「師父要善將起來,就沒藥醫。」一行善,命都沒了

八戒、沙僧呢?信佛不?信如來佛理論不?跟唐僧做了十四年和尚,一句經也不會念!連裝裝樣子都不會, 我可以肯定地說,最後都成了正果的時候,他們還是不會念經!就這種業務水平的人,還不是在取經!

其實,早在車遲國界過通天河時,唐僧問那些在冰上走的人往那裏去,陳老道:「這起人都是做買賣的。 我這邊百錢之物,到那邊可值萬錢;那邊百錢之物,到這邊亦可值萬錢 。利重本輕,所以人不顧生死而去。常年家有五七人一船,或十數人一船,飄洋而過。見如今河道凍住,故舍命而步行也。」

三藏道:「世間事惟名利最重。似他為利的,舍死忘生,我弟子奉旨全忠,也只是為名,與他能差幾何!」

大家都失去了信仰,大家卻都往那個不太信任的地方奔!因為有利,這才是正常的,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