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中國科學院已故院士簡介(31)——梁思成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築之父

2024-04-16文化

接【中國科學院已故院士簡介(30)】(以姓氏拼音為序)。

梁思成院士(1955年當選)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籍貫廣東新會,梁啟超長子,生於日本東京。畢生致力於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和保護,是建築歷史學家、建築教育家和建築師,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築之父。

梁思成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設計處處長,參與了人民英雄紀念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等作品的設計 。

梁思成第一任妻子是林徽因,1919年相識,1928年成婚,育有一女(梁再冰)一子(梁從誡);第二任妻子是林洙,1948年相識,1962年再婚。

梁思禮院士(1993年當選)

梁思禮(1924年8月24日—2016年4月14日),男,廣東新會人,梁啟超之子,梁思成之弟,導彈控制專家,火箭系統控制專家,中國導彈控制系統研制創始人之一。

1945年獲美國普渡大學學士學位; 1947年獲辛辛那堤大學碩士學位; 1949年獲辛辛那堤大學博士學位;1950年任郵電部電信技術研究所技術員;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6年4月14日逝世。

梁思禮曾領導和參加多種導彈、運載火箭控制系統的研制、試驗。他在長征二號運載火箭的研制中首次采用新技術,為向太平洋成功發射遠端導彈試驗作出重要貢獻。他對航天可靠性工程提出精辟論述,成為航天可靠性工程學的開創者和學科帶頭人之一、航天CAD的倡導者和奠基人。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獎、中國老教授科教興國獎等。其代表作品有【梁思禮文集】【向太空長征】等。

梁希院士(1955年當選)

梁希(1883年12月28日—1958年12月10日),出生於浙江省吳興縣(現湖州市南潯區)雙林鎮 ,原名曦,後改名為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傑出的林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中國近代林學的拓荒者,林業界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師和新中國林業事業的奠基人。 九三學社社員,生前是國家林墾部部長、研究員。

梁希於1916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農學部林學專業;1923年赴德國塔朗脫高等林業學校(現為德勒斯登大學林學系)研究林產制造化學;1927年任教於國立北京農業大學;1933年—1949年任中央大學農學院森林系教授;1949年5月任國家林墾部部長、研究員;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8年12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5歲。

梁希長期從事林產化學方面的教學與研究,主要包括松樹采脂、樟腦制造、桐油抽提、木材幹餾等方面的研究。

梁曉天院士(1980年當選)

梁曉天(1923年7月28日—2009年9月29日),出生於河南舞陽,著名有機化學家、天然產物結構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美國紐約科學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研究員。

梁曉天於1946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化學工程系;1952年獲得美國華盛頓大學博士學位;1954年9月回國被分配到中央衛生研究院藥物系工作,歷任副研究員、研究員、藥物研究室主任。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7年擔任第三醫學科學院研究員;1993年當選為美國紐約科學院院士;2008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化學會Fellow級會員;2009年9月29日逝世,享年86歲 。

梁曉天從20世紀50年代起對藥用天然產物進行系統研究,最早在中國利用核磁共振、質譜等物理手段研究有機物的結構,並開展天然產物的化學修飾、藥物人工合成以及反應機理的研究,其中對蓁艽甲素、乙素及一葉秋堿的核磁共振結構測定,是一些典型的成果。

梁植權院士(1980年當選)

梁植權(1914年3月5日—2006年6月14日),出生於山東煙台,祖籍廣東中山,醫學生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協和醫科大學生化系教授 。

梁植權於1937年從北平燕京大學化學系畢業;1941年獲得燕京大學理學碩士學位後留校擔任助教;1941年至1945年在中國大學任教;1945年轉到清華大學農學院生物化學系工作;1946年獲得美國紐約大學化學系助教的位置;1950年獲得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博士學位後回到北京,擔任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物系副教授;1951年至1969年擔任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物化學系副主任、系主任;1969年隨中國醫學科學院實驗醫學研究所遷四川簡陽;1978年從簡陽遷回北京,繼續擔任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基礎醫學研究所生物化學系主任;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2006年6月14日逝世,享年92歲 。

梁植權主要從事蛋白質變性理論、動物代血漿以及核酸和基因工程的研究。

廖山濤院士(1991年當選)

廖山濤(1920年1月4日—1997年6月6日),湖南衡山人,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生前是北京大學教授。

廖山濤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算學系;1946年—1947年任北京大學數學系助教;1948年—1950年任中央研究院數學所助理研究員;1952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數學系博士學位;1953年—1955年在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1956年任北京大學教授;1986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現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7年6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7歲。

廖山濤畢生從事代數拓撲和微分動力系統領域的研究。

林秉南院士(1991年當選)

林秉南(1920年4月21日—2014年1月3日),又名秉蘭,字士光,福建莆田人,馬來西亞、美國歸僑,著名水力學與河流動力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名譽院長。

林秉南1942年畢業於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1947年和1951年分別獲美國依阿華大學水利碩士和博士學位;2014年1月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

林秉南長期從事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研究,為中國水利科學基礎研究和水力學試驗室建設做出了貢獻。

林蘭英院士(1980年當選)

林蘭英(1918年2月7日—2003年3月4日),女,福建莆田人。半導體材料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

林蘭英於1940年從福建協和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1948年赴美留學,進入賓夕法尼亞州迪金森學院數學系學習;1949年獲得迪金森學院數學學士學位,同年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生院進行固體物理的研究,先後獲得碩士、博士學位;1955年博士畢業後進入紐約長島的蘇菲尼亞公司擔任高級工程師進行半導體研究;1957年1月回到中國,並進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工作;1960年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成立後,林蘭英擔任該所研究員;1977年至1983年擔任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副所長;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2003年3月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 。

林蘭英主要從事半導體材料制備及物理的研究。在鍺單晶、矽單晶、砷化鎵單晶和高純銻化銦單晶的制備及性質等研究方面獲得成果,其中砷化鎵氣相和液相外延單晶的純度及電子遷移率,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