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文學裏的湘村丨姚茂椿:「和」聲潺潺過傘寨

2024-09-29文化

編者按:百名作家、百座湘村,無數湘人、萬般湘味。他們的筆下,有山野之趣,有兒時回憶,有湘村的往昔和今生……即日起,紅網文藝頻道推出【文學裏的湘村——湖南百家寫百村】專欄,推作品、推作家、推鄉村,講好湖南鄉村故事,以文學賦能鄉村振興,擦亮、打造湖湘名村名片。

「和」聲潺潺過傘寨

文/姚茂椿

鼓樓像一把霞光撐開的大傘,聳立在傘寨村文體廣場,在山清水秀的巨大彩屏裏,唯美、沈靜。穿寨而過的平溪泛出清亮水波,如村寨一條貼身的彩帶,隨風飄起「嘩嘩」的聲響。橫跨溪水的風雨橋,廊幽亭飛,像一件精巧閃亮的銀飾,溫馨地別在寨間田野的畫面裏。

從水泥公路右拐,縣裏朋友將車開進文體廣場,在亭閣五彩斑斕的舞台前停下,村支書姚沅金已等在那裏。姚書記個頭結實,滿臉是笑,笑聲洪亮地與我們寒暄過後,介紹道:「我們傘寨村有12個村民小組,337戶,1389人……」

我來過幾次傘寨,沒認真聽村情介紹,也不與朋友插話,自個浮想聯翩起來。

傘寨,是一個歷史底蘊厚重的地方。我清楚記得,小時老師布置搜集民間故事的作業,大人常給我們講楊吳姚三姓始祖結拜兄弟,沿平溪尋落腳處開荒辟土的傳說。三姓各得其所,與前後生活在遠近各處的其它姓氏的先民團結和諧、共同繁衍。我們一些人走出大山後,碰上好奇的外地人問:「新晃姚姓的發源地在哪裏?」多數人都會回答:「傘寨」。

傘寨是600多年前君贊公選定的居住地。當時是洪武年間,人們為躲避戰亂殺戮,紛紛尋找深山裏的「世外桃源」。傘寨往後的「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一派和諧景象,皆由周邊各姓始祖共同倡議的、各輩子孫共同遵守的規矩教導帶來的。數百年來,這裏出去的姚姓子孫,較為集中的足跡已到達周邊數省。人們遵循的仁愛道義,多年的村寨文化傳承,核心就是個「和」字。

傘寨姚書記在這土生土長,按輩分高我一輩。大家跟著他先參觀建在村裏的「兩館」。民族文化展示館,兩側對聯是「犁耙碾磨農家根本」「智善仁和侗寨遺風」,意思淺顯,大家看一眼就直接邁進門檻。裏面有紡織工具、家織布及印染織物,木制竹制鐵制的一些生產生活用具。我在古代染布作坊用的工具「元寶石」前默默觀看,小時候趕場看見過染布,卻從沒見過這種元寶形狀的大石頭,它厚約30厘米、高70厘米、長100厘米,一看就知道很沈重。下面是長方形的墊石,凸凹圓弧相互吻合。對這個「元寶石」的使用,文字描述的情景是「下置磨光石板為承,取五色布卷木軸上,上壓大石如凹字形者,重可千斤,人踏其兩端,往來施轉運之,則布質緊薄而有光」。以前侗家的女人真辛苦,這些母親女兒婆婆媳婦,既要生養兒女,又要參加農忙季節輕體力的勞動,還要承擔家庭的養殖和大小家務,紡紗織布做衣被鞋子,慢慢成為慈祥的老人,儼如鍥入山寨歲月裏復雜而不可缺少的部份。女性前輩的勞心勞力,使我心中油然生出敬意。

接著,我們看旁邊的稻作和侗藏紅米博物館,我的聽覺忽然陷入到布展的「稻田的聲音」裏。那些聲音,有的是莊稼發出來的,但更多是勞動人民艱辛勞動真實寫照的吟唱。博物館墻上的【種田歌】,描敘了從正月開始一年四季每個月份的勞累農活。他們忙過了前8月,9月還照樣時間匆忙勞動艱巨。「九月到,九月天涼蚱蜢滿山跳。粘谷歸倉收藏好,山沖糯谷也彎腰。摘禾季節功夫緊,五更起床忙到火塘把火燒。松光照亮甑子蒸糯飯,天還沒亮忙將早飯午飯一起包。竹簍掛在扁擔頭,出得寨門小步跑,先摘壩子上的麻花禾,後摘高坡頭的香糯稻。百斤重擔腳步沈,天天摸黑回家饑腸餓得咕咕叫……」侗族地區是聞名的歌鄉,除了著名的多聲部無伴奏無指揮的世界非遺侗族大歌外,還有不少歌名揚山外。按主題內容、演唱形式等,可以分成好幾類。年輕人喜愛的情歌,絢麗多彩,諸如「大路黃黃起灰塵,天熱只望雲遮蔭;姐像路邊涼水井,為何不救幹渴人?」「好丘大田野草多,扯了一窩又一窩;只顧埋頭扯野草,哪想面前站著哥。」隨口就來,生動有趣。距傘寨十多裏的天井寨,侗族儺戲「咚咚推」是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吸引遊人和海內外專家考察研究。幾十裏外的「涼傘腔」,影響湘黔邊界許多村寨,人們不論在家還是打工在外,常在微信群裏「雲趕坳」「雲坐夜」,據說在廣東江蘇浙江等省這樣的山歌群有數百個。傘寨等眾多村寨和諧執行的生活歌,如禮俗歌的道德傳承,已在村寨裏「潺潺」多年。許多歌裏的童謠、節慶、孝老敬老內容,一直在「好雨知時節」「潤物細無聲」。

出了博物館,雖是下午,感到天氣還照樣炎熱,我走在沅金書記身後,大家幾步跨入樟樹枝葉濃密的樹蔭。沒人打傘,我們四五人一人一頂草帽去往鼓樓下面。地面非常幹凈,沒有了頭段時間數千人參與的「嘗新節」熱鬧過後留下的痕跡。大家仰望鼓樓,對侗族建築藝術贊不絕口。鼓樓是侗族村寨的靈魂,象征著團結、堅定、勇敢,是侗族長老們相聚議事、群眾休閑娛樂的地方。眼前,初秋的景象已把傘寨籠罩。在「天下和村」的紅色石刻前,我們由衷贊賞建村幾百年來,一輩輩人團結和諧,樸實勤勞,帶來的好村風民風。一代接著一代幹,傘寨村成為了省文明村、省美麗鄉村示範村,去年還獲得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的榮譽。

我近年陸陸續續知道傘寨的一些好訊息。有幾次,外地朋友想去新晃鄉村看看,向我打聽特色村寨。我向縣裏熟人了解,若正遇農事節氣,有熱鬧民俗活動,他們就會毫不猶豫推薦:「去傘寨!」

我每次回家經過傘寨,感到陽光特別可人,車窗外的風聲像古村的絮語,一遍遍敘說它的生活日常和遠近聞名的農事節日。那些絮語裏,有祖先的故事,有村寨的傳承,還有小孩們清脆的歌聲。聽到這些聲音,我平靜的心情瞬間一亮。順著縣裏熟人的意思,我把傘寨作為備選地推薦,還會用自己「半桶水」的所知與他們交流。從年初開始,傘寨的農節就伴隨著他們的生產勞動,伴隨著村裏人們的生活。「掃陽春」「開秧門」「薅秧節」「嘗新節」「新米節」……一系列圍繞土地耕種豐收的節日,主題基本上是感恩和祈願。人們感恩祖先,現在的一切尤其是生命,都是來自祖先的血脈。人們敬畏自然,感恩原始崇拜中的「神靈」,是他們賜予大自然的一切,陽光、雨水、土地,讓我們生存、索取、成長和壯大,受益於生態文明。正月間是「掃陽春」,我年輕時從家步行數裏前來參加過。那時傘寨田壩開滿紫紅色的草籽花,天氣還很寒冷,人們穿著厚衣褲,精神抖擻站滿幾個較寬的田坎。幾個高處,老人和小孩手握紅色彩旗,上面的「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家和萬事興」「健康利吧」等祝詞吉語在風中響過不停。老主持人從寨子出來,在專門挑選的田邊祭祀,青壯年扛來十多米長的帶著部份枝葉的竹竿,在田頭的草籽花油菜麥苗葉上,或快或慢,平穩地「掃」過。在「哦呵哦呵」的叫聲中,觀望的人們為了避讓主動跑開,有的被追趕得高聲大笑。快樂的聲音籠罩著田野,人們祈望著掃除瘟疫水災蟲災旱災等自然災害,掃除村人的苦惱與牲畜家禽的病痛。那些漢子滿面笑容,擡著竹竿雙腿跑動,有節奏地大喊:「五谷豐登哦——」,旁邊人群一起附和「嗬——」;「家和萬事興啰——」「嗬——」……

快到晚餐時間,村裏在年節為老人供餐的老年服務中心有人來問:「先去吃碗油茶?」我們說看過風雨橋,馬上就到。風雨橋上,幾個老年婦女在帶幾個小孩玩耍。望著侗話叫中扒講的壩子上,國家重要農業遺產傳承、國家地標產品保護的侗藏紅米稻,正翻著金黃的稻浪。耳畔,不覺響起開秧節上陽雀杜鵑催人勤勞的叫聲,嘗新節上高低錯落和諧起伏的喜悅蟬鳴。站幾分鐘,我們打了轉身。雖意猶未盡,但想到村裏幾個老人代表一起用餐,餐後還要慰問困難老人和學生,幾人不由加快了腳步。

馬上要品嘗傘寨的美味啦,我記起陪外地友人到傘寨「半日遊」的趣事。那天他們為了返璞歸真的鄉土詩意,流連在傘寨陳舊的嶄新的跑馬樓、開口屋內外,沈醉於純木樓刷過桐油後的清香裏。到達時,我們先到當時村支書姚本燕老人家,沒進堂屋就聞到廚房飄出的香味。進得門來,一個個大碗就捧在我們面前。朋友看著黑黑的湯水和沒見過食物,卻不敢伸手去接。我急忙解釋,這是黑油茶,老樹茶葉熬湯,灰堿粑炒米加佐料,消食養胃,香醇無比。他們接過一吃,連連說好。擔心今天趣事重演,我忙給朋友描述侗鄉黑油茶盤子粉臘肉等美食。

老年服務中心食堂裏,扶羅鎮領導和幾位老人在等著我們。看著桌子上村民自己做的黑油茶、撿的菌子、種的小菜,臘肉與雞肉香味交織,想到即將唱起的侗歌,尤其是優美抒情的敬老歌,我心裏的味道非常香甜。

姚茂椿,男,侗族,湖南新晃人,居長沙。在【民族文學】【文藝報】【詩刊】【詩選刊】【湖南文學】【湘江文藝】【飛天】【綠風】【綠洲】等報刊發表作品。出版過詩集、散文集。部份詩文獲獎並入選一些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