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讀音yuè(讀音:月),繁體寫作:嶽
嶽(籀文字形)= 丘(雙峰相連的小山)+ 山(眾峰相連的山脈),表示眾峰相連的山脈。
篆文字形=山(山峰)+ 獄(訴訟爭辯),比喻山峰交錯對峙。
俗體隸書誤將籀文字形中的雙峰相連的小山形狀寫成形似「北」的字形。俗體楷書則寫成「丘」。
造字本義:名詞,在山脈的群峰中獨立、高大的主峰。
【說文解字】:嶽,東,岱;南,靃;西,華;北,恒;中,泰室。王者之所以巡狩所至。從山,獄聲。
白話文意思是:嶽,是中華大山,東嶽叫「泰山」;南嶽叫「衡山」;西嶽叫「華山」;北嶽叫「恒山」;中嶽叫「嵩山」。嵩山也叫「泰室」,是古代帝王巡狩所到的王苑。字形采用「山」作邊旁,采用「獄」作聲旁。
讀音一:yà(讀音:亞)
1.地名用字。
2.中國姓氏。據傳說為嶽飛後人為躲避迫害將「嶽」字上下顛倒,改為此字。
讀音二:qū(讀音:區)
同「嶇」。地面高低不平的樣子。地名用字。
岴
讀音qū(讀音:區)
1.古同「嶇」。參見【玉篇】中的解釋:同「嶇」,俗省。
2.用於島名,如烏岴嶼(在福建,今作烏丘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