詭辯解啞聯
一日, 蘇東坡陪高麗國( 現北韓)使者出遊, 一路談興甚濃。東坡誇說中國婦孺村老皆善對聯。使者即指身邊寶塔, 出一上聯叫路旁一老翁應對:
獨塔巍巍, 七級四面八方。
誰知那老翁聽後連連擺手而去。使者輕蔑地說: 「老翁不會對。」
蘇東坡笑道: 「此翁已對出了。」
使者問其原因。東坡說: 「此翁已用啞謎對了。他不是以一手擺了擺麽 ?」這就是下聯:
只手擺擺, 五指三長兩短。
使者明知這是東坡詭辯, 但卻驚服他的機智捷才。
妙計討魚吃
蘇東坡與佛印和尚是好朋友, 兩人論詩作聯, 也常常互相取笑, 從中得到極大樂趣。
佛印雖是出家人, 卻頓頓不避葷。一天, 他燉了魚, 正要吃, 擡頭一看, 蘇東坡進了寺門。心想:早不來, 晚不來, 一吃魚他倒來了, 先不給他吃。急中生智, 順手把敲的磬翻過來扣在魚盤上推到一邊。
蘇東坡一進廟門就聞到香噴噴的魚味, 心想: 來得早不如來得巧, 可以享口福了。挑簾進門一看,佛印吃著米飯,桌上只有一碟鹹菜。佛印也很大方: 「學士駕到,與貧僧一起吃粗飯吧 !」
蘇東坡只好坐下來吃白飯。他邊吃邊琢磨, 這魚放在什麽地方呢? 發現不遠處有一個倒放的磬, 心裏明白了, 可怎麽把磬裏的魚拿出來吃呢? 忽然心生一計。
蘇東坡說:「前幾天,你讓我給一位善人寫對子,我一直沒寫出來。後來想,索性用一副現成的對聯算了。」
佛印問: 「哪一副 ?」蘇東坡告訴他, 就是常見的春聯:
向陽門第春常在
積善人家⋯⋯
說到這兒, 蘇東坡裝作忘記的樣子:「下邊是什麽來著?」
佛印說: 「 慶有余。 」
蘇東坡趕忙接過話岔兒: 「什麽 ?‘磬有魚’,那為什麽不拿出來吃呀 ?」說完,一欠身,把不遠處的磬翻了過來, 「果然有魚,吃呀,吃呀,不要粗茶淡飯了。」
佛印也笑了: 「這個學士,真夠機靈的。」
嶺南作絕對
據傳, 廣東嶺南地方有一絕對, 無人對得出, 便把上聯刻在石碑上:
半邊山, 半段路, 半溪流水半溪涸。
蘇東坡遊廣東, 當地人引他到碑前, 請東坡對。東坡一看, 問道:「一塊碑, 只一行字? 只一句上聯?」說罷掉頭走了。於是, 當地人說蘇東坡也對不出。到清代, 四川才子李調元到廣東, 當地人又引他到碑前, 把蘇東坡到時的情況告訴李, 請李屬對。李調元說:「蘇東坡已經對出來了, 何須再對!」眾人愕然。李調元說, 蘇東坡對的下聯是:
一塊碑, 一行字, 一句成聯一句虛。
眾人十分嘆服。
與少遊聯對
一年冬天, 蘇東坡同秦少遊各騎一毛驢去郊外賞雪尋梅。走到山腳河邊, 迎面遇一老漢喝得酩酊大醉, 騎在驢背上東搖西晃。蘇即題一對道:
醉漢騎驢, 顛頭簸腦算酒賬 。
秦少遊放眼河中, 見一船夫搖著櫓逆水而來, 隨即對道:
艄公搖櫓, 打躬作揖討船錢。
東坡欣喜地贊道: 「好一副詩中之畫。」
二人繼續踏雪前行, 不久即到梅竹村。只見那茫茫雪海之中, 綴映著點點紅梅、白梅; 那片片竹林之上, 白雪罩著綠竹, 一陣風來, 雪落竹現, 沙沙有聲。秦少遊來到一白梅樹前, 高吟上聯曰:
雪裏白梅, 雪映白梅梅映雪。
東坡一聽, 隨手搖著一竿竹子道:
風中綠竹, 風翻綠竹竹翻風。
少遊喜悅得拍著馬鞍贊道: 「好一個‘翻’字,把風聲竹影寫活了。」
說明: 本文及以後所傳送的文章,其資料主要來源於【中國對聯故事總集】及有關對聯方面的書籍。圖片來自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