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上海有座不起眼的老建築,曾是日軍在滬的大本營,歷史上臭名昭著

2024-07-15文化

在上海的虹口區,有一條小馬路連線著魯迅公園與多倫路文化名人街,它的名字叫黃渡路。如果不是李白烈士的故居坐落在這條馬路上,可能遊客根本就不會註意到這裏。黃渡路很短,不過300多米,可能還沒反應過來就走到了盡頭與東江灣路交界的地方。當你穿過馬路回望,會發現一座堡壘式的建築映入眼簾,這就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侵華日軍上海日本海軍特別陸戰隊司令部舊址。

這座五層高的鋼筋混凝土大樓,橢圓的外形和粗壯的門柱以及粗線條式的建築風格,經過時間的洗禮顯得滄桑而又樸素。它體量很大,門牌號是四川北路2121號,實際上被黃渡路、東江灣路、四川北路三條馬路合圍起來,如軍艦般橫臥在虹口區川流不息的馬路邊。

從黃渡路一路走過來,其中有一段是貼著這棟建築步行的。而這棟建築近看並沒有什麽引人註目之處,仿佛早已融入了鬧市的城市生活裏。直到看到墻邊的介紹銘牌,才提醒人們莫要忘卻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

這棟建築建於建造於1924年,占地 6130平方米,四周為辦公樓、倉庫,中間是2200平方米的操場。建築內部可以屯兵2000多人和數十輛裝甲車,是日本帝國主義在上海的重要據點和指揮部。也是抗日戰爭勝利前日本侵略軍在上海的大本營。

1932年的「一二八」淞滬抗戰,和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之後的「八一三」淞滬會戰,這棟建築裏的軍國主義分子都是始作俑者和罪魁禍首,也可以說這棟建築就是兩次淞滬會戰的策源地。

這棟建築和上海其他洋房、公館類的老建築不同,它並非民用商用建築,建造之初就奠定了其軍事用途。其鋼筋混凝土築成的圍墻厚度達到0.8米,固若金湯。四層樓頂還特意設計了艦塔和旗桿,進可攻,退可守。

「八一三」淞滬會戰爆發後,先行抵達上海的國軍88師264旅曾對這棟建築發起猛烈攻擊,希望在日本海陸增援部隊趕到之前,一舉將其中的日軍全部殲滅。隨著戰事不斷升級,日軍不斷派兵增援上海,最終攻占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大樓的目標並沒有實作,而我們 付出了傷亡千余人的代價。雖然淞滬會戰的結局讓人扼腕,但透過這場戰役,中國人用自己血肉之軀表明了自己的態度,也堅定了更多國人抗日的決心。

現在這棟建築部份為軍用區,部份為民用區,沿街的那一面也看不到任何招牌,總之顯得十分低調。只有墻上的空調外機,和少數視窗晾曬著的衣物,表示建築仍在使用中。未來這棟大樓是否延續這樣的用途,我們不得而知。想到不遠處的四行倉庫已是全國知名的歷史紀念類博物館,不知這裏是否會辟 為展館,向人們從另一個角度介紹曾經在這裏發生過的淞滬戰爭,或許更有意義。

一寸山河一寸血,淞滬戰場上每一個犧牲的中國人,都是不朽的。在上海繁華的霓虹燈火之下,我們更不能忘了這座曾經給予民族恥辱的建築。不忘歷史,牢記國恥,吾輩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