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說著南京話,住著南京人,紮根在台灣高雄的南京村

2024-03-06文化

在台灣高雄,有這樣一個地方,他們當地的居民說著南京話,講著南京的故事,甚至連飲食,都充滿了南京的味道

而這,就是高雄南京村

故事還要從抗日戰爭前說起

1862年,李鴻章創辦了上海洋炮製造局,3年之後遷往南京雨花台,並更名為金陵制造局(兵工廠)

在當時是中國十大兵工廠之一,更被視為近代軍事工業搖籃。

伍先生的父親就在兵工廠工作,專門生產各種先進的槍炮彈,那時候的捷克制造迫擊炮很厲害,工人們就專門仿制迫擊炮。

伍先生

1937年對日抗戰爆發,南京淪陷之後,金陵兵工廠一度遷至重慶,並與湖北的漢陽兵工廠合並,為了躲避日軍轟炸,伍先生的父親和工友們就躲在山洞裏制造武器。

伍先生的父親

當時的日軍空襲很頻繁,一有空襲警報,母親就會帶著伍先生以及其他家屬往兵工廠所在的山洞裏跑。

抗戰勝利後,兵工廠又遷移回南京,更名為六十兵工廠,然而沒多久,內戰爆發,眼看大勢已去,家屬們不得不跟著工廠遷往台灣,踏上流離之路。

拉器材的車輛

據伍先生回憶,當時前線吃緊,工廠工人和家屬人只有3天的準備時間,而人群裏有老人,也有年輕人,那會年輕人有訂婚或者有婚約還沒結婚的,來不及舉辦婚禮,直接拉個黃包車把女子拉到自己家裏就算已經成婚了。

1948年底,5000多人的家屬踏上了前往台灣的輪船,當時的人和器材很多,大人們只能人擠人的靠著在海上顛簸,而孩子們則是躺在工廠的機器上,伍先生笑著說:他們不但是在機器旁出生,還是從機器上來的。

輪船到了台灣之後,家屬們就跟著器材坐了2天2夜的火車,一直到高雄火車站,然後工廠落地,他們生根。

起初並沒有房子可住,只能安置在臨時搭建的鐵皮屋內,都是大通鋪,一塊布拉起隔開,就是一家,而就這樣的條件,他們住了大半年。

簡陋的房子和一家人

當時的兵工廠技術工人很多,有木工,有電工鐵匠等,他們工作下班,就會集結在一起給自己建造家園,工廠裏的廢鐵造鍋和鏟子、廢舊的木頭造家具,甚至還會用泥巴造房子,今天大家集結在一起,造好你家,明天大夥再聚集,建造他家。

就這樣,1年多以後,大家都有了自己簡陋的家,房子脆弱到小孩子用手都能掏出一個洞,因為高雄的台風很多,每次遇到台風的時候總會有泥房子倒塌,每當遇到風雨困難的時候,大家總會聚集在一起,相互依靠,相互幫忙。

因為當時的條件刻苦,而大家基本都來自南京,所以特別團結,村子裏的廁所、水塔、糧倉,都是共同使用的,沒有誰因為自私而多占,從小到大的孩子們,也從沒見過鄰居們發生糾紛吵架。

曬蘭花幹

工廠的員工收入並不多,每個月大概只有70多塊錢,但是人們的精神生活卻很豐富,每個周末都會有京劇和國樂表演,逢年過節更是家家戶戶端出拿手好菜,具有南京傳統的炸蘭花幹、喜圓子、南京板鴨更是必不可少的。

中國傳統的表演

就是這樣,伍先生和小夥伴在槍炮製造的聲音陪伴下長大,直到搬進新的住所各自長大成家。

1987年,兩岸開放探親,工廠的人們紛紛踏上返鄉之路,只是回到老家,已經物是人非。

對於戰爭造成的分離,眾人滿是遺憾,見到親人,又歡喜,又難過

有一位工廠的老阿姨回到南京,抱著闊別已久的妹妹說:我曾經許諾過一定會回來的,只是沒想到,要隔這麽久。姐妹分離尚年幼,回首擁抱,已是暮年。

返鄉探親

有些人還帶著父母的骨灰,因為他們父母在台灣去世,客死他鄉的人們,都有著落葉歸根的夙願,回到南京後,孩子們把父母的骨灰重新跟祖父們合葬,以了卻故人的遺願。

如今在高雄的南京人,已經到了二代甚至三代,盡管鬥轉星移,他們的生活裏,還是南京的故事,有些人走向大城市甚至走向世界。

但他們總喜歡對別人說,他們來自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