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解讀【免費停車的高昂代價】

2024-05-08文化

石飛 | 作者

可琦餅 | 編輯

包圖網 | 頭圖來源

由當勞•舒普教授著、馮蘇葦教授轉譯的【免費停車的高昂代價】(上、下冊)出版了,這本十多年前的英文巨著終於以中文版的形式正式與廣大讀者,尤其是城市交通領域的規劃、研究、管理和決策者們,甚至是經濟學界的學者們見面。

之所以提及經濟學界,是因為本書討論的主題涉及經濟層面的要素,即收費,而本書作者更是以一位經濟學博士的身份(曾為UCLA規劃系主任),在研討城市規劃和交通治理領域更為關註的話題。

曾幾何時,城市交通領域流行著這句話:城市交通問題本質上是一個經濟學問題。無疑,大眾無論開車或者乘坐公共交通都需付費,前者需支付車價這一「沈沒成本」和營運成本,後者則大都無需支付營運成本的全部而事實上享受了來自地方政府的補貼。

除此之外,共享單車、網約車等多種新型城市交通運輸方式的興起和普及其背後多見風投的影子,資本的介入加重了城市交通的經濟學內容特征,也愈來愈深刻影響著的大眾的出行選擇。因此,為什麽不從經濟學視角展開城市交通的研究呢?

作者所在的北美是小汽車的世界,美國更被戲稱為「車輪上的國家」。行和停是「消費」汽車的兩種最基本形式。北美的「攤大餅」式城市空間增長模式助推了汽車的大量使用,而地廣人稀又加劇了停車便利,從而使得汽車真正成為太平洋彼岸人民的最普及代步工具。

多年來,西方世界越來越認識到這種增長模式的不可持續,這種不可持續既體現在土地、能源和環境保護上,又發生在經濟社會層面,如導致高昂的外部成本和空間不公平(或稱空間分異)。因此,作者的視角是符合主流認知的,但卻給我們帶來了不同於一般城市規劃和交通治理著作的別樣的閱讀體驗和認知提升。

逐一介紹本書中提到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分析思路、方法和創新。

依據我們通常的理解,全球大多數城市的公共交通(含常規公交、軌域交通等)需要來自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高額補貼才能常態化營運。因此,不難理解,公共交通因為是公共產品和基本公共服務而依賴於補貼,公交乘客則享受著低廉票價和補貼。但公交乘客真的為之而振奮,與此同時小汽車出行者將逐步轉移出行方式至公共交通嗎?如果真的這樣,就不會出現這麽多擁堵的城市了。

因為,難以理解的是,小汽車使用也在享受著補貼,而且是可能比乘坐公共交通單位裏程獲得更多的補貼。免費停車正是一種給予小汽車的補貼,可稱之為隱性補貼。書中提到:美國的免費停車比重高達90%。這一驚人的數碼正促使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加入到開車用車的行列。

進一步的,則可以論證小汽車補貼和公共交通補貼的高低,也許讀者會醍醐灌頂式的認識到公共交通顯性補貼的「不值一提」,以及公交都市建設、公交優先戰略的任重道遠。在中文版序中,作者也一直關註著中國的汽車發展和使用。盡管中國大陸沒有如此比重的免費停車,很多大城市也逐步提升停車費率,但小汽車使用者對免費停車的需求仍在。

另一方面,據一些文獻,中國停車場的建設成本難以在政府定價模式(即由地方政府明確停車費率)下獲得收支平衡,也即盡管非免費但仍事實上存在著對小汽車使用的補貼,這一補貼來自於低廉的停車收費。

當前,許多國家都有對停車配建標準的規定,美國城市也為建築物設定了停車位最低數量標準,最早在1923年俄亥俄州哥倫布市在區劃法中為多戶住宅(Multi-family House)類別建築設定停車配建標準。美國在配建標準中同步規定所有新建築必須為免費停車的高峰需求提供充足的停車位。

本書質疑了這一規定,認為:提供免費停車會產生顯而易見的成本,包括擡高房價、對汽車的不合理補貼、扭曲出行方式、城市蔓延、社會隔離和環境損害等,而最低數量要求促使以上這些不利成為現實。作者進一步倡導取消停車配建下限指標,建議由開發商根據市場需求來決定停車位建設數量。

舒普教授曾痛批北美一些研究機構出台的停車生成率缺乏科學性,因為這些停車生成率指標在出台前的調查樣本量太少,部份擬合的線性方程式R2甚至僅有0.038,並且,調研範圍也是不全面的,僅著眼於免費停車位充足而公共交通缺失的郊區地點。

當咨詢師和決策者使用這些停車生成率和出行生成率開展交通規劃時,他們將創造一個人人駕駛汽車出行而且總能在目的地免費停車的城市。不要忘了路易士·芒福德(Lewis Mumford)的警告:「在一個每個人都擁有私人汽車的時代,乘坐私人汽車進入城市每一棟建築的權利,實際上就是摧毀城市的權利。」

路內停車位是一種傳統方式,尤其在西方國家低密度、低強度的城市環境中,路內停車繼承了自馬車時代的生活習慣。但在市中心密度較高、交通活動更頻繁的區域,路內停車位無法滿足需求,停車緊張導致很多車輛不斷為了尋找一個可用的停車位而圍著地塊巡遊,造成了更多的無效駕駛,進而加劇道路擁堵、尾氣排放、能源消耗等問題。

舒普教授提出以停車位可用率為目標,正確的停車價格剛好能夠讓一個街區的停車位始終保持1-2個空閑(約為85%的停車位占有率),這時任何駕駛者到達都會有停車位,人們不再擔心有沒有空位,而是要擔心停車價格(因為價格隨之波動)。這種定價方法被稱為基於需求、基於市場或者績效式的定價方法。停車價格不能以收入為目標,因為收入最優時的價格可能導致停車位部份空置。

而績效式定價方法的最大作用,是定價可以精細化到每條道路。比較常見的情況是,即使是在同一個停車分區(或交通政策分區)內,不同路段的停車矛盾仍較大。如在市中心,會出現一條街停車需求巨大,而相鄰一條街的停車需求很小的情況。透過一個績效目標值,就可以在靈活調整一個合理範圍內(例如停車後合理步行範圍)停車價格。這是管理技術進步後的一種管理方法提升,當前的大數據和資訊化技術為績效式定價方法提供了套用基礎,如SFPark等城市的停車系統。

舒普教授憑借其多年來深耕城市停車問題,並融入經濟學原理,研討如何平衡停車的時空間供需關系。

除了上述精彩的方法和思路外,本書還提出了停車受益區(Parking Benefit District, 簡稱PBD),旨在將停車收益按一定比例返還給征收區域(通常面向衰落的市中心),用於社區公共服務改善的政策;停車位替代費政策(In-lieu Fee),允許新開發專案交付費用來替代自己建設停車位,該部份費用被用來建設公共停車場;停車費變現政策(Parking Cash-out),為此前有免費停車位的員工提供同等價格的現金或者公共交通補貼。作者還創新提出了北京胡同停車治理的一攬子方案,為中國城市停車治理提供了範本。

盡管本書的標題強調「代價」,但本書實則提供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方法、策略,這些恰恰是本書的核心價值所在。

初讀到本書來自於從亞馬遜上購買的英文版,而今天讀到的由馮蘇葦教授領銜轉譯的中文版則更加親切和符合國人的閱讀習慣。曾有同行提及本書,均贊不絕口,表示無論城市規劃領域還是城市交通領域的學者同行們都將會從中汲取養分和靈感。

目前,中國仍處在小汽車快速增長的年代,城市的發展和規劃實質上也未曾脫離小汽車導向,這就迫切需要我們充分借鑒西方已開發國家的教訓——正所謂「代價」,從停車這一舒普教授所述的「城市規劃中的小眾研究領域」入手,構建一個不依賴小汽車的城市和公共交通與土地利用協調發展的公交都市,以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城市交通的可持續發展和低碳城市建設。

作者簡介:石飛,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本碩博畢業於東南大學交通學院;美國華盛頓大學存取學者。中國城市交通規劃學術委員會青年專家、中國城科會歷史文化名城委員會交通學部委員、江蘇省城市綜合交通專業委員會委員。

賽文薦書:【免費停車的高昂代價】揭示了20 世紀美國停車政策如何逐漸而微妙地步入歧途,並提出三項基本的改革措施以解決問題:取消路外停車標準;對路內停車按需求收費;在設定咪表的街道,將停車收入用於改善公共服務。目前,【免費停車的高昂代價】一書在全球已經有了幾十種語言的譯本,對舒普教授而言,最開心的莫過於中文版和俄文版的出版。停車改革可以改善城市、經濟和環境,還有地球。希望【免費停車的高昂代價】中譯本將推動有關的討論,尤其是政府、市場和社會如何以適當的角色參與公共土地用於私人停車方面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