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元宵節,我醉了關公

2024-02-25文化

#微頭條正選挑戰賽# #天南地北過大年#

家鄉有元宵節,好像又沒有元宵節。

小時候,正月十五叫「完年」。早晨,家家戶戶吃早飯後都會放一掛長長的鞭炮,算是把年送走了。

在我老家懷寧縣,正月十五的晚上還有一個遊戲叫「送茅狗」。吃完晚飯後,一個村子裏的人都集中到祠堂門口,由族長放一掛鞭炮,然後全村的男人都出動,有人敲鑼,有人打鼓,有人打著火把,有人打著燈籠,還有人拿著一段破碎的鐵犁頭,或者是一段鐵鍬,用錘子在上面敲著,當然也有拿洋鐵桶敲打的,總之,只要發出聲響即可。

在族長的一聲號令之下,大家一起敲打著呼喊著從村口往附近的山上跑。大意是,把茅狗從村子裏趕到它們該去的地方。其實,很多人不知道茅狗究竟是指什麽?財狼、黃鼠狼,或者一切破壞莊稼、傷害家禽家畜的壞東西,也有可能包括黴運氣或者不潔的東西。

大人們往前沖的時候,小孩子們打著紙糊的燈籠跟在後面,最多的時候,在田埂上能形成一條長約一裏的帶亮光的隊伍。讀書的時候,聽到別的地方有社火表演,不知道,「送茅狗」算不算家鄉的社火了?

可能不算的,因為,我們還聽過黃梅戲【鬧元宵】【觀花燈】,既然是家鄉的戲種,說明家鄉有些地方在正月十五之夜有更加精彩和熱鬧的活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不知道辛棄疾是否到過我的家鄉?估計花燈之夜,村鎮地頭也是笑語盈盈,沒有寶馬香車,魚龍夜舞一定是有的,燈火闌珊處,提著燈籠相約的年輕男女,也會傾訴當年的愛情故事。

讀大學之後,就再也沒有在家鄉過元宵節了。估計家鄉也沒有元宵節了,因為,每年初八之前,村裏能外出的人差不多都踏上了謀生的他鄉之途。也許家鄉「90後」的人聽到「送茅狗」這個詞都會感覺異常新鮮。

在我們童年時期,燈籠不僅僅是孩童過年時段的禮物,也是當時非常重要的照明工具,在家裏是光亮,在野外就是一盞燈。記得讀高中的時候回老家,叔叔特意送了我一只紅燈籠,我知道他的寓意,那是在給我照亮前行的人生路。一晃,幾十年的人生路就這麽走過來了。

元宵節快成為遺忘的記憶了,近些年,網絡上開始文化復興。

倉廩實而知禮節,一些地方,尤其是經濟發達的地方開始興起文化復古,有些接近失傳的一些民間活動,又開始大放光彩。比如廣東佛山一帶的舞獅、潮汕那邊的英歌舞,湛江地區的一些滾刺床和刺穿臉頰、廣西那邊的身體掛鞭炮、還有一些地方的上刀山火海、釘錘敲背,湖北一些地方的民間雜耍之類的,都非常熱鬧。最熱鬧的,還有福建的神遊活動,場面也非常大。這些活動裏面大部份還是非常好的,但也有個別的摻和了迷信色彩。

除了南方的慶祝活動,北方很多地方也有群眾喜聞樂見的社火表演。相較起來,南方的重視藝術性和技術性,北方的社火更在意群眾性。

大年初四,西北的朋友就給我發來社區舉辦的社火表演。我一直持續地欣賞著,直到看見醉關公,我的情感被完全地調動了起來。

關公在中國民間享有崇高的威望,因為他的忠孝仁義威武,很多地方都建有關帝廟,關公被供奉為「帝王」的地位,以期他能保衛一方平安。佛家寺廟裏的「伽藍殿」裏供奉了關公,到家的財神廟裏供奉了關公,過年期間去東北的赫圖阿拉城,發現那裏也供奉了關公,由此可見,關公的影響力不僅在中原地區,甚至波及到滿族的發源地。

我被感動的還是蘭州社火上的醉關公,他站在兩米的高蹺上,穿著戲服,手持青龍偃月刀,不停地接受圍觀群眾遞過來的白酒,一天下來據說要喝三四瓶高度白酒,可那個演員「小林子」據說平實滴酒不沾。也許只有在他喝酒之後,關公才好上他的身體。他踉踉蹌蹌,可那是活脫脫的一個關老爺的樣子。

當年邁的爺爺抱著弱小的孫子,當絕望的母親抱著重病的孩子,把最後的希望都寄托在關老爺身上的時候,人們都盼望著關老爺在世,給絕望中的人以希望。關關難過關關過,這是最樸素的祈求。也許這是不喝酒的「小林子」能豪飲的動力,他希望關老爺附體,他希望蒼天有靈。

當影片播放的時刻,我也非常希望自己能拎上一瓶酒,敬關老爺!可我沒有這個機會,只能在家隔空恭敬,祝願關老爺及一切大神能福佑人間蒼生!

也不知道喝了多久,耳邊突然響起父母親曾經非常喜歡聽的【夫妻觀燈】:

這班燈觀過了身,那廂又來一班燈;

手捧蓮花燈一盞;

二家有喜,三盞燈;

三元及第,燈四盞;

四季如意,五盞燈;

五子登科,燈六盞;

六六大順,七盞燈;

七子團圓,燈八盞;

八仙過海,九盞燈;

九龍盤柱,燈十盞;

十全十美滿堂紅。

那年正月,我和父親母親回老家過的正月十五,叔叔送我的紅燈籠我一直小心翼翼地捧回了家,燈籠一直掛在屋拐的三角書櫥上,雖然一直沒有點亮,可它一直把我送出了家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