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芳跡——浙江佛學院

2024-02-01文化

我院「浙江佛學院專案」榮膺二О二三年度上海市優秀工程勘察設計專案建築工程設計(公共建築)二等獎。

獲獎專案介紹

專案背景

浙江佛學院位於雪竇山屬天台山脈,來自天台山脈的摘星峰,經過華頂山至四明山脈的中心,坐落在四明山中間的北端,東面二十裏,雪竇山中有盆地,九峰環立,逶迤連綿,其上「萬峰絕頂」,其下「曠為平原,縱橫寬抱余百頃」,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在江南盛行。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正是江南的煙雨山林造就了江南山林佛教的發展。西晉惠帝元康元年(291)有尼在雪竇山頂結廬,名「瀑布院」。從唐、五代、宋直至元明清佛寺規模越來越大。在民國時期達到鼎盛。明州奉化縣布袋和尚成為佛教本土化的彌勒形象,其大肚能容,包羅萬象,開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事,笑天下可笑之人。後人以奉化為彌勒道場,列五大名山。

2012年浙江佛教協會規劃建設浙江佛學院,培養佛教人士,學校選址雪竇山主峰南側,面向剡溪。基地位於多山峽谷的多階平地,群山環繞、煙雨飄渺。用地範圍內原來是一個有10戶山民的村子,建築大多朝南布局圍繞水溪,上遊有一深水潭,東西向沿山有故道。是一個詮釋山林禪寺的絕佳之地。周圍是農田和竹林、杉木、紅楓、五角楓、羅漢松等經濟作物和苗木。北側山坡是他們先人的墳地,此處風水符合明代擇山而居的要求,是典型的山村居所。

設計理念

江南的山林大多存在水系,千百年來人們一直追尋著富有靈感的山水,遵循「有山無水莫尋地」的原則,寺院也同樣遵循這一原則。為了讓真山真水為我所用,在營造過程中堅持「 無技巧的技巧 」,以自然山水為主導,稍加人工幹預,體現佛教禪宗思想——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芳跡。

佛學院的規劃設計依據這一原則,以北側雪竇山余脈同山下的溪水匯合形成的水潭的連線作為主軸線,北側的雪竇山的南坡作為群體建築的背景。東側以古道作為Y形軸線的一半,西側以山坳中心線為另外一半形成兩處別院。這樣形成了完整的Y形布局體系同山、水有機結合。

在雪竇山的南坡有兩條水系,設計中將西側水潭保留,水系在教學樓西側匯聚後繞禮佛區向南拐入南側廣場的金水橋下,最後匯入東側的大溪中,大溪的水向南流入南側水潭,最後匯入郯溪。水溪在校區內環繞形成點、線、面的組合。

沿中軸線的禮佛平台根據地形的起伏設計三個平台廣場,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形成四個大小變化的開放空間,適應不同大小的建築主體。

山門南面結合金水橋為第一開放廣場,90米X90米的開放空間,山門高度9米,同遠處的雪竇山背景融為一體。

天王殿前為第二開放空間尺度60x 40,四周采用開敞式聯廊圍合。第三開放廣場為33x36米,在大雄寶殿的南側,東西圍合配殿和執事寮。

大雄寶殿北側有一個廣場,透過5.4米高差的大台階上到學院主教學樓廣場。回廊寬3米,兩側有木凳給信徒休息和思考當代佛教與人生,眺望遠山。北韓和日本的許多寺廟大多木制地面圍廊,沒有欄桿,供信徒停留休息。

沿主軸線兩側根據地形和用地大小布置了多個別院,有法華院、般諾院、華嚴院、方等院、阿含院等,別院18米x24米,圍合成三合院。

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及東西別院建設在不同標高的鋼筋混凝土平台上,底層架空。在西北側山谷形成另外一條軸線,布置研究生教學樓、圖書館、大禮堂,三組建築圍合成三合院的形式。在東側山谷形成僧寮居住區,布置5棟高級宿舍樓和一棟5層大型本科生宿舍樓,群體沿軸線布置,每一建築嚴格遵循三合院的布置形態。這樣又形成了一處別院,共同構成群體的兩翼。

建築設計

大雄寶殿平面30x22米,7開間5進深,南側帶外廊的形式,內部空間采用混凝土絎架無柱空間,高17.8米。建築整體安置在32米x36米的平台上,南側有月台,四周環廊,底層架空1.5米,外圍立柱1200x600米變截面到600x600, 行架形式和頂面梁架布局來自對宋代木結構建築的學習和研究,有錦州義縣的大佛寺、五台山的佛光寺、大同的善化寺、華嚴寺的特點等。上層屋架為結構層,下層采用1.2米x1.2米的井字平棋格。形成一個完美的天幕,體現徹上露明的結構美。

大殿雖然僅僅750平方米,因為中間無柱,空間顯得寬大,東西墻面下面是4.8米高的實墻用於繪制佛教故事,頂部是混凝土梁柱和菠蘿格木墻板的結合,完美再現了禮佛空間的傳統感覺和枋間夾壁墻的概念。墻體內部填充保溫巖棉和卷材防水。

地面是紫紅色的200寬柚木地板,整體同三尊雕像融為一體,沒有了許多古代殿堂的冷漠,比檜木地板更溫馨,是理想的禮佛空間。

清晨的陽光透過南側6米高的菠蘿格格柵門灑滿大殿,面向南側的三尊佛像,滿面宏光。反射在每一位早課的佛教徒的臉上,一同感受佛的力量和光芒。

從山門到天王殿、大雄寶殿、東西布置3.6米寬木結構連廊環繞,一直延續到大雄寶殿的北廣場,連線教學區平台兩側大樓梯。連廊采用300x400混凝土柱,柱高1950,柱頂安防柳案木的三角行架,采用38x138標準截面、鍍鋅標準件連線。柱間設計木凳用於休息和思考。地面架空同大殿在同一平台,同時可以遮風避雨為各建築之間聯系提供服務。

這個聯廊相當於天主教大廳的徘徊廊。在主軸線的第二平台設計主教學區,布置主教學樓和方丈院,由大雄寶殿的北廣場經過一個20米寬高差4.8米大台階到達教學樓前廣場,廣場鋪滿花崗石,兩側有室外樓梯聯系地下架空車庫層,車庫外墻開放,利用高差設計出入口和南側景墻。

主體建築北側依山而建,一層到三層嵌入山體,同巖層一體,大廳27x31米,高三層,以15.6米中間跨和兩側9米副廳結合,是典型的禱告空間。設計以素混凝土列柱哥特式組合形式,頂部混凝土屋頂,設計井字梁加圓形環梁圖案組合具有露明構造特點,可惜最終被大型石膏板吊頂遮擋。

外立面呼應山體斜面,采用哥特扶壁柱的方式,底層1500x1500斜面,二層—四層1500x900,五層600x600,整體效果產生向上的趨勢,同北側山體協調。

四層和五層中間部份設計通高的大禪堂,利用坡屋頂,共同組合成一個14米高的大禪堂空間,3開間7進深平面,檐柱6.3米高,8架屋頂,中間設計井字疊梁構造,形成一個大型混凝土藻井,下面懸掛教學樓平面形狀的大型吊燈,可惜裝修期間未能實作。

頂部的3米玻璃天窗自清晨到晚上隨太陽的升起到日落、滿天繁星,光線透過井字構架產生森林霞光。地面滿鋪木地板是師生們坐禪的理想場所。

五層北側設計天橋聯通第三層平台的方丈院,方丈院平面采用三合院形式,東西布置廂房,外觀設計成江南院落的形式,采用現代材料,內部空間獨立收斂。

一層兩個耳房設計小型報告廳,報告廳頂部是混凝土行架梁和樓板的組合,是木結構技術采用當代材料的再體現,現場極富有戲劇性。

在開放型屋頂構架中隱藏多個神秘的禮佛空間,一側向東方,一側是西方,露明的柱梁有嚴格的秩序構成,是對穿鬥、疊梁的詮釋。

標高設計保證禪堂和方丈院的視線良好,可以遠觀南側的山脈和大海。

技術設計

有別於傳統建築的營造,現代藝術講究當代化,利用混凝土的可塑性,在建築營造中,在室外、室內建築的構件體現中國建築的優秀文化。

建築底層架空是為了有效的適應地形,減少回填土方,防止地面潮濕。

坡頂采用雙坡4分水做法,沒有升起。體現當代的建築語言特點。坡頂檐口處理大多采用-平昂加疊梁的方式,挑梁和挑板相結合,避免檐口厚重,采用懸挑構件在柱邊出平昂,端頭立小鬥支撐屋面斜梁,構成三角受力體系。水平昂懸挑2米位置,屋面外側再挑1-1.6米的挑板,這樣外側看到的是150的混凝土板,顯得輕巧。

室內混凝土梁柱結合宋代木結構的徹上露明造的方式,穿鬥和疊梁結合,利用混凝土的可塑性減去內部立柱,形成大型空間結構,適應當代佛教文化。

專案資料

▲2014年4月在現場法會,舉行開工奠基儀式

▲2014年-2016年建設期間,設計人員多次到工地服務

▲ 每次步入山門,看到遠處的大山,近處的圍廊總能感覺到一種安寧和平靜,這就是設計的力量。

專案概況

建築類別:公共建築

建設單位:寧波溪口雪竇山名山開發建設有限公司

設計單位:上海交通大學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專案負責人:曹珍福

建設地點: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溪口鎮學院路

設計時間:2015年7月

竣工時間:2018年2月

總建築面積:52733.96平方米

建築高度:

四恩堂:6.05m 知行樓:23.96m

大雄殿:14.39m 東、西執事寮:9.79m

東、西配殿:8.08m 鼓樓:8.77m

鐘樓:8.77m 天王殿:9.9m

東、西合院:7.55m 山門:7.07m

1#、4#宿舍樓:12.59m 2#宿舍樓:12.74m

3#、5#宿舍樓:12.89m 留學生教學樓:14.62m

文體中心:11.044m 齋堂:6.6m/5.4m

本科生宿舍樓:17.78m 居士樓:11.6m

會議中心:21.73 圖書館:18.594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