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花木文化瑣談188:從「報春使者」到「依依惜別」——再說楊柳

2024-07-01文化

樹木的抽青、草色的返青,是剛剛從寒冷冬天裏逃出來的春姑娘帶給人間的喜訊。

這件報春的任務,除了梅花、迎春花、山坡河坡的草兒之外,自然而然地落到了楊柳身上。從我的故鄉江淮大平原,到塞外大漠,再到煙雨江南,楊柳的復蘇預示春天的到來,都是極其靠譜的事。只要柳絲冒出綠芽兒,遠遠看去像一片薄霧,人們便知道,春天來了。——「五九六九,沿河看柳」、「六九五十四,河邊楊柳舒舒氣」,這些民謠【九九歌】都拿楊柳來說事,可見楊柳報春並非筆者杜撰。

為什麽報春的樹類是楊柳,而不是別的樹種呢?竺可楨在【唐宋大詩人詩中的物候】一文中寫道:「第一,因為楊柳抽青早;第二,因為它分布區域廣,南從五嶺北至關外,到處都有,它既不怕風沙,也不怕低窪。」竺可楨的考證有一定道理,目前自然界中類似楊柳的樹木確實不多,也許有,至少還沒有發現被認可。

在煙雨江南,早春的楊柳是賀知章【詠柳】中的「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是南宋詩人僧誌南【絕句】中的「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在長安近郊,早春的楊柳是王維的「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在塞外關外,早春的楊柳是唐代李益筆下的「漠南春色到滹沱,碧柳青青塞馬多」。在巴山蜀水,早春的楊柳則是劉禹錫的「橋東橋西好楊柳、人來人去唱歌行」。可見這楊柳真是名副其實的報春使者。

深挖細就發現,這「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的功用,可不止報春,有些地方也是可做菜肴的,雖然我們蘇北那裏並不這麽做。廣陵、海陵一帶會用柳芽拌飯,功用自然是好,可清熱明目,而且味道清香獨特不一般,有「啃春」的感覺。除了蘇中,其實在蘇北和皖、魯等地,人們也會采柳芽,用開水焯過後再放涼,加上麻油、食鹽、蔥、蒜、香醋拌勻當涼菜吃。據說用柳芽和茶葉一起泡茶,清香怡人,還有緩和「濕痹攣急、膝痛」的功效。這些說法也是我遍查資料抄襲過來的,並沒有試過,明年的早春倒是可以效仿一番,想想也不會有多少壞處,只要無毒,自可食用。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沒過多久,便是漫天的柳絮兒。估計古時候,這楊柳的絮兒不會像如今令人討嫌。筆者小時候,每到這個季節,雖然也有柳絮,可是沒覺得成災,有時搔得鼻子酥癢癢的,不停打噴嚏,還覺得好玩呢。近年來,「栽楊樹發楊財」,農村其他樹木物種大量減少,破壞了生態,導致楊柳絮多而成災,這是不應該忽視的。柳絮兒其實是柳樹的花,我們那時有仔細的人家還采集來縫到枕頭裏做枕芯,據說有安神的功效。

說到柳樹的文化,因柳與「留」同音,柳樹自古便被賦予留戀不舍之義。「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送別時,古人會折一枝楊柳,以寄依依惜別之情。琴曲【陽關三疊】便是由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首詩來填詞。楊柳之於離別的情感,是植根於國人心中的。在無法暢快表達自己的憂思時,還有音樂、詩詞,還有樹木花草,可以借來抒懷。君不見,「楊柳岸,曉風殘月」,「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那修長的柳條伴著柳葉在風中飄揚,有著無形的流暢的氣息,給人一種「天機動蕩,活潑潑地毫無滯機」的境界。(江蘇花木文化研究梁根華供稿,東部戰區原創作室主任吳國平、中國刑警學院董傑、南京大學劉源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