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為何國學熱始終不減?

2024-06-11文化

國學熱興起之後,熱度始終不減,很多大人都送孩子到所謂的國學班,研修國學。掏了學費之後,孩子就可以跟著老師來學習國學了。看似對國學進行了資本化運作,但其實有著一定的市場需求,也就給國學熱提供了一定的現實基礎。

上世紀90年代,下海朝興起之後,很多人都想下海撈金,市場經濟逐漸發展起來,很多東西都可以當成商品來出售,學術文化場景冷落蕭條。在這個時候,國學研究有了幾分底氣。一方面因為與海外交流的渠道日益增多,另一方面是意識形態出現了一些空白,需要它填補。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只在學院與專業刊物上有一席之地,卻並沒有被廣大人民群眾接受。中國文化品味追求善和美遠勝於求真,而國學正好適應了人們這種追求,帶有真和善、美的品性,卻不一定具備求真的性質。畢竟,在古代,很多學說的提出都是為了皇權統治服務的,也都是為了統治階級利益服務的,卻不會真正為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服務,即便有了儒家的民本主義思想,也在發展過程中被統治階級改編,被剔除了這樣的思想,以至於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被改編之後的儒家思想,要求人們做順民,老老實實耕田種地,即便是書生也要老老實實讀書,而不要看到階級差距,不要看到貧富差距,更不要替人們代言。農民的本分就是種地,即便被剝削被壓迫,也要老老實實種地而不能反抗。書生的本分就是老老實實讀書以後參加科舉考試,考中了之後可以獲得功名,至於農民種地吃不上飯,最終要成為流民,至於書生,勤勤懇懇讀書,多少年都考不中,以至於一事無成,就不是統治階級考慮的事情了。書生們讀的「四書五經」就可以算作國學經典了,當然國學裏面還有老子、莊子的書,有韓非子的書,有墨子的書等等,只要適合於教人求真的,向善的,審美的就可以了,沒必要教人們尋找事情的真相。當資本進入社會每一個角落之後,國學也成了被資本運作的專案,要用來賺錢。

在資本的推波助瀾之下,在權力的默許之下,國學熱興起了。本來國學就是權力系統主推的學問,起碼有利於端正事態人心,讓人們老老實實安分守己,而不要整天想著不勞而獲,而統治階級的成員大多都會不勞而獲,卻不會認真種地。國學宣揚的思想就是要人安分守己,讓人學到一些道德禮儀,約束自己的行為,本身沒有什麽錯誤,但是逃避社會現實,看不到社會問題的真相,而只是沈浸在溫文爾雅的所謂儒家道德之中,本身就是一種消極避世的觀念體現,於事無補。可是權力系統主推國學,甚至要把國學傳播到國外,而資本趁勢而入,開始運作國學。不但有了各種各樣的國學班,而且賣漢服,賣仿照的古代線裝書,賣折扇,賣茶具等等,誘導人們購買。甚至一些女學班也興起了,卻只會教一些女孩子「三從四德」之類的玩意兒,把封建糟粕當成了精華來教學,也就出現了愚民的意思。在資本運作之下,各種各樣的國學熱興起了,以至於出現了女學班之類的可笑專案。

從權力系統的角度來看,國學的推廣似乎可以消除社會的戾氣,可以讓人們變得溫文爾雅起來,變得知書達理,不會為了某些事情憤憤不平,也不會始終監督權力系統以及資本的運作。畢竟,教育普及了,人們都有些知識文化了,可以接收很多互聯網資訊,知道從多個角度來思考問題了,而且民主化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尤其是互聯網文化推廣的民主讓人們大多有一些感觸,在這種背景下推廣國學,無疑具備一種普遍的意義。孩子們從小學國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遠離手機的幹擾,遠離互聯網文化的幹擾,專註於讀國學經典,懂得一些傳統的禮儀文化,也就可以限制自己的行為,專註於讀書了。可是在互聯網文化普及的今天,資訊呈爆炸式增長,主動遠離互聯網文化,主動遠離資訊,本身就是封閉保守的行為,和傳統的閉關鎖國有什麽區別?

但是國學熱悄然興起了,資本在推波助瀾,權力系統也在慫恿。如此一來,市場化的國學就會被很多人看到並接受,而他們接受的所謂國學都是被改編過的國學,而不是原汁原味的東西。當一些大學教授開始研究國學並到各個大學去演講賺錢的時候,國學事實上已經衰落了,而作為市場化的國學卻興起了,熱度不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