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那些你看似活得 很輕松的人,在你看不見的背後,他們也曾付出了心血、汗水與時間。
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搬運公司的雜工,每天幹時間長、強度大的工作。,他每天奔波於大街小巷,重復著簡單、機械的動作,用時間換取金錢。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個搬運工都沒有過上富足的生活,反而深陷底層困境無法自拔。
不知道你發現了沒有,越是底層的人,越是容易從事「低效」的工作。因為這樣的工作,能夠及時兌現報酬,能夠不斷增加收入。
但是你忽略了:這種用時間換取金錢的行為,上限是很低的。
你或特許以透過販賣「勞力」換取溫飽,但是永遠不能透過販賣「重復」實作逆襲。
這究竟是為什麽呢?
因為一旦習慣了重復、機械的工作內容,為了增加收入,你就會不斷的增加工作時長。
你只顧得低頭走路,沒有時間看天,久而久之,工作就會占據你所有的時間,你沒有時間思考,你只是在重復吃苦。
一、不要過於迷信「一萬小時」定律。
1993 年,拉爾克朗普在研究柏林小提琴家的時候,發現他們花在獨奏練習上的時間大約花了 1 萬小時。
一次偶然的機會發現比爾·蓋茨能取得後來的巨大成效,和他此前花了 1 萬小時來磨煉編程技能密不可分。
後來,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在其著作【異類】中將這一現象,概括為:一萬小時法則。
然而,事實表明,這一理論還有很多不足之處。
首先, 1 萬小時只是一個因數,沒有什麽特別或神奇之處。
比如一些國際上比較優秀的鋼琴家,往往在 20 歲左右就累計訓練達到 2 萬小時到 2.5 萬小時的練習時間,這一數據遠遠大於 1 萬小時。
史蒂夫·法隆只經歷了 200 個小時的練習,就成為當時世界上能記住最長數碼串的第一人。而 200 小時,遠遠達不到 1 萬小時。
也就是說,對於不同的人、不同的行業,想要達到頂尖的水平,一萬小時只是一個參考數值。
再次,刻意練習和表演是兩回事。
刻意練習是在練習技巧、提高技能,而表演更多的是在完成一項任務。
【異類】中有這樣一個例子:披頭四樂隊從 1960 ~ 1964 年在漢堡演唱了 1200 場,每次演唱至少持續 8 小時。這樣計算下來,演出時間接近 1 萬小時。
我們再次先不說這個數據的真實性,先來說一下這種演出能不能當成刻意練習的一種?
可以肯定,這種持續幾小時的演出,對演唱技巧是有所提高的。
但是,這與「刻意練習」中所要求的專註、著眼於提升自我的練習,並不是一回事。著眼於某個特定目標的刻意練習,與一般的練習是有區別的,而且這種區別十分關鍵。
這就好比你是想要挑戰自己的極限,還是想要完美的表現自我之間的區別。
「一萬小時」定律,對我們來說是有意義的,給了我們前行的航向。但是我們不能以此為目標,將此定為終點。
就像比爾·蓋茨也說的那樣: 1 萬小時定律是有幫助的,但真正實作,還需要堅持不懈,並練習上很多個周期。
我們想要在一件事情上取得大的突破,就需要耐心地、謙虛地保持大時間周期的刻意練習。
二、「天才」是訓練的產物。
在本書中作者列舉了莫札特的對於音樂方面驚人的天賦,就在我差點以為他是天才的時候。
作者話鋒一轉,又說道「如果放在今天,這種能力並非如此高深莫測。」
其實,「天才」是訓練的產物。
比如 1908 年,莊尼·希耶斯以 2 小時 55 分 18 秒的成績,奪得奧運會馬拉松冠軍。
如今,經過人們日復一日的訓練,馬拉松的世界紀錄已經重新整理為 2 小時 2 分 57 秒,比他創造的世界紀錄快了近 30% 。
再比如 1908 年的夏季奧運會上,在男子跳水比賽專案中,一位跳水運動員在嘗試空翻兩周這個動作時,差點兒身受重傷。
在過去了一個世紀的今天,空翻兩周已成為跳水專案中的入門級動作——即使是 10 歲的孩子參加的比賽,也必須會這個動作。
在 20 世紀 30 年代早期,阿爾弗雷德·柯爾托 (Alfred Cortot) 是世界上最知名的古典音樂家,他演繹的【蕭邦 24 首練習曲】被認為是權威的演繹。
而如今,經過不斷的練習,每個音樂學院的學生都超過了這位「大佬」。
後來,人們又在倫敦的出租車司機大腦中檢測到,人們可以透過特定的、刻意的練習,而改變大腦的某些部位。比如海馬體等。
我們之所以沒有成功,不是我們「先天」營養不足,而是「後天」鍛煉不夠。
其實我們和「天才」之間只差一步——刻意練習。
三、將「刻意練習」運用到生活之中。
刻意練習聽起來很遙遠,需要堅持的時間也比較久,好像和我們的生活沒有什麽關系。
其實不然。
丹尼斯·麥克勞思林在 30 歲的時候,在還沒有接觸過高爾夫球的情況下,想讓自己變成一名職業高爾夫球手。
怎麽辦呢?進行刻意練習。
在他的「刻意練習」計劃進行了一年以後,他說了這樣一席話:「我想去試著做一些與我曾做過的全然不同的事情。我想證明,如果你願意投入時間,一切皆有可能。」
刻意練習不是讓我們成為誰,而是讓我們找到自己。
那麽如何輕松自如的將刻意練習套用到生活中來?
首先,找位好導師。
佩爾·霍爾姆洛夫在 69 歲「高齡」的時候,接觸到了空手道這一專案,並且想在 80 歲的時候獲得黑帶。
初看的時候,你是不是覺得這是不可能完成的?
佩爾·霍爾姆洛夫找到一個成長最快速的方法——找「一對一」私人教練。
我們習慣了上團體課程、影片課程、或者求助書籍,這些雖然方便、實惠,但是永遠沒有「一對一」指導,面對面糾錯進步得快、長進的大。
找一位在這個行業或者領域中有經驗人,並能融會貫通、深入淺出講解給的人當導師,可以少走彎路,快速提升。
其次,專註和投入至關重要。
有句話說得好:「學習要耐得住寂寞、禁得住誘惑。」
換句話說,你想要學習好,就必須要專心致誌、舍得付出。
10 多年前,瑞典的一些研究人員對兩組唱歌的人進行了對比實驗。這個實驗也是專業和業余之間的 PK 賽。
經過研究人員的額跟蹤研究。業余歌手在用歌唱表達情感,而專業歌手則更加註重聲音、呼吸技巧等方面的技巧。
所以,相比較而言,業余歌手在上完課後,更多的人感覺到了愉悅;而專業歌手卻有更大的收獲和提高。
刻意練習,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不斷思考、不斷改進,從而達到不斷最佳化、不斷提升的目的。
結語。
還記得這麽一個小故事:
從小,達芬奇就對繪畫充滿了熱情,然而他發現自己總是無法畫好。於是,他開始從畫雞蛋開始練習。他觀察雞蛋的形狀和輪廓,從不同的角度畫下來。
這種「刻意」的練習,讓他的畫畫技藝不斷精進。最終,他練就了一手精湛的畫技,成為了一名著名的畫家。
人生不要吃重復的苦,因為這樣的苦不僅不能讓站上神壇,反而有可能使你跌下深淵。而要找準自己的發力點,刻意練習,讓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成為別人眼中的「天才」。
End 。
花影故事原創作品,專註情感心理領域,以走心的文字,書寫有態度、接地氣、有力量的觀點與故事。
本文話題討論:生活中,你是否在反反復復吃一樣的苦?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