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情感

永遠不要吸收別人的情緒

2024-10-17情感
身體就像氣球,
過度吸收別人情緒,只會撐爆自己。
加州藝術學院,曾發過一個動畫短片【Side Effects】。
一個男孩本來心情愉快地出了門。
走著走著,他看到一個小女孩因為氣球飛走哭得很傷心。
他趕忙上前安慰,還主動伸出雙手,帶走了她的壞心情。
接著,他又看到一個男生站在原地委屈,原來是他剛被女朋友拋棄。
他又化身傾聽者,默默接收著對方的怨氣……
就這樣,男孩一路走,一路吸收著別人的壞情緒。
但他沒發現,自己的腳步愈發沈重,原本明亮的身體也逐漸被黑暗占據。
走到家門口時,他徹底變成了「黑人」,連同屋內的寵物狗,也一同被黑暗吞噬。
生活中,我們很多人也會像這個男孩一樣,看到有人愁容滿面就要上前安慰。
總想拯救別人的不開心,結果最終讓自己也沾染上了壞情緒。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過度共情」。
心理學家卓思曾說: 長期暴露在共情壓力下,人在身體和情感上會感到疲憊和功能障礙。
如果你總想替別人承擔痛苦,你就會背負不必要的責任。
變成了別人的情緒垃圾桶,被這些負面情緒荼毒,你也會活得越來越痛苦。
1
美國生物學家愛爾瑪設計了一項名為「情緒水」的實驗。
他把人悲傷、氣憤、難過時呼出的氣體註入水中,並把這些水餵給了小白鼠。
令人意外的是,這些小白鼠無一例外都在幾天後不幸死亡。
愛爾瑪化驗了這些情緒水,發現裏面充斥著多種有害物質。
原來,負面情緒是有毒的,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它會透過介質傳染。
當你不斷吸收別人的負面情緒,就無異於是在給自己投毒。
作家尼爾森博士在書中講過一個故事。
幾年前,尼爾在一家學校教書。
他和當時的校長關系很好,閑暇時,兩人也經常在一起喝茶聊天。
有一段時間,校長的婚姻陷入了麻煩。
兩人的茶話會,瞬間變成了校長一人的痛苦傾訴時間。
校長對著尼爾大吐苦水,說妻子不理解自己的辛苦,還總是抱怨自己。
剛開始,尼爾覺得校長很可憐,一遍遍地安慰他,開解他。
但次數多了,尼爾的心情也開始急轉直下。
他變得越來越抑郁,仿佛在婚姻中受苦的不是校長,而是變成了他自己。
在一次校長對他發泄完自己的情緒後,尼爾產生了自殺的念頭。
他不自覺走到學校的頂樓,腦海中都是對生活的絕望,他再也受不了了,向著地面一躍而下。
就這樣,尼爾用自己的生命,為校長的情緒買了單。
作家叢非從曾說:
一個人若是總想拯救別人的難過,消除別人的憤怒,就會把自己搞得特別累。
是啊,你內化了別人的感受,就是在給自己的身心強加負擔。
長時間與人共情,也是在不斷地把自己推向懸崖的邊緣,讓自己直視深淵。
等到最後你無法再承載雙倍的痛苦,就只能任由自己跌落谷底,迎來淪陷的結局。
2
財經作家馬里奧,曾提出過「情緒容量」的概念。
他指出,每個人所能承受的情緒都是有限的。
不停止吸食別人的壞情緒,一旦容量滿了,最終的結果必然是傷人傷己。
網友 @春水 講過自己的一段經歷。
兩年前,他在異國讀書,遇到了幾個和自己一樣的老鄉。
因為網友熱情的性格,這些人對他很是信任。
生活上有什麽趣事,感情有什麽進展,他們都願意和網友分享。
但更多的時候,他們會把網友當成一個樹洞。
這個人吐槽自己的室友人品差,那個人抱怨自己的房東太難纏。
與他們在一起,網友每次都會吸收一大堆怨氣。
這些不好的感受郁結於心,吞噬著網友的熱情,也逐漸帶走了他的好脾氣。
那天,剛參加完聚會的他接到了母親的電話,居然一反常態吼了母親。
想起這許多天來,他對誰都懷有敵意,做什麽事也都提不起興趣。
他突然意識到,自己本來並非如此,可因為背負了別人的壞情緒,才讓原本正常的生活走向失序。
他馬上向母親道歉,並決定不再接收別人的壞情緒。
當有人再次向他傾倒苦水時,他只是默默傾聽,卻再也不會把自己代入對方的遭遇。
清空了心底的積郁,他又變回了那個陽光自在的自己。
有人說: 「我們之所以活得很累,並非生活過於刻薄,而是我們太容易被他人的情緒影響。」
每個人活在這個世上,都有自己的課題。
我們無法替別人經歷,也無法拯救他人於生活的沼澤地。
過度共情別人,只會讓自己被情緒反噬,讓人生走入失控的境地。
真正聰明的做法,是同情別人的遭遇,卻不為別人的情緒負責。
給自己加一層情緒防護罩,從根本上遮蔽別人的負能量,把平靜的心靈還給自己。
3
在書中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位智者走在路上,遇到了一個情緒失控的人,對他大發脾氣。
智者並無任何不快,反而神色平靜地站在那裏。
等到那人走了,同伴問她,那人罵你,為何你卻一點都不生氣?
智者反問他:「如果有人送你一份禮物,你拒絕接受,那這份禮物最後會屬於誰?」
同伴答道:「當然物歸原主。」
智者微微一笑:「他釋放壞情緒,我自然也有不接收的權利。」
當你看破別人的喜怒與己無關,你就能收起過度共情的心;
不再在意別人,你才能經由他人的情緒而不動心,專註地活好你自己。
【奇葩說】中,有個詞叫「情緒自由」。
指的是不被他人的負能量消耗,能隨意掌控自己情緒的一種狀態。
那麽如何實作情緒自由呢?晚君給大家總結了三個小方法。
1. 建立你的情緒邊界。
作家金邊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理邊界,它像護城河,將我們與他人的情緒區別開來。
一個人有清晰的界限感,就能分辨出每一份情緒的真正歸屬地。
對情緒有了深刻認識,你就不會在朋友失戀時被他的傷心所感染;
也不會在同事吐槽老板時,覺得自己也遭受不公平的待遇。
理性看待別人的境遇,分離他人與自己的課題。
只傾聽,不入心,建立起個人的情緒邊界,這才是對人對己最大的善待。
2. 最佳化你的共情系統。
每個人一出生,都內建一套情緒系統。
但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有人對快樂更敏感,有人卻更容易發現別人的不開心。
為什麽會這樣呢?
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認為,積極的人能不斷降低自己對負面情緒的敏感度。
因此在面對他人的悲傷或難過時,更不容易產生共情疲勞。
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刻意訓練自己的大腦。
在傾聽別人的資訊時,忽略悲傷的語句,著重去分析其中有利的部份。
讓自己時刻保持在正念想法中,他人的負能量就再也不能傷害你。
3. 學會照顧你的感受。
仔細回想一下,你是不是也曾為了別人,強迫自己馬不停蹄地在不同的事情中周轉。
上一件事還沒消化完,你就又開始為了下一件事消沈或沮喪。
在這過程中,你一直都以別人為第一順位,卻忽略了自己的感受。
有句話說得很好, 適度共情是天賦,過度共情是懲罰。
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
你可以同情別人,卻不必以他人為主線,放下共情的重擔,學會照顧自己的情緒。
要記住,你不必時刻保持善解人意,因為你自己的感受永遠是最重要的。
很認同一句話:
「生活的意義,不是為別人的情緒找出口,而是為自己的生活找出路。」
在面對別人負面情緒時,學會把自己的感受置頂。
不必為他人的生活負責,更無需為了別人讓自己受傷。
不再當他人的情緒資源回收桶,你才能專註自己的課題,經營好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