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情感

一個人命裏的富貴,是註定的,就看以下三件事

2023-12-09情感

有句諺語說:「樹老半空心,人老百事通。」

人到了一定的年紀,就會發現很多事情,和想象的不一樣。

曾經想要逆天改命,後來只能盡人事,而待天命。

誰都想過大富大貴的日子,而富貴卻像泥地的泥鰍,越要抓緊,越是抓不住。

我們能夠抓住的,應該是以下三件事,但是很多人明白太晚,錯失良機。

01

書事,是富貴的底氣。

小時候,老師告訴我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長大之後才發現,讀書多了,不僅是動筆能力強了,動手能力也強了。社交能力,也在書裏。

人性的弱點和優點,都在書中可以找到答案,因此在任何時候,都能揚長避短,在人生困頓的時候,還能補齊短板。

元朝末年,年幼的宋濂努力讀書,雖然家庭貧寒,買不起書,但是他想盡辦法去借書。

有一次,他遇到了難題,百思不得其解。於是,他冒著大學,去拜訪多年不收學生的夢吉老師。

老師被他感動了,於是精心答疑解惑。

三四十歲的時候,他到華山做道士,就為了多讀幾本書,能靜下來讀書。

當朱元璋帶人推翻元朝的時候,宋濂出山,成了有名的政治家。明朝成立後,他做了太子的老師。

宋濂問朱元璋:「若是您的兒子不聽話,我可以教訓他麽?」

朱元璋笑著說:「盡管懲罰。」

當我們羨慕宋濂人生富貴的時候,還要看到一個事實—— 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於學無所不通。

一個人讀書越多,那麽對各種事情就胸有成竹。獲得富貴,易如反掌。

能力和野心不能匹配,會成為人生路上的一道障礙。野心太大,能力不足,註定要跌倒。

當你抱怨命運的時候,問一問自己,讀書多嗎,夠了沒有?若是讀書不多,那就拿起書,別抱怨了。

讀一百本書,不一定都有用,但是有那麽幾頁,或者幾句話能讓你茅塞頓開,就足夠了。

02

婚事,是富貴的緣分。

我們有句口頭禪:「婚姻大事。」

古人把婚姻當成「兩個大家庭」聯合的好機會。甚至把天下的格局,都交給婚姻去處理。

比方說,松贊幹布和文成公主結婚了,因此西藏和中原聯系更加緊密了;王昭君出塞,因此塞外有了中原的氣息。

現如今,我們對婚姻,仍舊看得很重,很多窮小子,因此變成了富人的女婿,從而有機會一展宏圖;窮女人,遇到了公子,從此有了灰姑娘一樣的轉身。

門當戶對的婚姻,就體現了強強聯手,把兩個大家庭都變好了。

從個人的角度來說,遇到一個對的人,人生順風順水,從此走上富貴的道路,或者因為婚姻改變了自己的人生格局,從而自己開始發跡。

我的同學老馬,在結婚之前,還有二流子的形象。

結婚之後,他忽然發現,家裏需要奶粉錢,生活開銷也加大了,更希望自己在城裏有房子。因此堅定地去了東莞打工。

經過五年的努力,老馬有了十幾萬存款,在縣裏買了房子,孩子的讀書、自己的養老、妻子的安頓,都有了著落。

在老家,老人把男人結婚,叫做 「安裝緊箍咒」 ——也就是說,男人結婚了,妻子在耳邊念咒語,聽起來就頭痛,但是也會變得踏實,就像齊天大聖變成了孫悟空一樣,一路西行,修成正果。

愛情導師塗磊說過:「相似之人只適合在一起玩鬧,只有互補之人才適合在一起慢慢變老。」

夫妻同心,其利斷金;夫妻變老,生活變好。抓住了婚姻,就是抓住了富貴的源頭,千萬別大意。

03

善事,是富貴的延續。

很多人,在富有之後,接下來就變窮了。

也有一些人,在有了好位置之後,就弄丟了。

但凡種種,都是德不配位、德不配財的結果。

想要一直富貴,就要一直行善積德,沒有例外的。

我們都知道,善有善報。從中去感悟,就會明白,今天把富貴分享給了別人,明天會得到富貴的回報。一來一往,富貴就留住了。

把一樣東西,放在手裏,一動不動,這是「不進則退」的征兆,不可取。

富蘭古連說過:「貧窮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以為命中註定貧窮或一定老死於貧窮的思想。」

不願意做好事的人,本質上是心窮的人,看什麽都礙眼,沒有好心。

唐太宗時期,長安有一個寡婦叫王氏,靠賣粉為生。

窮書生馬周來借宿,她不顧外人的閑話,收留了馬周。

後來,馬周做了宰相,執意要娶王氏為妻,從此王氏成為了宰相夫人,人生上了很多個台階。

沒有人知道,今天做了好事,會在哪一天走好運,但是你做了,起碼是問心無愧了,心靈美麗了,善報就開始了。

04

有人說:「湖裏遊著大鯉魚,不如桌上小鯽魚。」

為什麽很多活得很痛苦,覺得富貴和自己無緣,是因為眼睛裏,一直盯著大魚,卻小看了桌上的小魚。

富貴的人,都是從點滴做起,從珍惜當下開始。能享受到的,是變好的過程,而不是苛求「巨大的結果」。

陶淵明說:「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富貴不是苛求而來的,就在無憂無慮的日子裏,就在樂觀的天性裏。

多讀幾本書,珍惜婚姻,一生都做善事,富貴順其自然會來。

若是富貴沒有來,也不要抱怨,做好今天,靜待明天。

作者:布衣粗食。

關註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