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情感

不評者守緣,不聲者成事,不爭者得福

2024-01-11情感

【論語·裏仁】中言: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為人處事,說話要謹慎,行動要敏捷。

少說一些空話,多做一些實事,比什麽都重要。

對人要少,對己要多,少評別人,多審自己,關系才牢,人緣才好;

言語宜少,事情宜多,少去聲張,多做實事,事才能順,功才能成;

爭辯應少,理解應多,少與人爭,多些包容,禍才會遠,福才會近。

不評者守緣,不聲者成事,不爭者得福,這是人生的智慧,也是處世的哲學。

知而不評,守緣

【石匱書】中言:「口不妄言,心不妄念。」

與人相處,說話需深思,言中要有度,方能避免沖突,守住緣分。

知而不評,是看破不說破的明智,是看穿不戳穿的修養。

並非畏懼,而是對他人的尊重;並非討好,而是深入骨髓的理解。

人與人的關系,其實很脆弱;人與人的心思,同樣很復雜。

所以有時候,你無意中的一句話,就可能觸及他人的痛處,而自己卻渾然不知。

因為經歷與認知不同,每個人所在意的點也會有所差異。

由此可見,知而不評,其實是對感情的珍視,實則是對緣分的守護。

古人言:

「知而不評,懂而不語,點到為止。」

知人不評人,是高級的情商,是沈默的智慧。

你會發現,真正成熟的人,說話的方式都是比較隱䀲的。

他們不會直接點破,而是會透過暗示或隱喻,讓你自己去體會。

這就說明,人緣好是有原因的,因為要懂得守住口,而不是妄加評論。

換句話說,管住舌頭是美德,知而不評是守緣。

正所謂:說者無意,聽者有心。

所以也就有了所謂的誤會與偏見,人與人的緣分也容易隨風搖擺。

一段關系,是繼續還是遠去,是分開還是重聚,往往也在一念之間。

因此,想守住緣分,想感情深厚,就要做到知而不評,因為言多必失,也因為這世間並沒有真正的感同深受。

知而不聲,成事

【道德經】中言:「事善能,動善時。」

在成事之前,時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保密的關鍵性,可想而知。

知而不聲,才能把握時機,同時深思熟慮,做好充分的準備;

透過不斷地積累和沈澱,厚積薄發,默默成事,才能更容易拿到結果。

簡單點講,就是要做到知事卻不聲張,才更容易成就一番事業。

因為知而不聲,才能進退有度,順勢而為,最終扭轉乾坤。

若事未成,卻已聲張,此事必難成,因走露風聲,阻礙增多,因人性逐利,人心叵測。

正如【韓非子·說難】所言:

「事以密成,語以泄敗。」

對自己所做的事,能做到緘口不言,保密到底的人,往往更容易成功。

反之,若喜歡聲張,話語太多,終究會因言多錯多,而泄露機密,導致失敗。

真正能成事的人,從不會聲張,更不會張揚,而是會甘於寂寞,沈心打磨,默默成事。

顯然,只有守得住口,才能成得了事;只有防患未然,才能少些危機。

說到底,在事情沒成功之前,要知而不聲,默默耕耘,不要輕易透露自己的計劃;

還要學會保持沈默,不要別人問你什麽,你就回答什麽,要有自己的主見和判斷;

同時要學會低調行事,不要聲張,不斷努力,默默成事,才能贏得最終的勝利。

因此,要想事成,先要藏住事,要想事順,則要守住口,不要心直口快,不要沖動行事,要保持理智,審時度勢,才會有所成就,然後一飛沖天。

知而不爭,得福

【莊子·列禦寇】中言:

「言出禍隨,緘默福至。」

言多是禍,禍從口出;沈默是金,靜中得福。

顯然,默言是寶貴的,多言是廉價的。

通理不言,是為尊;曉理不辯,是為容;知理不爭,是為福。

知而不爭,實則是不爭之爭。

不爭榮辱,爭的是厚德載物,爭的是和氣生財;

不爭對錯,爭的是從容大度,爭的是心平氣和;

不爭得失,爭的是笑口常開,爭的是福祿雙全。

【道德中】中言:「夫唯不爭,故無尤。」

不爭,是伺機而動,是虛懷若谷,是不圖回報。

與傻瓜爭長短,不明真相的人,會誤以為你們是同類人;

與小人爭是非,不辨是非的人,會以為你們是一丘之貉。

可見,知理而不爭,才會遠離禍事;明理而不鬥,才能靠近福氣。

有力量的人,是不與人爭鬥的,有福運的人,是得理也會饒人的。

顯然,有理不在聲高,有才不在衣華,知理不在爭辯。

有理讓三分,知理而不爭,是因為用已知爭不知,就算贏了,也是勝之不武。

要想贏得長久,在於不爭不辯,因為避免爭論,就已經贏得了爭論。

要想得到福氣,在於知而不爭,因為少言少語,就相當於得到了福。

因此,福氣不用爭,不爭就是福,因為真正的福氣,源自內心的平糊與滿足。

余生,願你我都能懂得:評己不評人,低調不張揚,沈默不爭辯,只有這樣,才能得人緣,得順遂,得福祉,最終得道多助,有始有終,福氣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