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情感

人到中年,也許沒有那麽悲慘

2024-01-11情感

今天是我47歲的生日。早上6點45起床,為我15歲的小孩泡好燕麥,找到了13歲小朋友的滑冰袋,清理了丈夫的濕毛巾,疊好一堆衣服後開始洗另一堆。我的父母打電話,問我們之前幾次聊天提過的同樣的問題:我會怎麽慶祝?我(不變的)回答是:工作一天,花三個小時接送小孩,還有返校之夜。祝我生日快樂!

你也許能看出來,我正處於社會學家所說的幸福感U型曲線的最低點——沒有青春期的高能量和高期待,陷於嚴肅的工作和家庭責任,等待著年齡增長帶來對生活的喜悅和感激。我的朋友也都差不多。這個生命的季節難道不讓人悲傷嗎?我們的臉上有了皺紋,皮膚下垂,身體搖晃又疼痛,職業生涯停滯不前。我們的婚姻塵埃落定,變得陳舊或失敗。我們的孩子長大後離家遠去,而長輩卻每況愈下,也會去世。

但是中年一定要這麽苦悶嗎?幾本新書和一個播客明確了幾種原因——特別是對於女性,她們總是扮演照顧角色,而且面臨著越來越不實際的審美標準。不過這些作品也為如何改善這種經歷提供了大量建議。於是我決定了解一下這些作品,寫下這篇文章,與大家分享心得。

兩個題目引起了我的註意,因為它們恰好擊中了我這樣中年女性的日常感受。身在英國的作家維多利亞·史密斯(Victoria Smith)的【魔女】(Hags)調查了我們的同齡人通常是怎樣被忽視和詆毀的。領導力教練露西·瑞安(Lucy Ryan)的【叛逆女性】(Revolting Women)讓我驚訝的是,它沒有關註我們在某個年齡被認為是多麽沒有吸重力(假設沒有填充或瘋狂的鍛煉),而是關註50歲以上的職業女性是如何反擊低估她們的企業體系的。

這兩本書都質疑了對女性在中年可以或應該如何行事持有無知觀點的人。但它們也呼籲我們為自己挺身而出。史密斯寫道:「在要求獲得空間之前,我們不必代表、成為或讓位於其他人。」

播客【比我聰明】(Wiser Than Me)由總是很有趣的茱莉亞·路易斯-德瑞弗斯(Julia Louis-Dreyfus)主持,以更輕松個人化的方式探討了類似主題。「為什麽我們沒有聽到更多年長女性的聲音?」的問題促使她推出了這個節目,也是她想糾正的現象。她采訪了10位著名的、神話般的女性,從簡·方達(Jane Fonda)職業生涯的三「幕」(the three 「acts」),到作家譚恩美(Amy Tan)談道歉。

聽播客的過程有趣又令人深受啟發;【魔女】和【叛逆女性】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論點和有用建議,特別是對於渴望更好發揮有經驗女性人才價值的組織領導人。但這三個人都忽略了中年的一個關鍵問題:男人也在與之鬥爭。

比如奇普·康利(Chip Conley)。他是一位酒店業企業家,之後成為Airbnb的顧問,不僅經歷了中年危機(戀情和生意失敗),他的五個四五十歲的男性朋友還因自殺而離開了他。這也是他創立現代長者學院(Modern Elder Academy)的部份原因——這是一個幫助人們擁抱和規劃中年過渡的機構。他還撰寫了【學會熱愛中年】(Learning to Love Midlife)一書。

雖然這本書包含大量復雜隱喻(僅在引言中,中年就被描述為我們從毛毛蟲過渡到授粉蝴蝶的蛹,「煩惱之源上的橋梁」,以及改變人生藍圖的生命之屋的中庭增建部份),康利依然提供了一些犀利見解。忙於照看十幾歲的孩子、年邁的父母和繁重的工作不是我們唯一要面對的問題。相反,他寫道:「人到中年,我們會開始擔心生活沒有按照預期發展。」

他說,我們需要改變心態。是的,我們選擇了特定道路,所以其他路已經走不通了。(對不起說了第四個比喻。)但是還有更多機會的大門向我們敞開。是的,我們被淹沒了,但往往是被我們珍視的人和活動所淹沒。沒錯,我們的肌肉、視力和對細節的記憶都有所下降,但我們變得「更睿智、更穩重、更慷慨」。我們是「模式辨識高手」「更加了解自己」。我們有更高質素的友誼,「我們的移情能力也在飆升」。他指出,亞里士多德認為身體的完美年齡是35歲,而靈魂的完美年齡則是49歲。

康利現在認為,中年是磨練,或與身體、情感、心理、職業和精神自我和解的時期。他制定了10項承諾,以保證自己既能享受這段人生時光,又能透過這段時光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你應該已經聽過第一項承諾的其他版本,不過還是值得重復一下:「我承諾在生活中更加重視人生最終的悼詞,而不是現在的簡歷」。我個人最喜歡的?「讓人們註意到我的活力而不是皺紋」。但對於【哈佛商業評論】的讀者來說,最貼切的也許是這句:不要再認為你的工作(成就)、別人對你的評價(形象)、你所擁有的(地位)和你所控制的(權力)是你的全部。而是問問自己,「你代表了什麽,你幫助了誰,你播下了什麽種子,你希望人們如何記住你?」然後在漫長的後半生中,投入相應的時間和精力。

凱倫‧沃爾倫德(Karen Walrond)是另一個追求更好中年的戰士。在【輻射叛亂】(Radiant Rebellion)中,這位律師、領導力教練和活動家講述了她在臨近55歲生日、20周年結婚紀念日和女兒上大學之際感受到的「奇異的不安」。然而,她並沒有沈湎於此,而是加入了「反對年齡歧視的鬥爭」(以及價值 370 億美元的全球抗衰老行業),並行誓要更加「心懷感激、充滿深情且目標明確地」前進。

和康利一樣,她希望中年是「前進演化」而不是「即將衰退」的時期。她也強調了與自身和社區建立聯系的重要性,這與康利關於情感真實和有意義關系的長期益處的觀點不謀而合。最後,她建議用「火花宣言」(spark statement)來設想你想要的未來。她的結束語是:「希望透過接受所有獲得成長、遊戲和……冒險的機會,我可以過上廣闊的生活。」

她借用朋友的一個比喻結束了這本書:「我喜歡用萬花筒象征我們年齡的想法:嘗試細微調整,期待一個美麗形象的新啟示。」

這個專案確實讓我對在未來的歲月裏找到快樂更加充滿希望。萬花筒或蛹,第二幕或中庭,橋梁或曲折的小路,也許中年並沒有那麽糟糕?

艾莉森·比爾德(Alison Beard)| 文

艾莉森·比爾德是【哈佛商業評論】英文版副主編。

飛書、DeepL | 譯 孫燕 | 編輯

每周只工作四天,打工人的「白日夢」能實作嗎?

↓點選進入哈評中文網,獲取更多精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