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情感

有一種高級的修養,叫不爭不吵不炫耀

2024-10-17情感

天底下最算不清的就是事兒,最能傷人的常常也是人。

要是咱啥事兒都計較,啥事兒都爭吵,那生活裏就沒啥快樂了。

正如雨果所言,世界上最寬廣的是海洋,而比海洋還寬廣的是天空,人的心靈則比天空更為寬廣。

心寬那可是能治好一切的好藥呢。

碰上糟心事,一笑而過;碰到垃圾人,淡然處之。

咱終究會清楚,人生裏最大的涵養在於寬容,最上乘的聰慧是不去爭、不去吵、也不去顯擺。

不與人爭,是中年人特有的一種聰慧

人這一輩子挺短的,有啥可爭的呢?

跟名利去爭,人的欲望就會變大;

跟命去爭,只會增添負擔;

跟親人爭,肯定會變得疏遠,那可太不劃算了;

跟愛人爭吵,只會讓生活變得瑣碎,沒了安寧。

跟朋友爭吵,會使感情逐漸變淡,慢慢變得疏遠。

爭的是個理兒,丟的是份情,到頭來自己反倒遭罪。

楊絳講:「人這輩子就這麽回事,我不跟任何人爭,誰要跟我爭,我還瞧不上呢。」

嗯吶,往後的日子能有多久,誰也說不準,活在眼前這一刻,把人生裏的失去和得到看得淡一些,也沒啥不好的。

不知道大夥還記不記得「六尺巷」那檔子美事兒?

「千裏寄信就為一堵墻,給他讓個三尺能怎樣?萬裏長城現今還在呢,當年的秦始皇卻看不到啦。」

各自讓出三尺,這才有了現今的六尺巷;各自往後退一步,心靈也就有了廣闊天地。

朱瞻基在【樂靜詩】裏的那個「靜」字,更是透著一股從容勁兒。

「暮色來到前軒邊,重重城池要關門。殘霞收起紅顏色,新月打破那黃昏。已感天地很安靜,再無市井的喧鬧。陰陽存在恒常理,這和通達之人談。」

最後那四句說的是,天地安寧平靜,沒啥市井的吵鬧聲,陰陽這東西從古到今就是不變的道理,別在那爭個不停啦。

我琢磨著,人到了中年,剩下的日子沒多少了,得好好對待生活,好好對待別人,也好好對待自己,把身邊的所有事兒都好好對待一番。

靜且不亂,靜且不搶,這也算是一種稀罕的大聰明啦。

不鬧騰,是對內心平靜的守護

人字就兩筆:一筆是執著,另一筆是放下。

一個心胸寬廣如大海的人,不論碰到啥樣的風浪,都能抓住各種機會。擁有一顆不勉強、無妄想的心,把世間滄桑看得淡些,心裏就能安穩無事。

有那麽一天,佛印跟蘇軾玩得累了,就一塊兒進了一家飯館。

店裏那夥計凈挑人對待,一個勁兒地對貴客討好巴結,卻把滿身塵土的佛印和蘇軾晾在一邊,不怎麽搭理。

吃完飯,蘇軾他們走的時候,佛印很客氣地給夥計把賬結了。出了飯館,蘇軾挺生氣地講:「這夥計著實讓人煩。」

佛印也表示:「這人是個勢力眼兒。」

蘇軾納悶道:「那你咋還對他那麽恭敬呢?」

佛印說道:「我幹啥要讓他來左右我的行為呀?」

好比林肯講的:

「要是跟一條狗搶道走,那還不如讓狗先過去。要是被狗給咬了,就算你把這狗打死,那也沒法讓你的傷口好起來。」

所以,別啥事兒都爭個不停、吵個沒完,倒不如「他強就隨他強,像清風拂過山崗;他橫就隨他橫,如明月照著大江」。

讓人不開心的事,聽過就別往心裏去,這才是聰明人該有的樣子。

洪應明在【菜根譚】裏講過:

魚在水裏暢遊,卻忘了水的存在;鳥借風飛翔,卻不知有風的助力。

魚在水中能自在遊弋,卻能把水給忘了;鳥借著風能夠飛行,卻可以不知有風。

明白這個道理,人就不會被環境所累,能活得自在愉快,順應自然。

不顯擺,那是對自己更上心

有這麽一句話,「幸福並非是活在他人眼中,而是存於自己心間。」

幸福沒啥固定標準,讓人快樂的路也不止一條道兒。

只要有空閑,咱就有大把讓自己幸福的機會。故而,別去顯擺,得讓自己日子過得更美。

好比亦舒說的:

真正的淑女,不會顯擺自己擁有的東西。她不會跟人說自己讀了啥書,去了啥地方,有多少件衣服,買了啥珠寶,那是因為她心裏沒覺著自己比別人差。

不嘚瑟,是自己對自己的肯定與喜歡。一個人越缺啥,就越顯擺啥。

喜劇大師卓別林在他七十歲時,寫過這麽一首小詩給自己。不過我認為,這首詩咱每個人都適用。

當中有這麽一段是這麽寫的:

當我真正開始愛自己的時候,我才發現,我一直都處在該在的時間和地方,所發生的一切都剛剛好。這樣一來,我心裏就平靜了。今兒個我懂了,這就叫「自信」。自信就是那溫柔的眼神,自信就是那燦爛的笑容,自信是對自己最濃的愛意,自信使我們不用去顯擺,也能變成更棒的自己。

豐子愷講:「要是沒地方可躲,那不如開心點。要是沒有幹凈的地方,那不如讓心安靜下來。要是沒達成願望,那不如看開些。」

等年紀到了一定時候,咱就會清楚,生命裏最美好的景致,其實就是一頓飯、一把菜所帶來的那種煙火氣息。

等歲數到了一定程度,咱就會明白,人生當中最大的聰慧就是寬容他人,讓自己開心。

等年齡到了一定時候,咱們終究會不去爭吵,也不再顯擺。

在那一去不復返的時光中,願咱們守住內心的溫暖,淡然又從容地面對生活。

點選閱讀原文,瞧瞧更多有意思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