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子女依舊兄友弟恭;父母去,子女終究各走各路。
父母是否在世,對於子女們的關系有著極其巨大的影響。可以說,父母是家庭的關系橋梁。橋梁在,還能溝通;橋梁斷了,就真的成為陌路人了。
現階段的兄弟姐妹之情,其實是特別脆弱的。隨著父母離開,兄弟姐妹之間就有可能反目成仇,翻臉不認人,比外人的關系還不如。
都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姐妹,為什麽非要走到「老死不相往來」這一步呢?
只能說,兄弟姐妹之間,不過是 熟悉的陌生人 而已。熟悉在於,有著至親的血脈關系;陌生在於,各方都有著不同的利益追求,無法達成一致。
父母走後,兄弟姐妹愈發陌生,不再往來,反映了這三個問題。
一、為了利益、錢財、家產而爭鬥不休。
有句老話:
「親兄弟,明算賬。兄弟不共財,姐妹少往來。」
親兄弟之間,都會為了父母的身家、遺產而明算賬。在利益面前,沒有感情一說,有的只是現實的爭鬥和沖突。
比如說,一家有三兄弟,父母留下了30萬。難道說,他們每個人都能接受平均分10萬嗎?肯定是不能接受的。
一方認為,自己照顧父母多年,理應分到更多的財產;一方認為,自己為父母花了多少錢,理應分到更多的財產;一方認為,自己為父母端屎端尿,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都是同輩,註定誰也不服誰。這個時候,兄弟姐妹之間不就會打起來嗎?隨著父母老去,兄弟姐妹之間打起來,這是必然的情況。
誰能克服對於利益的渴望呢?誰都無法克服。別忘了,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為了搶奪利益,人連死亡都不怕,又怎麽可能在乎感情呢?
二、有了家庭之後,兄弟姐妹都是外人。
年少之時,兄弟姐妹之間都有著一定的感情,也都互相認為對方是親人。因為那時候的他們,都沒有成家立業。
到了而立之年,他們成家立業了,也都有了婚姻、 伴侶、後代。這個時候,他們就會把重心放在小家庭上,而不會在乎兄弟姐妹。
對於有家庭的人來說,家人這個概念,只包括自己的父母、伴侶,以及孩子。其他人,包括兄弟姐妹,都不是家人,而是外人。
其實很好理解。你有了老婆孩子,那你認為,是老婆孩子重要,還是兄弟姐妹重要?
為了面子,你會說都重要。可實際上,在你的心中,肯定是老婆孩子更重要。甚至在某些人心中,老婆孩子比父母都重要。
有了家庭之後,兄弟姐妹之間的利益,就一定會出現分歧,分道揚鑣了。不淪為仇人就已經阿彌陀佛了,又怎麽可能感情深厚呢?有可能,你所面對的兄弟姐妹之情,不過是逢場作戲而已。
三、沒有了共同的感情寄托,愈發陌生。
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父母在世,為什麽兄弟姐妹不敢明著鬧矛盾,要等父母離開,矛盾才會大爆發?
因為 父母是兄弟姐妹的感情寄托。每個子女都對父母好。那他們為了照顧父母的面子,就不會有什麽明顯的矛盾。
這一點,看看「回家過年」就清楚了。
子女們都到了不同的城市打拼。父母在世,子女就會不遠千裏趕回家跟親朋好友團聚。本質上,是跟父母團聚。
隨著父母去世,你認為,分散在不同城市的子女,還會趕回老家過年嗎? 肯定不會團聚了。因為他們失去了共同的感情寄托。
在他們看來, 父母都離開了,再回老家已經沒有任何的意義了。 既然如此,那就不回老家了,微信上群發個祝福的訊息就好。如此,兄弟姐妹之間不就愈發疏遠了嗎?
寫到最後
父母是否在世,決定了兄弟姐妹的感情走向。
有父母制衡,子女要給父母面子,自然不會明著鬧矛盾。但是, 關系的疏遠,會隨著子女們成家立業而變得愈發嚴重。
成家之前,尚且兄友弟恭,你尊重我,我也尊重你。成家之後,每個人都把重心轉移到老婆孩子身上,誰有心思關心所謂的兄弟姐妹呢?
有可能,不是你不想關心,而是你沒有這個時間、精力去關心。哪怕你有時間、精力去關心,也不見得兄弟姐妹就有 時間 、 精力去關心你 。一只手掌拍不響。
可以說,父母去世,只是矛盾爆發的一個引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兄弟姐妹之間的關系早就愈發淡薄了。這是成長必然的代價。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