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情感

面對日本地震,該如何安放我們的「仇日情緒」?

2024-01-04情感

說「日本地震是報應」的程某被停職了,輿論場卻熱鬧了起來。

一個我們時不時都要面對的問題,再次成為熱議話題:面對日本,我們該如何安放仇日情緒?這一次的日本地震,我們是拍手稱快還是保持共情呢?顯然,從坊間表現來看,絕大多數人和主持人程某一樣,更傾向於直抒胸臆,酣暢地表達自己的情感。

從個體表達的角度來看,程某言論沒什麽不妥,他甚至還可以說得更為偏激一些,但只能局限於私人領域。一旦進入公共領域,這種表達就不恰當了,因為他首先是一名電視台主持人,屬於公眾人物,除了新聞行業的特殊身份外,還有單位的職業背書,他代表的不僅僅是自己。如無意外,在程某事件發生之後,有職業背書的新聞類主播,可能要緊一緊了。

在整個事件當中,讓人意外的不是程某說了什麽,而是輿論場上對這種觀點的高度認同。在程某被電視台停職處理後,程某評論區留言幾何倍增,很快突破百萬,而且口風一致,全是清一色的支持和力挺,以及對海南電視台的聲討。

此情此景之下,任何試圖表達一些理性看法的觀點,都是不討巧的,但凡客觀一點,都會被斥責為「漢奸」或「精日分子」,被群起而攻之。因為對待日本的態度,只能有一種做法,那就是拍手稱快,如果你拍的聲音不夠響,都可能是一種罪過,被認為是立場不夠堅定。

所以,當看到日本地震評論區裏出現「死少了」「放鞭炮」「新年禮物」等這些字眼時,一點都不稀奇,長期仇恨氛圍的渲染,需要一個噴薄而出的發泄口。那些深諳此道的流量主們,更是懂得如何撩撥這種情緒,刻意迎合流量需求,薅得那叫一個爽快,難道他們是真的出入愛國情懷嗎?我看未必。

說實話,程某的表現還算克制,在「報應」二字後面還打了個問號,沒有淪為叫囂式謾罵,看看評論區那些幸災樂禍者的狂歡者,都按捺不住「吃席」的心情了。他們全然忘記了,在半個月之前,我們剛剛經歷過一場地震,有一百多位同胞失去了生命。

行文至此,我不免心有戚戚,甚至還有一絲恐懼,當我試著溫和地表達出上述觀點時,會不會招致劈頭蓋臉的聲討,被釘在「精日漢奸」的恥辱架上。當然,我的擔心是多余的,這是毫無懸念的料中之事。

在仇恨面前,我們應該厘清天災與人禍的本質區別。地震是全人類的災難,在地震面前,生命都是脆弱且渺小的。日本政府應該對當年的侵略歷史負責,這是毋庸置疑的鐵案,到任何時候都翻不了,但這種仇恨不應轉嫁到普通民眾身上。在天災面前,相互之間需要人道主義的溫情和互助。

日本地震後,有一個細節值得註意。在日本發生地震後,日本電視台擔心當地中國人聽不懂日語而延誤逃生,特地讓主持人臨時寫了中文紙板「為了保護您的生命,請盡快逃離,請盡可能地往高處逃離。」主持人在電視裏呼籲大家逃離危險地帶,因為有不少在日本務工的中國人聽不懂日語,所以他們特地錄制了中文影片。

總而言之,無論是出於人道主義還是其他的什麽,對於日本大地震這樣的自然災害,以及日本經常發生的諸如海嘯、火山噴發等天災,都是我們人類共同面臨的威脅。在日本地震面前是,可以不祈福祝願,但也不要拍手稱快,因為災難從來都是不期而至,如果今天的日本得到了「報應」,那明天的我們面臨災難時,難道也是「報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