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情感

老人和子女最好的相處模式,不是聚餐,而是堅持梅拉賓法則」

2024-10-19情感

Ps:各位親們,創作不易,請多多點贊,轉發。謝謝^.^

一個90後吐槽:為什麽現在年輕人越來越煩老人的嘮叨?他說:「我一買件新衣服,剛回家興奮地穿上,結果我媽上來就一句‘你咋買了件白的?不好看,像是給誰守孝呢?’瞬間整個人心情都沒了。」這事兒一說出來,馬上引來無數人的共鳴,留言區簡直成了「吐槽大會」。

其實,這種事並不少見。很多老人,總覺得自己積攢了一輩子的「生活智慧」,非要指點兒女一番。年輕人穿衣吃飯、買車買房,甚至走路先邁哪只腳,老人們總覺得有必要說上兩句。問題是,這樣的「關心」在子女眼中,往往變成了嘮叨。年輕人,尤其是成家後的子女,早已習慣自己拿主意,老人們再三幹涉,只會讓人心生煩躁。

沈默,有時候真是金。蒙田早就說過:「不說話比那些說得不由衷的話要好得多。」年紀大了,見識也多了,但別忘了,兒女已經長大,很多事情得讓他們自己去決定。日子嘛,各自過各自的,沒必要事事插手。

還有一點,有些老人不太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看到朋友圈裏兒女發的旅遊照片,本來該點贊祝福,結果卻發個哭臉,搞得大家都不舒服。子女看了哭臉,心裏肯定會想:「又沒帶她去,怪我了。」一次兩次下來,親子間的關系就有了隔閡。

笑,是人與人相處的潤滑劑。打電話的時候,不管心裏多想讓兒女回來吃飯,別總是板著臉,放松些,笑著問:「啥時候回來呀?」這種語氣讓人聽了,心裏也是暖的。反過來,老是抱怨、嚴肅,誰還願意回家呢?

再說到帶娃這事兒,很多老人會覺得自己被「強迫」了,一邊吐槽「太累了」,一邊又天天跟孫子孫女泡在一起。其實,這種矛盾心情可以理解,但換個角度想,帶娃也是幫兒女分擔壓力,讓他們有更多的精力去工作、生活。很多聰明的老人,都會覺得帶娃是自己對家庭的貢獻,甚至樂在其中。

有的老人甚至比年輕人還拼,去兒女的公司裏幫忙,做個倉庫管理員、保安什麽的,讓年輕人安心忙自己的事。老人身體好了,還可以在家做點家務、跑跑腿,都是在給子女減輕負擔。這種相互幫忙的狀態,家庭自然更加和諧。

林語堂說過:「幸福就是四件事:一是睡在自家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飯,三是聽愛人講情話,四是跟孩子玩遊戲。」一個家庭,老的小的,大家各自忙碌,互相幫助,這樣的日子才過得踏實、舒心。

不過,千萬別以為自己年紀大了,就可以「倚老賣老」。老了也沒啥好驕傲的,別老想著道德綁架子女。就算有再多的退休金,也別拿這個去「壓」兒女。家裏人都是平等的,關系得順順當當地相處,不能靠金錢維持。

子女孝不孝順,取決於平日的積累。老人如果平常總是在幫子女,而不是光要求回報,那子女自然心甘情願地孝順。靠道德或金錢去強求孝順,效果可想而知——只會越來越疏遠。

生活嘛,說到底是要一起經營的。要想子女回頭來看你、關心你,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就得靠善意、行動積累起來。聚餐、吃飯這些表面上的客套,不能指望太多,真正重要的是平時的互相扶持、體諒。

我特別好奇,大家對贍養父母這件事怎麽看?平時跟父母之間相處有沒有啥有趣的經歷或者煩惱,歡迎留言分享!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份,聯系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