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情感

【認知覺醒】:每個人都可以獲得的第二次生命

2024-07-14情感

今天要說的這位年輕人,和我一樣生活在一座城市裏。

以前也和大多數人一樣,每天到點上班,到點下班,沿著「求學—工作—婚戀」的路線成長。

每天要做的事情僅僅是工作和生活瑣事,其他的就是玩玩手機、打打遊戲。

因為這就是普通人認知裏的正常生活。

突然有一天,因為意外,他身邊兩位關系極好的朋友命運軌跡發生了巨變。

因為太突然,頓時無法讓人接受。

循著人的本性,在大是大非面前,人容易引發觸動。

他陷入了沈思之中: 如果這些意外發生在自己身上,如果現有的一切都被「剝削」,我還有什麽、會什麽,又曾在這個世界上留下什麽

無聊的人生是經不起這樣的推問的。

因為無聊,不成長,所以身上根本沒有「貨」去應對這樣的危機。

正常的反應不止是焦慮,應該恐懼才對。

現實中的人們都已經近乎麻木。

這位年輕人不一樣,他選擇了主動創造成就,不再被動承受現狀。

他就是我的成長導師——周嶺。

36歲開始探索新的人生,開始廣泛涉獵知識,開始改變自己曾經的「醒著的睡著的人」畫像。

廣泛的閱讀、思考、學習讓自己逐漸掌握了成長方法論。

包括大腦構造、潛意識、元認知、刻意練習的理解運用,自控力、專註力、行動力、學習力、情緒力等能力的練習和使用。

養成了終身受益的(早起、冥想、閱讀、寫作、運動)等必備的習慣。

他的公眾號文章從第一篇【接受「屎」一樣的開始】,到後面的深度長文佳作。

每一篇文章都是有知識、有深度、深入淺出,給人醍醐灌頂的感覺。

寫作3年不到的時間,出版人生第一暢銷書【認知覺醒】。

這本書也毫無爭議地成為我的覺醒啟蒙之書。

要想辦法讓自己醒來

如果你在努力提升自己,一定會有這樣的感受:

  • 這個道理為什麽早點沒有明白?

  • 這本書為什麽早點沒有遇到?

  • 這個【通往財富自由之路】要是5年前就能看到就該多好?

  • 說明自己認知在提高,提高之後看自己覺醒之前的經歷是一種什麽樣的感受?

    所以這裏的醒來主要表達的是「覺醒」的醒來。

    沒有醒來的自己一定會遇到這樣的情景:

  • 想要養成一個好習慣卻總是半途而廢;

  • 除了工作之外,其他事情都處在舒適區;

  • 遇到重大抉擇、危機,自己總是束手無策、坐以待斃。

  • 醒來才能給自己成長的機會,才有可能成就自己。

    就像叔本華說的:

    空虛的人總是一刻不停地尋求外界刺激,以使自己的精神、肉體及其情緒調動起來。

    而精神充實的人渾身上下都流動著思維的血液,他們不斷地向外部世界和內在世界探索,還把各種思想透過自己最強勁的腦力重新排列組合,形成自己的思想 。」

    覺醒之前的我容易陷入痛苦和無聊的搖擺之間。

    覺醒後的我就努力在廣袤的精神世界裏尋找人生的意義。

    兩者的差別真是天差地別。

    認真對待自己的每一次學習

    人的一生時間非常有限,幾十年的奮鬥生命除去吃喝拉撒、休息、生病、工作之外,能夠用來為自己學習的時間其實少得可憐。

    所以,有機會讓自己坐在書桌前的時光一定珍惜對待。

    坐下來就把自己的心也沈下來,心暫時回不來就繼續和身體溝通,身心一致、專註才能學好。

    很多人的一生,幾乎沒有認認真真地、專心致誌地學習過新知識

  • 他們總是以為收藏了很多文章就表示自己淵博了;

  • 他們總是以為走馬觀花地看了看就表示自己也懂了;

  • 他們總是以為學習原來這麽簡單,自己的效果也很高。

  • 可他們錯了,等到了需要真正用知識的時候,他們眼睛都變傻了。

    珍惜每一次學習的機會,狀態調到最佳,身心都用在學習上。

    學到的東西一定要做好記錄,在內化到自己身上之前,要讓自己還能輕松找到它。

    等到徹底內化成功之後,就等於是你自己的一個零部件了,想用隨時可以用。

    真正做到出類拔萃的人,沒有不專註的。

    比爾·蓋茨與沃倫·巴菲特第一次相識的時候,蓋茨的父親就分別給他們一人一張卡片,讓他們在上面各寫一個詞,描述究竟是什麽成就了自己。結果兩個人的答案竟然一模一樣,都是 專註

    擯棄雜念,一心追求知識和價值

    冥想是一大法寶,可以隨時隨地開展,可以有效調節充滿雜念的大腦,讓自己恢復平靜的身體。

    簡單的道理在普通人眼裏會被認為是陷阱,非得復混成對待。

    比如學習:

    普通人就容易被市面上廣泛流傳的什麽規律、模型、理論所吸引,忙乎半天也沒找到一點方向。

    人往往缺少的是看穿本質。

    學習就是調整好自己的狀態,把有用的知識裝到自己的大腦中,並且和以前的體系連線到一起,多看多用,讓大腦的神經元回路暢通。

    把最根本的本質理解之後,表面的復雜僅僅是後面加進來的輔料而已。

    看過【稀缺】讓我們明白了心智頻寬的原理。

    成長的過程中盡量讓自己的心智頻寬中都存放著和成長有關的知識,不能既要西瓜又要芝麻的。

    比如寫公眾號文章,自己再努力成長,就應該把成長的經驗、核心價值無私分享給需要的朋友,通俗的話說:分享的東西都是幹貨。

    文章排版簡潔,讓人家一目了然,一看就懂,能盡快產生效果。

    如果你又想著多賺點廣告費,又是考慮流量,熱點等等,有些策略可能眼下有點效果,但最終會影響你的思維精進。

    我們一直強調時間寶貴,生命有限,如果沒有私心雜念的影響,可能你在某些思考中會激發出非常有價值的思想,但因為你被眼前的利益誘惑,導致思考不能深入,只能半途而廢,後面可能一輩子也無法再次進入這樣的思維通道。

    說明白點,本來你可以成為一位偉大的思想家的, 因為貪圖小利錯失了機會。

    你仔細品品,是很有可能的。

    學習、思考、寫作成長都是和文字打交道,都是需要在思維中不斷精進自己,不斷把自己的思維通道打通,延伸。

    費腦力的事情就應該完全專註,讓心智頻寬充滿思維通道。

    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原理也適用於思維通道。

    學會獨處反而可以讓精神富足

    叔本華的思想深深地影響著後人。

    他說:

    一個人的思想越豐富,他對身外之物的索取就越少,別人也就與他無關了。

    精神卓越的人就會用自己的卓越思想把沈悶的環境變得很有生機。」

    因為性格原因,我本來也是一個相對傾向於獨處的人。

    獨處的人可以給自己找到默默成長的機會。

    尤其是一些無效的社交,每次結束後回到家都有一種很強的負罪感,又浪費了幾個小時。

    越底層的社交越充滿了欲望的交織,需要顧及他人的感受,極度不利於自己的思考,無外乎在消磨時間罷了。

    就和【內向者的天賦】提到的: 內向是一種寂靜的奢華,寂靜的奢華是安靜著所擁有的,卻是喧鬧者還是尋覓的。

    人成長的關鍵在於靜下來,和自己內心真誠地對話。

    學眼前的新知識、新知識到大腦裏面去串門,連線都需要註意力完全集中,專註狀態下完成。

    以前的自己,因為沒有覺醒,業余時間都被舒適區占據,所以獨處的時間反而起不到效果。

    現在不同了,現在反而需要大量的獨處時間。

    獨處時間是我效率最高的時候。

    對未來永遠充滿信心

    當自己前行無力的時候,對比想想古代和近代政權混亂的時候,才學無用,報國無門……

    而我們生活在一個珍貴的和平年代,學習變得唾手可得。

    只要自己保持成長的態勢,默默地努力下去,就可以超越大多數人。

    世界在變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公平,知識和智力正在被重視起來。

    如果還有什麽擔心,我認為最大的擔心就是自己,因為成長的路上一定是布滿荊棘,充滿挑戰的。

    當自己身處挫折的時候,多給自己心理建設,多次不斷地建設。

    困難就是一道坎,跨不過去永遠都是我的坎,提升認知跨過去之後就是我的護城墻。

  • 難道一輩子就這樣過去嗎?

  • 難道祖祖輩輩都這麽平凡嗎?就不能被更多人惦記著嗎?

  • 難道我們天生就只能這樣生活?

  • 多問問自己:為什麽人家也是這樣的起點,可以精進,自己憑什麽做不到?

    結語

    能被奉為人生導師的書籍不會多的。

    很慶幸自己在接觸短影片的挫折之後很快悟透了成長的重要性。

    接著就是【認知覺醒】和【認知驅動】讓我走在了覺醒的道路上。

    成長永遠沒有終點,我們都是過客。

    我們的價值在於在人類成長主線中,盡自己的可能,去貢獻屬於自己的一點思考的智慧。

    如果每天就輕松上下班,其余都是怎麽舒適怎麽來。

    那恐怕是不但沒有成長,反而在走下坡路,因為總會有人在成長。

    未來的思路已經明確:循著別人有價值的智慧,去思考+實踐出自己的智慧。

    前路漫漫,我永遠選擇艱難的道路。

    容易走的路,讓喜歡走的人去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