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情感

為何我們會不自由,是什麽束縛了我們

2024-01-05情感

01 身體的束縛

近幾年,我覺得自己越來越不自由,但什麽才是自由,是誰讓我不自由了。拋開現實外在束縛問題,我能真正讓自己徹底自由嗎?

我找不到答案,也許是因為我也沒有放下外在的那些包袱,會有各種生而為人的牽絆。是否會有一個法,能讓我們不用以身試法,不用等脫去這些外在束縛之後再去找自由呢?

我們生命的最大特點,就是它的局限性。每個人都自以為獨立,有想法,自由自主,實際上我們每個念頭,一言一行,都被無數條件、無數因素限制、影響、塑造著,無一不是條件的產物。

輪回中的生命,沒有真正的自由可言。

任何人都不能脫離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不能離開自己的耳朵聽聲音,那麽你就不可能知道這世界真實的樣子,真實的聲音,我們生來就被限制在有眼耳鼻舌身五感的世界裏。那由此可見,我們看到的世界可能並不是真實的。

那我們如何在本有束縛的生命中,可以在任何時刻都能擁有自由呢?

每天生活在海裏的魚,永遠不知道讓自己生活的是大海,也不可能知道自己離開了海水的海是什麽樣。

同樣,人每天都在用眼睛看這個世界,他永遠不知道離開自己的眼睛的世界是怎樣的,也不知道別人眼中的自己是怎樣的,任何聽到的講述給自己聽的,都已經扭曲了本來存在的樣子。

世界是不真實的,眼睛看到的顏色也是不真實的,眼睛看到的是波長,然後大腦定義成顏色。

所以,如來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我們每個人看到的世界都只是自己的體驗,除了自己之外的任何語言,畫面都來自他自己世界的轉述,更何況我們自己的眼睛耳朵看到的也不是真實的世界,任何透過五感描述到的世界都不是真實的世界,如果硬要說一個名字就稱為「世界」,一切語言都是表達而已。

我們感受到的任何能描述的東西都是透過文字語言來表達,人與人本身之間本來就存在著障礙,但我們又真真實實的生存在我們的感受裏,每個人都會認為自己的世界真實不虛的,別人的不同意見與觀點,就是別人的錯誤和障礙。也就意味著人與人的交流交往註定會有摩擦,異見。

這都取決於每個人太相信這個「我」,執著這個我。

於是金剛經用一句「凡有所相,揭示虛妄」用「空」來破掉我執。

很多人誤解了這個意思,既然都是空的,那麽所有的事情都不要做了,大家都躺平,這種狀態看似都是空,但這是進入了虛無主義。

進入虛無主義會覺得對什麽事情都不感興趣,認為做什麽事情都沒有意義。吃飯睡覺工作都變得沒有意義,進入虛無主義,人就會變得悲觀,想問題想的很深,進入自我的思想漩渦,認為自己看穿了一切。

這一切的根源都是不喜歡自己的人生,然後自證到了虛無的道理,將自己封鎖。

而人生存在的意義本不在於是否虛無,而是人生的體驗是否良好,如果人生過的精彩有意義,那麽即便是虛無的,那你依然喜歡你的人生。

人生的主要目的是有個美好的體驗,去探索人生的真相,也是為了良好的人生體驗

知道真相依然精彩的過一生,這才是英雄。感受過程就是意義,尋找意義本身就沒有意義。

02 思維的限制

思維只能辨識它曾經經歷過的事情,無法超越未觸碰到的領域,所以我們自己也就被思維束縛了,我們認為的絕對不可能,可能是別人眼中的本應如此。

思維只會用過去舊有的模式和經驗來理解你與一切的關系,我們認為這就是事實,我們一直在這樣的機制下與這個世界互動。有利於我的就是好,與我無利的就是壞。

最初的價值觀和信念在七歲前就形成,此後的人生就是不斷反復的驗證自己信念的過程。

我們需要看到自身存在的局限,如實的觀照一切,而不是根據記憶和經驗無覺知的做出反應。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主人公安迪在獄中這麽多年從未放棄過向往自由的信念,堅持不懈的挖隧道,最後逃離監獄的那一刻,雨中仰天長嘯,這一刻釋放的是囚籠裏的壓抑和束縛,也釋放了對自由的渴望和追求。他終於成功了。

同樣的環境下,對比另一個失去信念的生命的老布,他已經完全的放棄追求自由,他害怕走出監獄去面對外面世界的未知,他驚慌失措,最終在刑滿釋放後選擇了自殺。對生命的意義,兩個人形成強烈的對比。

每個人都只能看見自己想看到的世界,並且在自己的世界裏不停的驗證已固有的信念.

生命的最原始設計就是重復,起床,吃飯,工作,睡覺。

我們生來都是有限制的,無法公平公正的主觀看待這個世界。

我們聽到的書,聽的評論都只是來自某個人客觀的觀點,哪怕看一個故事,都能看出作者自身的偏向。

假如一個從小就缺少父愛和感受到深刻父愛的作家,關於筆下的父親,一個單親母親帶大和從小母親不管的孩子筆下的母親,怎會一樣呢?

我們看到的世界,都是一個個不同的生命構造的世界。我們看的新聞,也是新聞中想要我們看到的一面,沒有所謂的真實。

對於每一個面向的自己,認為自我感受就是真實,現在自媒體漫天飛的時代,那更是每個個體面向的獨立表達,我們看不到世界的真實樣子。

03 信念的限制

一旦進入一種思維後,如果不跳出來,就不斷在在自己的思維中論證爆發,以自我的角度看問題最終把自己拉進死胡同。而有時候一個高人的指點,將你的維度一變,問題就變得簡單了,這個高人有時候可能是一個孩子。

人最寶貴的是創新力和想象力。

生活中,很多人遇到自己看起來不會解決的問題,第一反應就是「我不會」「我不敢」。其實並不是你不會,而是你的思維方式讓你覺得你不會,它的解答方式不在你慣有的思維模式中。

限制信念就像我們畫地為牢的圈圈,一旦要跨出去的時候,潛意識就會告訴我們危險,於是這種時刻習慣性的退了回去。

這種信念的圍墻就會顯示為:我不配,我不好,我不會,我不敢」之類防禦類的詞語。

限制性信念就像疼痛一樣,痛只是在提醒你,這樣做有危險,你需要註意。信念也是一樣,是一種提醒和保護:你該註意了,這個行為在系統中辨識不出來,超載了。

所有的認知系統都是在為生命的安全負責,生命的機制是求存不求真。辨識不出來的行為就認定為危險。

就拿牙疼舉例,蛀牙會引起牙疼,但並不是所有的蛀牙都會牙疼,除非已經壞到牙神經了才會疼。牙神經的存在就是提醒你不得不去管他了,在沒壞到牙神經前肯定已經壞了很多了,你都沒去管,那現在必須用疼痛來引起你的註意,疼痛限制你對它更多的傷害。

疼痛本身並不存在好壞,當你想治療這顆牙時,你就必須用麻藥來麻痹疼痛感,以達到正常的治療。因為我們知道這次治療的行為是為了牙好,需要暫時麻痹這次的痛神經來進行,而牙不知道你要幹什麽,它認為有危險了就會傳遞危險訊號。

這就是為什麽我們要時刻關註我們的念頭,這一念,不敢、不會、不行 ,是不是限制信念的提醒。可能是因為我們的這個行為超過了先前的認知,跨出認知的這一步,對信念系統來說,就是危險的。就像牙神經一樣,信念系統不知道你要做什麽,那就阻止你。

很多人就是在這樣的無意識系統中,阻止了自己前進的步伐,將自己困在安全的圈圈中。

師傅,我在地上畫一個圈,我沒回來你不能出來。

為什麽有「人是逼出來的「這一說法,當你遇到的這個問題,沒有人能幫你解決時,你必定需要自己解決,在解決的過程中,你慢慢的開啟一點點,開啟一點點,就會發現你的思維拓寬了,你進入到你對自己都不了解的能力範圍中,你的認知圈就變大了。

限制信念來自我們對自己的評判,認為自己這個不好那個不好,其實我們早已做出了超出我們認為的能力的很多事情,只是我們看不到。

因為我們把註意力放在那些我們害怕做不到的事情上。擔心這個做不到,那個我不會怎麽辦上面了,因此忽略了去看到我們的已完成。

04 思維慣性

人們常常會陷入的思維定式和慣性思維中,即使在改變了環境和身份之後,仍然會受到這些思維模式和習慣的影響。

在一個古老的城市裏,有一只非常膽小的老鼠。它最害怕貓。每當它看到貓,就會立刻逃竄,尋找安全的地方。然而,有一天,這只老鼠不幸被一只貓抓住了,驚恐萬分地以為自己要死了。

然而,就在此時,上帝出現了,並問老鼠:「你願意成為人類嗎?」老鼠想了想,覺得成為人類可以擺脫貓的威脅,於是答應了上帝的提議。

上帝實作了它的願望,老鼠變成了一個小男孩。他過上了新的生活,但他仍然對貓心有余悸。他總是擔心貓會突然出現並攻擊他。

於是上帝就問他:「你現在是人類了,為什麽還害怕貓呢?」

男孩回答說:我變成老鼠了,貓知道嗎?「

當一個人以某種固定的方式回應外界的時候,也回收回到外界固定的回應,這樣的互動就形成了一個人對世界的理解,產生一套屬於每個人自己的價值觀,這套價值觀的模式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這套模式是可以更改的,但為什麽有些人會被困進去一輩子呢?

因為他沒發現圍墻的存在。

圍墻不怕高,怕的是你不知道自己在圍墻裏面。那麽你的自主意識完全處於沈睡狀態。

莊子在【秋水】中寫道:

」井蛙不可以語出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意思是:不能和井裏的青蛙談論海,因為空間的限制;不能和夏天的蟲談論冰,因為時間的限制;不能和孤陋寡聞的人談論道,因為教育的限制。

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認知裏,用自己感知世界的樣子來構建世界的樣子。

一個人能力再強,如果一直用固有的思維模式和觀念與這個世界相處,循規蹈矩,那個人如何能得到發展?

將一只小螞蟻放在紙上,用圓珠筆在螞蟻的周圍畫上一個圈,螞蟻就圍著這個圈不停的打轉,根本沒辦法走出去。

動物學家給出解釋,因為螞蟻根據氣味來辨別方向,透過觸角來交流,當走到圈邊緣時,圓珠筆散發出來的氣味讓螞蟻誤以為走錯了方向,就會不停的改變方向,如果螞蟻不透過別的方式出來,就會走到精疲力竭,在自然界稱這種現象為「自殺螺旋」。

螞蟻透過氣味來找前進的路,一旦這個方法出現了錯誤,整個行動都受到了阻礙,這就是用固有的思維圈住了所有可能性。對於螞蟻來說,只有依靠氣味才是安全的,其他的嘗試它就會認為是危險的,於是將自己困在了迷宮裏。

每一個生命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辨別著這個世界,認為一旦超過自我認知的行為就是危險。人也就用這種方式將自己困在了安全區。

思維習慣中有很大一部份來源家庭的養育方式,一個孩子做了錯事,如果大人用暴力(包括語言暴力)的方式來教育孩子,他不一定能聽進去你的教育,但他一定會認為自己是非常失敗的,是家長不喜歡的孩子。而且將這股力量向內攻擊自己。

有些人成年後就會延續這樣的行為,比如自我攻擊、自我否定等,然後抱怨環境的不公,最後納悶為何自己人生總那麽不順。

成年後依然會用小時否定自己的那套方式來對待自己,為了避免再次做錯,習慣性的會選擇更安全的方法,而不會選擇更大膽的創新方式。

所以,對於過去已經形成的問題,我們用第三方視角看到就行,而不是去責怪和後悔。要有意識的改變責怪的念頭,負能量只會讓我們失去力量,而且過去已經成為事實。

現在要做的是釋放過去的傷痛,與過去和解,用一種更加健康、積極的方式來處理這些問題,並讓兒童"我"長大。

人與人最大的區別,就在於能否跨越設限,有些人的命算不準,是因為他早已跨越了生命的設限。

而人最大的禮物,就是可以創造信念,信念可以創造新的生命劇本。

超越認知的過程中,總是沒那麽舒適,總是有困難,但正是經歷過後才是真正的成長。

05 開啟枷鎖

開啟枷鎖最好的方式就是隨時看看你的念頭,是真實的還是只是一次提醒,別再用舊有思維套用在未知的事情上,何不先去試試呢?

不去嘗試,不去開啟,你永遠不知道自己的可能性在哪裏。

在自然界這個廣袤而神奇的舞台上,每一個生命都演繹著屬於自己的故事。

蝴蝶,從蛹到蝴蝶的華麗轉身,它向我們展示了生命的力量和神奇。

蛹,是蝴蝶生命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中,蝴蝶經歷了從幼蟲到成蟲的過渡,到最終破繭成蝶的轉變。這個過程是痛苦的,蛹必須經歷身體和心靈的煎熬,才能破殼而出,成為一只美麗的蝴蝶。

這就像我們每個人都可能經歷自己」蛹期「,在這個階段,會感受到束縛、痛苦,而從困難裏脫困而出的那一刻,你才能感受到什麽是喜悅和自在。人生只要突破瓶頸和未知,就是困難的,也正是人生在走上坡路,才是困難的。

人生如果在經歷黑暗,內心就會發生很大變化,想要跨越黑暗,就要像蛹在黑暗中積蓄力量,準備好破繭成蝶,迎接新的生命形式。

變化、無常可能是我們一輩子都要面對的課題,只有在」蛹變「中穿越自我,找到內在足夠的力量,未來才能不管在山腳還是在山頂,都懂得敬畏天道法則,敬畏意識規律,功不獨居,過不推諉」。內核穩定,這種精神力量將是一生的財富。

"蛹期」換個角度看,就是人生的禮物,就看你是否能接收到,如果暫時接收不到,那就放遠了再看。

以往文章:

活出你獨特的生命力量

打破一切煩惱,活出本自具足

修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