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情感

40歲以後最好的生命節奏:凡事慢半拍

2023-12-06情感

作者:洞見yangtuo

讓生命得以喘息,才能讓生活更好地繼續。

年輕的時候,總是風風火火,幹什麽都主打一個快。

行至中年,才慢慢明白,凡事「慢」一點,事情往往能處理得更妥帖一些,吃虧也能更少一些。

年少時,「快」是信仰,年紀漸長才醒悟,「慢」才是智慧。

慢下來,沈住氣,才能更好應對生活的風雨。

慢半拍,緩三分,才是四十歲後最好的節奏。

01

開口慢半拍

老話說:富不過三代。

但中國卻有一個家族,傳承千年,歷經數朝更叠,造就了一門三聖,三十五位宰相的奇跡。

它就是「瑯琊王氏」。

在它流傳於世的家訓中,第一條便是: 言宜慢

話說得太急,就容易出錯,最後傷人傷己。

言語慢半拍,是給人留面子,也是給自己留余地。

作家李笑來早年在新東方任職時,北京的一個校長找到他,希望他能幫學校建一個語料庫。

兩人聊得十分投緣,眼看已經談成,於是校長問:「那你看,笑來,你需要什麽樣的支持?」

不料李笑來不假思索道:「其實這事兒花不了多少錢,主要是耗時費力,所以我希望這不是個換了個校長就不見了的事兒……」

結果話音剛落,校長就變了臉色。李笑來頓時後悔不已。

其實,他是想表達:「這事兒是個慢活,得持續做……」

但偏偏說得太快太急,沒註意措辭,得罪了人,最後語料庫這事也不了了之。

【禮記】有言:水深則流緩,語遲則人貴。

年少時,總覺得快言快語才是直爽真誠。

但經歷世事就會發現,那些不經思考,脫口而出的話,最容易傷人。

對家人口無遮攔,家人會寒心;對外人口無遮攔,生活會遭罪。

人生下半場,話說慢一點,言語緩一些,才不會將自己推至孤立無援的境地。

02

行動慢半拍

我們常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成年人的世界,總有處理不完的意外和事故。

遇事越著急,行動就會越慌亂,就越容易將事情搞砸。

能夠靜心思考,緩緩執行,才能有條不紊地解決生活中的麻煩。

唐文宗時期,裴度被任命為中書令,執掌相國大印。

不料有次官印被盜走了,幕僚知道向裴度報告此事。

要知道,官員遺失印信,可是大罪。若找不回來,很可能面臨滅門之災。

換做常人,可能馬上就會下令抓捕小偷。

但裴度卻一反常態,他思索片刻後,才對幕僚說:「你先退下吧,千萬不要聲張,明天自然有人會把官印還回來。」

然後繼續處理自己的事。

幕僚不解,但還不到第二天,官印果然又「回」來了。

這下,幕僚更困惑了,向裴度詢問緣由,裴度這才解釋說:

宰相官印非同小可,有小吏敢偷官印,定是為了偽造文書,用完後肯定會盡快原物奉還。若即刻下令搜查,小吏很可能會自保毀印,那樣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昭德新編】裏說:「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

到了一定年紀,生活總是麻煩疊著麻煩,變故接著變故。

越是著急處理事情,就越有可能被事情牽著鼻子走。

穩住自己,思考先行。

腦子快半拍,行動慢半拍,我們才能沈著應對生活的所有挑戰。

03

交友慢半拍

詩人白居易說:行路難,不在山不在水,只在人情反覆間。

時至中年,我們早已褪去年少天真,也漸漸懂得了:人與人之間相交太快,絕交就可能更快。

進入一段關系慢半拍,才能檢驗出彼此的真心和誠意。

1931年,50歲的魯迅由好友馮雪峰牽線,與32歲的瞿秋白開始有信件上的往來。

瞿秋白精通俄、英文,文學根底紮實,魯迅對他十分欣賞。

瞿秋白亦是仰慕魯迅許久。

但即便如此,兩人也沒有立即相見,甚至沒有互通住址。

他們的一切交流,依舊透過好友馮雪峰轉承,或是口頭相傳,或是書信交付……

就這樣,兩人慢慢從文學談到理想,從理想談到生活。

直至一年後,兩人對彼此完全熟悉,完全認可,才在上海第一次見面。

「滔滔不絕無話不談,生怕時光過得太快。」

臨別之際,魯迅更是寫下對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

兩人也因此成就了一段曠世情誼。

老話說:日久見人心。

交心要慢,交情才能久。

畢竟我們誰也不可能從一個眼神,一句話語,就了解一個人的全部。

交友慢半拍,是篩選,亦是尊重。

給彼此留足時間,去相處、去知心,才是中年人最成熟的交友觀。

04

反應慢半拍

半生已過,放眼望去,我們每個人都有被誤解、被諷刺、被打壓的時候。

反應太快太敏感,別人的一字一句,都會成為心底的負累。

心鈍一點,對別人的話表現遲緩一點,外界的聲音,才不會傷你分毫。

就像莫言,50歲時開始自學書法。

起初他技藝不精,寫得像放大版的鋼筆字,引來外界噓聲一片。

有人嘲諷他一把年紀了還這麽折騰,也就裝裝樣子。

有人看了他的字,連連搖頭:還是別費精力了,有這力氣還不如好好享受生活。

但面對旁人的冷嘲熱諷,他卻「反應遲鈍」,從未辯解過一句。

他相信,一個人只要堅持幹一件事,最後總能幹出一點兒名堂來。

為了尋求突破,他改用左手寫字,寫累了再換回右手,兩手交替著練字。

反復練習十幾年,他的書法大有長進,還獲得了專業人士的好評。

哲學家叔本華說:人性一個最特別的弱點,就是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

中年以後,我們的精力十分有限。

越是在意別人的評價,人就會越煩躁,生活也會越疲倦。

學會遮蔽外界的聲音,保持一定的鈍感力,才能從容不迫,專註自己的生活。

05

生活慢半拍

人生後半場,別把自己逼得太緊。

生活不是百米沖刺,而是一場充滿變數的馬拉松。

腳步慢半拍,讓自己有時間停下來休息、才能更好地前進。

金庸先生早年創辦【明報】時,白天寫社評,晚上寫小說,常常連飯都顧不上吃。

這樣高強度的生活,讓他落下一身毛病,深受折磨。

至此他這才明白:「人不能老是很緊張,要像【如歌的行板】韻律一樣,有快有慢。」

於是,他開始放緩自己的步伐。

有時間就和朋友聚聚會、聊聊天,或者是外出散步、旅行。

身心得到了休養,他也積蓄了更充足的力量,得以更好地完成創作。

就如金庸老先生形容自己時說:「我的性子很慢,做什麽都是徐徐緩緩的,最後都做好了,樂觀豁達養天年。」

梁實秋先說: 人在有閑的時候,才最像是一個人。

人到中年,精力體力都不如從前。

凡事不能操之過急,將生活的步伐調慢,我們才能騰出時間來為自己補充能量,走好往後的路。

【城南舊事】裏,有這樣一段話:

「要學駱駝,沈得住氣,看它從不著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總會走到的,總會吃飽的。」

中年人生,紛擾不斷。

如果太快的生活節奏,已經讓你力不從心,不妨學學駱駝凡事慢半拍。

不浮不躁,不疾不徐,才能讓生活得以更好地繼續。

點個 贊吧 ,與朋友們共勉。